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生活化”体验,语文课堂因你更精彩
杂志文章正文
"生活化”体验,语文课堂因你更精彩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语文教学,赋予语文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现代生活教育对课堂教学的一种追求。

一、隐身于内容的精彩

生活化教学,即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都不是固定在教师的备课纸上的,更不是由教师牵引着进行的。既然是生活,就离不开意外,即使教师预设得再周全,课堂上还是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学完了《“黑板跑了”》一文,一位老师问学生最想对安培说什么?

生1:安培,你真是一个专心的人!

生2:安培,你这么专心地研究,祝你早日成功!

生3:安培,我要向你学习,做一个专心学习的好孩子。

……

学生各抒己见。教者正为学生的思想受到熏陶而自喜,冷不丁一个调皮的学生站起来说:“安培,你居然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了黑板,真是个傻子!”学生们听了都大笑起来。此时,这位老师或许想狠狠地批评他,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以“傻”为题,展开讨论,还微笑着看着他,说:“是呀,他做的是一件傻事。也许许多陌生人在路上遇见安培,还真以为遇到了一个傻子呢,因为他们不了解他。可是我们认真学习了课文,了解了安培,我相信你一定知道他为什么傻到把马车车厢的后壁当成了黑板?请你告诉同学们,好吗?”

既然我们无法回避学生的随性,那就要直面它,将意外转化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生成于课堂的精彩

开展生活化教学,教师还要善于抓住课堂生成,进入新的语文学习境界,让学生明白,课堂学习的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生活素材,能够开发更多的语文学习途径,提高语文素养。如一位教师在教《“东方之珠”》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课文第2自然段中的“舒服”一词,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你知道“沐浴”是什么意思吗?

生1:“沐浴”就是洗澡。

师:怪不得两个字都是三点水旁呢!那么,沐浴非得用水吗?

生1:不,用太阳照也可以。人们躺在沙滩上,就可以尽情享受日光浴了。

师:哦,原来这个“沐浴”,用日光也可以啊!(出示词语:舒服)你来读一读。(生读)

师:“沐浴着轻柔的海风”,这里的“沐浴”是不是“洗澡”?

生1:不是,是很凉爽的意思。

生2:轻柔的海风吹在身上像妈妈的手在亲切地抚摸。

师:很好,“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又怎么舒服呢?

生3:它很温柔,像一曲舒缓的音乐。

师:为什么不是“热列”的音乐?因为前面有个词——

生3:浪平沙细!

师:漫步沙滩,沐浴海风,倾听涛声,真是——

生(齐说):舒服极了!

在上面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生理的“舒服”提升到心理的“舒服”,这个感受“舒服”的动态过程就是生活化教学所倡导的关注过程胜于得到的结果。

二、活化思维的精彩

生活化教学倡导活化思想,重视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特别注重让学生拜生活为师,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生活的主人。我们来看一段《学会察“无字典”》的课例:

师:课文中的爸爸是怎样解释“骄阳似火”的?

生1: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焉了。

师:爸爸的解释是从哪儿得来的?

生1:是观察眼前景象得来的。

师:我认为他也是查词典得来的。(生诧异,师稍停)不过,这不是一般的词典,而是——(拖长声音,出示卡片)

生(齐说):“无字词典”。

师(做翻书手势):翻开“无字词典”,“骄阳似火”的解释还真不少呢!有一种是“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树上的知了叫个不停。”谁还以说出其余解释。

生2:夏天,小狗趴在门外,热得吐着舌头。

生3:公路上的柏油被太阳晒软了。

师:你能用“无字词典”说一说别的词语吗,比方说“美不胜收”。

生3:元宵节的晚上,走在大街上赏花灯,鸽子灯天上“飞”,兔子灯地上“走”,鲤鱼等在河上“游”……让人觉得“美不胜收”。

师:大家说得真不错。现在请你说出一个词,并用课文中介绍的方法来解释它的意思。

生5:国庆节的早晨,大家都来参加升国旗仪式。天安门广场上有很多人,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眼望不到边,这就叫“人山人海”。

……

师:同学们的解释非常形象、生动,使人一听就明白,不用死记硬背就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今后,同学们要像今天这样,认真查好“无字词典”。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自然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搜索生活场景,进行补充说明的能力。

语文教师要将课堂作为学生生活演变的平台,激发起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语文学习的强烈愿望,在生活化的体验中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学生的阅读不再是难不可攀的高峰。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