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误区及规避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新课程背景下阅读教学的误区及规避策略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9        返回列表

湖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435002 )  邓李梅 赵文丽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只要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就有可能迎刃而解。鉴于此,在问卷调查、访谈以及课堂观察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 本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原因和规避策略做出一个客观而全面的阐述。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误区

(一)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笔者从课堂观察、实地调查中了解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以锲而不舍地倾心追求和厚积薄发的教学功力在三尺讲坛上铸就了许多经典课堂,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⒈教学观念落后,过于功利化。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阴霾一直笼罩在我国教育的上空。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阅读教学中往往多知识传授,少能力发展;多教师讲解分析,少学生感悟探究;多统一灌输答案,少个人发表见解;多采用题海战术,少运用巩固积累。这种轻差异而重同一、轻过程而重结果的教学形式,以教代学、以考代教、以考代练的畸形状态应运而生。调查结果显示:53.6%的教师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是知识的吸收,38.2%的教师认为是阅读内容,只有8.2%的教师认为是阅读能力的培养。这说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为注重的是学生知识的获得。因此,教师将知识主导教学、帮助学生应对考试的观念和做法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⒉教学目标模糊,过于随意化。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环节,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从纵向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可分为不同年级段的教学目标;从横向来看,主要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教师在为什么要设计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理解上,却出现了较大的反差。调查结果显示:在对设计教学观三维目标原因的理解上,19.6%的教师认为是课改需要,2.5%的教师认为是学校教学检查要求,28.3%的教师认为是教学需要,49.6%的教师认为是学生发展需要。笔者通过进一步访谈得知,56.7%的教师表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难以落实。这说明在当前的阅读教学中,教学目标更多的只是个必要的形式,往往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指导作用。

⒊教学方法陈旧,过于机械化。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力武器。小学语文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更多地选择和运用哪些方法呢?调查发现,有45.6%的教师倾向于讲授法,6.3%的教师垂青自主学习法,11.4%的教师青睐探究法,36.7%的教师选择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据此笔者认为,大多数教师仍以讲授法为主。在课堂观察中,笔者进一步发现教师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都表现出语言过多、提问过多、机械记忆多,学生活动时间少、缺乏学生提问环节、课堂生成性较弱等弊端,并且也没有针对优生、中等生、学困生的具体情况开展因材施教,整个教学过于机械化。

⒋教学评价空泛,过于抽象化。在阅读评价中,发展性是其总原则。笔者通过调查,得到了不太理想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60.3%的教师认为当前教学评价单一,21.9%的教师认为教学评价容易被忽视,而17.8%的教师认为评价没有效果。这些数据说明阅读教学中的评价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通过进一步的课堂观察发现,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最多的评价就是“你真棒”、“读得真不错”,这种千篇一律、生成性较弱的评价对学生的提升帮助并不大。

(二)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与教师密不可分的另一关键要素。但笔者发现,这一主体并未彰显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⒈学习兴趣淡薄,过于被动化。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但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多数学生表示当前阅读学习中自己面对的最大困惑和烦恼就是学习压力过大、没有时间阅读,他们往往是由最初的“不能阅读”变为后来的“不想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在语文课堂上,有63.6%的学生表示都是听教师讲,并按教师的要求来做;30.9%的学生表示会提前预习课文并做好笔记;4.9%的人只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学习;0.6%的人表示没多少兴趣、不愿学习。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即使是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也不容乐观,较为被动。这一现状也使得阅读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影响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

⒉学习方法失策,过于模式化。好的学习方法能帮助学生进行高质量高效率的学习。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教学过程中填鸭式教学大行其道,学生习惯了被动接受。面对教师按部就班的讲解和提问,学生往往不会也不愿意动脑筋,仅依赖于参考书所提供的答案,很少有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行为。尽管46%的学生也表示非常喜欢跟同学组成小组交流学习或者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但在教师要求的小组讨论中,多数学生并没有充分利用时间进行学习与交流。

⒊学习时空受限,过于封闭化。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仅靠课堂学习是有限的,课外阅读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功效。调查发现:62.2%的学生表示课外作业多、挤不出时间读,11%的人表示每天都有一定的时间读,23.9%的人表示有时间就读、没时间就不读,2.5%的人表示没有兴趣阅读。这说明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时间保障,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误区的归因

针对以上所谈到的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误区,要做到对症下药,必须深入地“把脉”并分析“病根”。笔者下面从主客观方面进行归因。

(一)教师受传统观念束缚,自我发展受阻

由于传统教育思想的支配,教师们普遍认为阅读教学就是教学生读写和背诵,阅读教学过程就是教师传授知识与课堂灌输、学生聆听记录与死记硬背的过程。于是,教师在教学中更多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对阅读作品支离破碎的讲解、频繁的提问以及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成绩的提高上,这样导致学生对所阅读的作品缺少整体的感知与感悟,缺少情感的熏陶及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使得语文课程所具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这两大功效日渐淡化,几乎从根本上扼杀了阅读教学的生命。

(二)学生受学习负担约束,质量提升不足

当前,尽管给学生“减负”的口号喊得振聋发聩,但是行动起来却步履维艰。书本多、课程多、作业多、竞赛多、考试多的现象依然是积重难返,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有增无减。如此重的学习负担使得学生在知识获取之余没有精力和时间去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目,也忽略学习方法的自我摸索,从而导致阅读学习更多的是停留在教师的讲解、课堂上以讲代学及重点知识的死记硬背上,所以所谓的阅读学习质量的提升仅是纸上谈兵。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误区的规避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误区及其根源,师生双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正视并采取以下规避策略。

(一)教师应深化认识,积极提升专业素养

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认识到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通过对话从而促使学生掌握书面语言、提高阅读和认知能力的重要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阅读学习的指导者、点拨者、咨询者,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主人、主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转变师生关系,创设民主氛围。教师要有效地发挥“启发而不代谋、引导而不指明、点拨而不强加、解惑而不灌输”的专业指导角色,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师生双方都能引发体验、分享收获、碰撞思想,从而保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其次,要教给学生方法,培养阅读习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降低知识传授的成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引导,将关注点更多地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奠基。

⒉明确教学目标,建立阅读教学标准。在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其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注重阅读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二是注重积累、培养语感,养成独立阅读能力;三是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因此,阅读教学目标的设计应更多地倾向于生成性的部分,而非机械化的知识性领域。这就需要教师在全面地了解各年级分层的阅读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建立起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个性化的阅读教学标准,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

⒊优化教学方法,展示形象直观手段。阅读教学效果的改善,关键在教学方法的优化。首先要推广教育实验,促进教学方法科学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特色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培养,建构符合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模式。其次要丰富教学手段,促进阅读教学高效化。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手段,通过图片、图像、动画、实物等多种形象直观地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

⒋开展多元评价,完善激励发展机制。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经常使用激励性和生成性的评价,以此帮助学生在评价中不仅获取自信心,找到闪光点,而且能准确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改善。此外,教师应改变“一张考卷统天下,书面考试定乾坤”的终结性评价方式,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使用与推广,如通过阅读问题的交流、阅读作品的展示、阅读生活的演绎等来激励和鼓励学生的进步和成果。

(二)学生应优化学习,努力实现个性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才能体现其应有的地位。

1.提高阅读兴趣,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会促使其进行独立地学习和形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在阅读学习中,学生要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要充分地利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进行探索性阅读,并在此基础上保持良好的阅读习惯,如正确使用工具书,突破识字关;边阅读边提出问题;主动做好读书笔记;做到学以致用等。这些都能让学生在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喜悦中获得新知识,产生成功体验,激发主动阅读、探索的兴趣,促进阅读学习的良性循环。

⒉丰富学习方法,提高阅读学习水平。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良性学习方式。学生要从小养成在生活中可处处阅读、课堂外可时时阅读的习惯,要在阅读中大胆地与同学进行讨论;在讨论中做到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要敢于挑战同伴、挑战教师、挑战标准答案,促进自己的个性化学习。

⒊增加阅读数量,扩大阅读学习领域。阅读教学的量与质是相互促进的,只有达到一定的量才能促进质的提升,同样,只有达到质的提升才能促进量的深化。所以,扩大阅读学习领域,精选课内外阅读的优秀作品是阅读教学保质保量的有效手段。

(注:本文是校级教研课题“中小学语文学科教学名师工作室的研训模式及其有效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为TS201205。)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