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语文
杂志文章正文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语文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江苏淮安市人民小学(223002) 陈琳利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学、做合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感悟语文,把教学和学生的实践结合起来,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的需求出发,贴近学生,提高教学效率。

一、用生活解读文本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现实的活水,最能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在阅读教学中,要教会学生用质疑的眼光来解读文本,用生活体验来验证文本。但我们在教学中不是将每一课都落到现实中去,我们没有这么多时间,也没这个条件。学了《秦兵马俑》,我们总不能把学生带到西安去,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天下景物全部囊括在多媒体中,让学生通过眼睛来看世界,通过思维来验证文本的真实性及其艺术性。请看如《卢沟桥烽火》一课的教学片断:

1.板书课题:点出“烽火”的意思及“烽”的写法。

2.放“七七事变”部分视频及配乐,读课文片断,解课题《卢沟桥烽火》。

3.指名朗读词语。

气势汹汹 人仰马翻 哭爹喊娘 抱头鼠窜

严词拒绝 同仇敌忾 奋起还击 两面夹击

思考:这两组词语分别写的是什么?有感情地读词,把这些有着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放回句子中,相信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4.赏析画面:简介“九一八事变”,解“蚕食”之意,通过多媒体解说“东三省”及“咽喉” ,教学生字“喉”。提问:请找出“咽喉要道”这个词语,它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5.解析“咽喉要道”:“要道”已经能说明重要性了,为什么要加上“咽喉”?咽喉在什么地方?对我们人体来说,咽喉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扼住了咽喉,我们将不能呼吸,不能饮食。而对于此时的中国来说,卢沟桥也是个非常重要的地方,我们一起来看地图!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在这个教学案例中,笔者通过多媒体课件,把《卢沟桥烽火》中的内容通过图片、歌曲等形象地展现出来,同时借助生活体验验证文本的观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用生活拓展文本

在小学课程设置中,有专门的语文实践课。实践课用开放的内容、开放的活动、开放的时空,让语文教学展现出勃勃生机,活力纷呈。语文课本所起的作用不仅仅是一种提示和引导。我们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因地制宜, 用生活拓展文本。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用生活拓展文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请看《石榴》一文的教学片断:

1.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想对石榴说什么?

2.是啊,作者也跟你们一样的喜爱石榴。课文就是通过对石榴叶、花、果特点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石榴的喜爱之情的。(板书:喜爱)

3.请拿出你自己准备的水果,先看一看、摸一摸,再尝一尝它的滋味,最后把你看到的、摸到的、尝到的连起来写一段话。

在理解内化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运用积累,实现知识迁移,增强语文的实践性。

在这个案例中,笔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多方面潜能发展,让学生自主选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三、用生活感悟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要用教育理想点燃教师的教育激情。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儿童,要充满青春活力,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真情去感化学生。请看《天鹅的故事》一课的教学片断:

1.欣赏一些天鹅图片。

(出示)谁能说说天鹅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天鹅有着美丽的外形,是纯洁高雅的象征。)

通过资料交流,引发学生对形美、神美、群体美的天鹅的关注,为学习本文作了情感上的铺垫,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开启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闸门。

2.直奔结尾,设置悬念。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深深打动了斯杰潘老人的心,使他30年来一直把猎枪挂在墙上,从此再也没有去打猎呢?请同学们细细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可以适当做些批注。然后品悟“老天鹅破冰”的场面。

请你想象画面先读一读,谁先来读一读?

冰封湖面,没有吃的怎么办?你来读——

冰面没有破,再沉重些,你来读——

冰面没有破,再沉重有力些,你来读——

冰面震得颤动起来了,继续——

让我们一起来读——

在这里,对“沉重的一击”的反复诵读,学生体会到了所描写的情景,感悟冰层的厚,老天鹅的义无反顾,再现故事悲壮画面。

激情是一个人气质、性格和作风的外在表现,激情是创新的源泉。让我们用激情去开启学生的心智吧!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