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繁华落尽 方显本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实践与反思
杂志文章正文
繁华落尽 方显本真——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实践与反思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0        返回列表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都发生巨大的变化。师生互动、课堂生成已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几乎所有的示范课、观摩课都给我们展示新颖的教学设计、热闹的课堂气氛。审视当前小学语文课改实践中的一些教学行为,发现热闹过头、自主过头的现象比比皆是,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繁荣”的景象。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还得理性思考,且思且行,灵活运用教学策略,这样才能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

一、鼓励发散,归于集中

发散思维是从所给的原信息中产生不同方向的新信息,使思考不拘泥于一条途径、不局限于指定理解,尽可能地作出各种设想和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引导和鼓励学生敢于突破常规、标新立异,善于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不断拓展思路。

不过,发散思维虽然在开拓思路、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给我们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但它的效果并非都是最合理、最实用的,其中有些可能还很荒谬。如果单一在思维“求异”上下工夫,抛弃必要的“求同”,在教学中发生的文本价值偏差往往会发生。比如,在体会《落花生》一文的中心思想时,学生的感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如,“人不能像落花生那样,埋头苦干”、“人要善于表现推销自我。如果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无闻,恐怕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等。面对诸如此类的出乎意料的感悟时,教师如果认为捕捉到了亮点,大加赞赏,那么学生就会受到鼓舞,思维更加发散,看似创新的种子便会遍地开花。可是,这样的感悟有价值吗?只会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带来误导。笔者认为,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牢牢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是“人要做有用的人”,又要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予以及时的引导和帮助,既防止出现将学生当容器,简单、武断地加以灌输的倾向,又避免产生当学生高谈阔论、离题万里时,教师或手足无措、或妄加肯定的现象。

因此,仅有思维的横向发散,而无纵向收敛,尽管它可以迸发出许多闪光的智慧,却无法获得最终的思维成果,只能是光开花不结果。这就需要运用集中思维,进行检验、求证、鉴别、选择,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倡导自主,重于指导

当前,语文课程改革蓬勃开展,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有着更为明显的实践体验、探索感悟的求知特点,因此受到师生的特别青睐。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思考、自己交流、自己提问和自己总结,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是检验一个教师是否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

然而,审视当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有的教师没有吃透自主学习的本质,为了赶时髦,随意扩大其功能,简单地否定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实际,完全放手让学生去“自主”,甚至有些理解偏离了方向,发生了错误,还美其名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被淡化,逐渐失去了自我,自主学习成了一种放任自流的游戏表演式学习。

放任自流,学生所展示的学习成果很大程度上只是书上、网上、报纸杂志上等他人东西的东拼西凑。学生缺乏自主发现的精神,教师也没能抓住课内外知识的切入点,由学生信马由缰地读一通自己搜集的课外资料,挤占了语言文字学习的宝贵时间。比如,一个教师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争先恐后地展示课外收集的学习资料:有人类乱砍滥伐森林资源的图片,触目惊心;有铁链锁身、失去自由的动物照片,惨不忍睹;有污水排放、乱倒垃圾的数据报道,震撼人心……虽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心灵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可学生除了读了一遍课文外,根本没有时间进行深层思考、感悟语言、发展思维。师生基本上丢开了教材,置语言文字学习和课文内容理解于不顾,大部分时间都在毫无节制又不加选择地交流课外资料。与其说这是一堂语文课,还不如称其为资料展示课或环保教育课,真是“种了别人的园,荒了自己的田”。

记得崔峦先生曾经说过:“既要尊重学生,又要发挥教师的指导、点拨、调控作用。对学生理解不到、体会不深,甚至理解错误的地方,要订正甚至作必要的讲解,不能视而不见,放任自流……”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适度放开,对学生少一些约束、限制,让他们多一些自主和独立,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但放开绝不是放纵,绝不是无视常规要求,毫无原则地放任自流、信马由缰。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的指导作用不可或缺。对学生的学习,教师应该有明确的态度,能肯定的予以肯定,该否定的就应该否定。有时,对一些问题,大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给予必要的说明和提示是合理的,也是应该的;甚至直接讲授,也是有必要的。教师不应该把主持人的角色让位于学生,自始至终保持缄默。

三、提倡合作,基于独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实质是认知、协商、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合作学习无疑是一种极佳的教学方式,它能使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不同认知风格、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的学生实现互补,从而提升学习经验,形成规律性知识,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当前,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学习,学生也确实“动”了起来。但是,从实践的过程与结果来看,由于有些教师操作不当,使这些活生生的、充满人文精神与个性特质的学习组织形式变成一种高耗低效的“作秀”。有些“蜻蜓点水”,区区两三分钟,还未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合作只是一种点缀而已;有些看似全员参与,实则是优等生“一统天下”,而学困生“袖手旁观”。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在学习组织的时序上,有的教师忽视了“独立学习”在“合作讨论”中的基础性、前提性作用。即在小组交流前,没有给予学生个体充裕的独立的学习思考时间,就迫不及待地进入了合作阶段。此时,一部分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还未形成明确的观点甚至还没有经过思考,优等生亮出的见解势必会让他们形成思维定势,只能人云亦云。等到反馈检查时,学困生虽也能作答,但往往是“鹦鹉学舌”,缺乏思考,这就失去了合作的意义。我们要扪心自问:在这热热闹闹的合作中,思维的“含金量”有多少?在“合作学习”之后,学生在认知和能力上有了新的提升吗?

学习是一种探索,是一种心智的活动过程,是个体的一种付出行为。把一切学习活动过早地引入“合作学习”之中,长此以往,必将导致某些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逐渐衰减,以致影响到其终身的学习和发展。所以,要提高合作成效,除了注意把握契机、保证时间、强化指导外,还要切实重视合作前个体的独立思考。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先必须保证个体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然后才进行合作交流,再讨论形成集体意见。在交流的过程中,应尽量鼓励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先发言,再让中等生说,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补充、总结。这样,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表达的时间和机会,让学困生的学习得到帮助,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优等生的才华得到施展,促进全体学生最大程度的发展。

四、巧妙生成,源于预设

有一次,一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年轻教师拿着份教案,客气地请我提提意见。我看了,认为预设太简单了,并指出该精心预设的几个方面。这位老师心有顾虑:“眼下不是很强调课堂生成吗?考虑这么周到,会不会造成束缚,让教学显得僵化?”其实,这位年轻老师的顾虑折射出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种误区——关注课堂生成,就等于课前预设简单化。

众所周知,教学是变化的、动态的过程,生成孕育着大量的信息。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甚至教学时空的不同和变化,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在动中求变、在变中取胜,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强调动态生成,并不是不要课前预设,相反,没有课前的充分准备,进入课堂就会处于无序和盲目状态。审视课前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关系,两者并不是矛盾对立的,预设是手段,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教学的目的,相辅相成。只有课前科学预设,课中动态生成才能成为可能。如,在预设《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的教学方案时,有的教师只考虑教参规定的中心思想,而对学生可能出现的独特体验毫无预设,也未曾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教学中,一旦学生扯离主题,就一棍子打死,根本没有动态的生成。有的学生的思维与众不同,他提出了疑问:“做一件事情,一定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才能成功。”“做任何一件事我们都要不轻言放弃。”教师认为这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生成的亮点,于是大加赞赏。殊不知,这种观点与本文的中心不相符合。笔者认为,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课前既要牢牢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这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也要敏锐地预测到学生的体验将出现多元化的反应,在预设中全盘考虑。只有这样,才会在生成中统筹兼顾,才能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同时予以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我思故我在”。语文课程改革中,需要研究的问题还很多。认识源于实践,教学变革要创新,但创新不是抛弃原来所有的东西,而是剔除其陈腐、落后的东西,充实进先进、合理、新颖、实在的东西,使新课程更加健康、科学地运行。总之,语文教学改革应洗去往日的繁华,真正走向真实、平凡和快乐。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