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关注语文课堂生态 追求最佳学习效益——农村语文实施道德课堂教学管见
杂志文章正文
关注语文课堂生态 追求最佳学习效益——农村语文实施道德课堂教学管见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语文教学的道德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的生态课堂,能够很好地实现三维教学目标,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那么,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在课堂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同时又让学生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呢?

一、树立“错误即资源”意识,精心呵护学生的学习生态,关注语文课堂学习质量

1.关注学习过程,利用“错误资源”施行教学再提高

学生阅读文本、探究文本的过程,是与文本、作者和“我”之间产生共鸣,充分体验语言的内在魅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创造性地对知识进行再加工,才能变他人的知识为自己真正的知识。但学生在这一学习感悟的过程中,总会出现或多或少的回答错误或欲言又止的“思维卡壳”现象。对待学生的学习生态的态度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或多或少的错误正好可以提醒教师如何进行教学补救。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机智,做到既纠正学生错误又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把错误变成一种让学生积极向上的资源财富。学生在错误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会养成修补知识漏洞的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随之提高,学习质量也会不断提升。

2.针对出错的不同原因,详细分析制定相应转化措施

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同样的道理,学生是多姿多彩的,因此就要求教师要用“发展性”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对每一个犯错误的学生,我们都要从其本身实际出发去分析原因。学生或是学习准备不足,或是学习习惯差,或是心理原因,我们都要一一进行分析,在教师、家长的参与下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错误改正措施,并把这些措施具体实施到课堂教学的“先学、展示、反馈”的每一个环节上,做到关注每一个发展群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因此,教师一定要重视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并进行快速地分析反馈,及时更正教学程序和教学进度,认真完成教学展示之后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学反馈。此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错误原因,帮助学生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引导矫正,得出正确的知识。对那些学习习惯不好或学习准备不足的学生,可以采取“春风润万物”的“润”字功夫,恒久坚持,并渗透于平常的教学中,让学生早走一小步,走好一小步,最后迈开步子走路,最终提升学习质量。

二、合理运用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望,引领学生积极探究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并逐渐得到普及运用。它图文并茂,集声、光、影于一体的多方面的优点,将我们的语文教学引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1.多媒体技术与常规教学手段并重,促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积极的知识体验

现在,教学课件的制作成为很多教师关注的重点。他们往往花费相当的精力和心思去搜集资料,制作课件。在运用课件时,精心备课非常有必要,但我们还要注意“重课件制作,轻教学内容”或“轻课件制作,重教学内容”的“一边倒”现象。课堂上,教师的示范作用是任何机器都无法替代的。教师的真实范读、板书可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而多媒体的范读和板书出示,学生面对的是冷冰冰的机器,没有表情、动作,即使看到人物的表演,也有一定的距离感,没有真实的现场氛围。传统的教学手段现在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

2.充分利用教学机智,调控课堂学习过程,避免教学机械化

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动态过程。没有预设,就没有一定的课堂方向;没有生成,就不会看到学生的学习生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中,有些教师往往按事先设计的课件一步步机械地呈现给学生。这样的教学不是按具体的教学情境生成教学过程,而是为了完成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而教学,教学走向了程式化、机械化。还有些教师怕操作失误,为图方便,就把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课件按顺序“播放”,这样上出的课便是“流水课”。这样的课堂,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演变成了“电脑+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它更加强化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霸主”“霸权”地位,成了名副其实的“形式主义”,学生的主体作用仍然得不到重视。因此,我们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学情和课堂实情“以学定教”,设计要灵活多样,提供几套可供选择的课件,针对课堂上出现的“教学意外”,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机智,为学生的拓展学习、知识提升留下广阔的天地,为课堂留下主动生成的空间。

三、营造和谐学习氛围,赏识爱护学生的求知童心,拓宽语文课堂道德资源

道德课堂上,教师的首要工作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幸福成长,最终成为拥有丰富精神世界与创造力量的人。为此,我们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徜徉于祖国语言的快乐学习中,还学生语文的快乐与自由。

1.适度赞美、批评,建构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师生关系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多使用表扬性、激励性的语言”。但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一味地赞美学生,学生一直生活在“赞美”的光圈之下,激励作用体现不出来,那么,学生遇到困难或稍有挫折时往往就会不知所措。因此,课堂上的赞美是必要的,但对原则性问题的批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回答错了,教师批评时话语要含蓄些,比如“你能回答老师的提问这很好,但我如果是你的话,可以这样回答这个问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也纠正了学生的错误。课堂上,教师对精彩的回答发出由衷的赞美,对胆怯的目光予以及时的鼓励,对错误的回答给予适时的纠正。这样,巧妙的语言艺术就能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升到最高限度。

2.多元看待学生的个性差异,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

学习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才是教师教学的追求。小学生在对文本的深入探究的过程中,有许多可能影响他们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的因素存在,他们由于形象思维强,所以遇到很适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就会表现出过多的学习热情,会对文本产生多种多样的解读。但由于逻辑思维能力差的原因,又会造成对文本的解读出现偏差,甚至是错误解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大力创设自由对话与讨论的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心理实际和个性差异去“以学定教”,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多元地解读文本。教师在平等互助、伙伴型的教学关系下,还要允许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多元的解读甚至是歧义的解读,鼓励他们向教材挑战、向教师挑战、向同伴挑战、向权威挑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正是在自由的对话与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每一个个体对文本的解读才能伴随着他们见解的发表而显现出来。

3.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考虑到:提出的问题一要对学生的思考有启发性,要有思考价值,答案要具有发散性,能真正使课堂提问变得“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只有这样设计问题,学生才感兴趣,愿思考,有话说,效果好。其实,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经历,对问题都会有不同的见解。所以,要在语文课堂上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在资源,教师就要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教学情境,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营造一个心灵相通的情境,从而诱发学生对知识的开发和创造。

综上所述,道德课堂是动态的,我们要在课堂中很好地解读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赏识、创设情境等方法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学习需求,关注并升化课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每一堂课都能精彩地展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激活每一个学生内在的潜质。课堂中“合乎道、至于德”,才能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才能真正把“育人为本”落到实处。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