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默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杂志文章正文
让默读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江苏徐州市铜山区郑集实验小学(221000) 陈秀娟

默读是阅读的基本方式之一,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当今的语文课堂已被朗朗的书声所占据。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而默读则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我们应明确,朗读与默读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因此,语文课堂呼唤默读的落实。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设计默读环节,组织展开默读。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默读呢?

一、由题目引领默读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是传达课文内容的主要信息,是课文的眼睛。教学初应引导学生默读题目,设想文章写的是什么;再由题意引领学生默读全文。请看《师恩难忘》一课的教学片断。

教师板书课题后,出示问题:“看到这个题目,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同学们在文题后写出自己的问题,并与大家分享。”

生1:看到题目我知道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生2:我想知道老师的哪些事情令作者难忘。

学生有题意识地展开默读,在文题后勾勾画画、圈圈点点,从而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文本有了大致的了解。

由于默读安排在课堂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沉住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不要使默读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此外,教师不要频频提醒学生默读要求,要让学生静静地读与思,为深读课文打好基础,做好铺垫。

二、由文眼带动默读

文眼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即全文主旨所在,是文章中最精辟传神的话,它是解读全文的重要抓手。课文的文眼有隐性有显性之分。隐在的文眼常常要深读课文后才能水落石出,显现的文眼往往一读就可见端倪。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寻找文眼可采用默读法。默读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冷静的思考。学生找到文眼后,可由文眼带动全文的默读,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一文,教师让学生浏览课文后,用一句话来表达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后,很快就找到了课文的文眼——“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和繁华的街市。”教师用文眼指导学生默读全文,学生很快就能掌握文章的布局。

这样,一边默读一边点拨,学生的思路清晰了,就自然而然地明白了文章的内容,学会了阅读文章的方法。

三、由情感推进默读

“文章不是无情物,一字一句总关情”,每篇文章都包含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学生在朗读时已触摸到文章的深度,有了一定的情感认知,这时可再让学生默读文本。学生与作者“对话”,用心去感悟、揣摩文本后,能全心地投入文本中,易被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深深触动。下面以《草原》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从课文语言中你体会出草原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尽量用一个字概括。

(学生默读后很快发现了草原的特点。)

生1:大,“从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感受到草原的无边无际。

生2:绿,从“一碧千里”“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到处翠色欲流”感受到的。

生3:我想说“静”。

师:为什么说“静”呢?

生3: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在已经喜爱草原的感情基础上再深入默读课文,学生真正了解了草原,受到感染,与作者一起在如诗如画的大草原上驰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四、由批注拓展学生默读

批注是一种传统的读书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重点、难点、精妙点进行深入探究,通过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写批注来促进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默读是学生作批注的有效前提。在默读中,学生可以静静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有更多独立的思考时间。学生作批注时可以根据思考的需要自由地停顿,可重复看、反复想,从而促进更有效的默读。请看《鞋匠的儿子》的教学片段。

师:默读课文并思考:文中的参议员前后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边读边画出体现文中参议员态度变化的词,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地写在旁边。

(学生很快找到了“尴尬——羞辱——大笑——静默——赞叹”,旁边的批注也写得深刻。)

师:精读第三自然段,林肯怎么说的?这句话是对谁说的?请同学们静心默读,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学生一边默读一边写感受。有的学生感觉感受不够贴切又重读语句。经过读思结合反复推敲,学生所写的批注深刻感人。如,“从三个‘永远’体会到了林肯的宽容胸襟以及成为鞋匠儿子的自豪感”等。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默读能使学生深入思考,思维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在感受深刻处写下阅读感悟,可让默读向更深处漫朔。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一片寂静,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思考,这将是课堂最真最美的时刻。”给学生创设默默读书的机会,创造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这样我们阅读教学将更加有效。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