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展开
杂志文章正文
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展开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当下的阅读教学,质疑问难已经引起教师们的重视。但在提出问题之后,如何围绕问题展开思维,则似乎关注不够,方法也不多。质疑问难固然重要,但问题只是思维的开始,只有围绕问题展开思考,思维才能深入,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更有效的培养。

一、在形象思维中展开

1.在感知语象时展开

语象,是语言级的形象,它的主要特征是通过语词与表象的直接对位而实现形象功能。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容貌、事件过程、景物环境等方面的描述,多属“语象”。形象思维的培养,要从文本入手,感知语象。比如,《搭石》的教学,教师对学生说:“作家刘章的家乡是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地方,他通过一篇文章把无数的读者带进了他的家乡。这篇文章就是课本中的《搭石》。请你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想象一幅幅图画,亲眼看看作者的家乡。”教师开始朗读,读完后,让学生睁开眼睛,说说看到些什么,在课文中把描写这方面的句子、段落找出来,再自由读一读,想一想其中的情景。接着,让学生交流最难想象的句子、最美的景色,发现学生对一些情景想象不到位,就补充这方面的知识。比如,搭石,现在只是出现的在村中,城里的大多数学生难得一见。因此,用图片或多媒体让学生间接认识“搭石”,这样有效帮助学生形成“搭石”语象。

2.在深入意境中展开

意境即生活图景与思想感情融合一致的画面,其核心就是“景”与“情”的交融。因此,教学时,必须扣住“景”与“情”两个方面来展开。第一步,感知“景”。比如,《匆匆》一文,作者用多种意象,如自然界的现象、生活中的经验来组成表现时间流逝的意境。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感知表现时间流逝的一个个意象,如针尖上的水滴入大海,起床、洗手、吃饭、睡觉时时间的流逝,时间如轻烟、薄雾消失得不着痕迹……还要从这一个个意象中深入“情”,体会作者的时不我待、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二、在抽象思维中展开

抽象思维活动或者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进行,或者,从抽象到具体进行。无论从具体到抽象还是从抽象到具体,无不需要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具体化、系统化的思维活动才能实现。

1.在分析、比较中展开

(1)在分析品味中展开。这体现在对语言文字的语意、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与上下文的关系等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分析研究,全面阐述语言文字的多种内涵。比如,《麻雀 》的重点句是:“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这一句集中表现了老麻雀的亲子之爱。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地读、细细地品,体会“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的安全性与“落了下来”的危险性,“不能安然”的心态的慌乱性与“飞了下来”的行为的坚决性,体会“强大的力量”的源自亲子的本性,从而体验课文所洋溢的浓浓的亲子情感。

学生对这一语言文字分析品味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也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只有这样对语言文字进行分析品味,才能提高学生语言分析的能力。在“淡化内容分析”的新课改背景下,我们不能矫枉过正,对关键词句,还是有必要重锤敲打,分析品味,这样才有可能提高阅读能力。

(2)在比较推敲中展开。这要求我们对语言文字进行仔细地研究和斟酌、比较和推敲。比如,将这句与那句作比较研究,或者将某字、某词、某句进行变、换、增、删一类的比较辨析,或者将与该词语相近的其他词语进行综合比较,从而理解和把握语言文字内涵之丰富、语意之准确、应用之精妙,以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不仅二、三学段适宜应用比较推敲的方法,就是在第一学段也可以尝试应用。比如,《牧童和画家》一文,有“夸赞、称赞、赞扬”三个意思相近的词。在理解课文内容后,可先引导学生找出这三个词语,分别体会它们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说说是否还有和这个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最后,把这三个词语送回课文的句子中去朗读,感性认识它们的同与异。

(3)是在评点表述中展开。对语言文字进行评论、评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对精彩的字、词、句给予肯定,或对有特殊功能和作用的字、词、句特别给予点明。对语言文字等的准确、用笔的精妙、内涵的丰富等给予评价。比如《海上日出》一课中的第一自然段:“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候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可引导学生尝试评点表述(见括号里的文字):

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开头提示主要内容。“常常早起”的目的是“为了看日出”。“常常”说明情趣很浓。)那时候天还没有大亮,周围很静,只听见船里机器的声音。(看日出的时间是“天还没有大亮”,看日出的环境是“周围很静”,有“机器的声音”。这里用“声音”反衬“静”,也衬托出作者为了看日出常常早起的不平静的心情。)

学生对语言文字能够评点表述,既体现了学生语言分析的能力,也体现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给学生评点表述的方法,多引导他们对语言文字进行评点表述,这样才能迅速提高学生语言分析的能力。

2.在概括过程中展开

所谓“概括”,指的是把事物的共同特点归结在一起。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概括思想感情,就是对课文的具体内容进行概括归纳;而概括学法,则是把文本的具体的阅读方法抽象化,概括出能运用于同类文本阅读的方法。

(1)在文本内容的概括过程中展开思维。概括文本内容思维的展开,要根据文本特点来进行。比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要看文章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根据文章特点,或抓住重点段落概括主要内容,或串联各段落的要点概括主要内容。

(2)在阅读方法的概括过程中展开思维。在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或表达方法之后,要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阅读步骤进行概括。比如,对《最后一头战象》第一部分 “重披象鞍”的学习,在引导学生聚焦重点语句、想象画面、读出情感以后,要引导学生概括阅读方法:抓住老战象的动作和神态来体会它的情感。

3.在方法的具体化过程中展开思维

阅读方法的具体化,就是把抽象概括出来的阅读方法应用到其他语境的阅读中。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阅读方法的学习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词句含义和表达效果”。《钓鱼的启示》是该组的首篇课文。教学时,在理解课文内容以后,就要指导学生概括出此类哲理性课文的阅读方法,初步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并非文中的字字句句都要分析,应抓住关键词、关键句作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对文本意义的理解。此类课文的关键词句常常是: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句;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句;③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句。在下面新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珍珠鸟》的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体会文章所表达的道理。

实践表明,思维是可教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质疑问难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思维的展开与深入。只要持之以恒,学生的思维能力一定能得到有效地培养,语文能力的发展、人文情感的熏陶也会水涨船高。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