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自主,让生命绽放精彩
杂志文章正文
自主,让生命绽放精彩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0        返回列表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最近听了三位老师执教《泉城》的同课异构教学示范课,感受颇深。

一、实践欣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主体意识就是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到自我的价值、自我发展和目标的意识。赣榆县实验小学的祈丽朵老师将本课的泉名设计在旅游图中,用投影显示出来,非常的漂亮,可观性很强,接着让学生自己设计旅游线路,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去观赏。

师:你想去参观四大名泉中的哪一处泉水,它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生:我最喜欢的是趵突泉,它一直在向上涌,已经百年不息,它的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师:选择你喜欢的文字美美的读出来,想一想,读者是用怎样的方法把它写得这样美的?

生:比喻、拟人。

师:请大家用三字词语来表述趵突泉的特点。

生(齐):泉水美、泉水清、泉池大。

教师和学生在这样活泼的气氛中边对话边“漫步”,并且在轻松愉悦的背景音乐中,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想参观泉城的旅游景点,欣赏泉城的美景,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二、启发导教——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的机会,多一点成功的愉悦,真正让学生手、脑、口并用,自始至终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去。第二节课是由连云区墟沟小学王青老师执教的,王老师从开火车接龙读词语入手,进入《泉城》的教学。

师:泉城的位置在哪里。

生:在济南。

师:趵突泉有哪些特点,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生:清、大、美。

师:想一想,泉水有什么特点,圈出围绕特点的关键词语,读出相关的语句。

师:说出你最想去参观哪一个泉,并且用上“因为…所以…”。

这一节课师生这样的问答共有十多个来回。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一共进行了三次“精讲点拨”。第一次是评价性点拨,评价了学生交流得好,对他们的感悟能力给予了肯定;第二次是跟进性点拨,在学生感悟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让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更加深入;第三次是引导性点拨,引导学生对泉水的形态进行深入感悟。

三、讨论生成——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

在课堂40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就要切切实实地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参与的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重效果。下午第一节课是由师专一附小特级教师汪燕老师执教的,师生在复习了本课的词语后,老师直接提问。

师:济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泉?你还知道其他的哪些泉?将自己课后搜集的资料拿出来与大家共享。

生1:与它们的地理位置有关,我还知道很多泉,我将自己打印好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

师:请大家带着投影上的问题,看课文第2-5自然段后来回答问题。

生2:因为泉水流量不一样大,所以用的词语表达方式不同。

生3:五龙潭用“汇注”,珍珠泉用“涌”,趵突泉用“冒”,黑虎泉用“喷吐”,这样都是根据它们的特点来表述的。

教师告诉学生“是什么”,学生照单全收,但不知其“为什么”,告诉学生“为什么”,学生可以有所领悟,但最重要的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思维过程却给忽略了。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哪怕学生的自得自悟的能力还不够全面、深刻,但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四、差异暗示——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性格

如成尚荣先生所说:“优秀教师应当是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文章不是无情物”,离开了人文的文章就不再是文章,离开了人文的语文也不再是语文了。三位老师在教学中节选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等作品,欣赏美作佳文的同时,感受祖国山水壮美,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人文”一词有两个词素构成,一是“人”,二是“文”。人既是个体性的人,又是文化中的人,而文化则又是人的文化。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三节课例很好地诠释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精神培育的精彩过程。

过去的课堂,教师很难找准自己的站位,要么太过“强势”,学生只能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要么太过“弱势”,学生需要给力的时候教师显得力不从心。教师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更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细心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这些看法的由来,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这样,既抓住了难点,又切中了要害,学生又学得深刻,可谓一举两得。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