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架起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杂志文章正文
架起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刘桥小学(226000)  方 亮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有序地进行生活化的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本身的需要。心理学证实,小学生的学习是从感知身边具体而直观的事物开始的。同时,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语文教学只有在紧密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学生整体素养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将教学引向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在自己熟知的领域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而架起语文与生活之间的桥梁。

一、回归生活,引发体验

仔细翻阅我们的语文教材,随处可见生活的影子,不管是短小精悍的美文,还是长篇大论的佳作,无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折射。对这些反映实际生活的教材文本,只有将之放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学,才能唤起学生最真切的感受和最原始的体验,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例如,《师恩难忘》这一篇课文是著名作家刘绍棠对自己小学一年级时一位教学有方的田老师的回忆,全文描写细腻、情感真挚,不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可亲可敬的好教师,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田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针对文章表达的主旨,我这样设计本课教学:首先,文中表达的“感恩”思想对学生是很有亲和力的,也具有一定的认可度。因此,我让学生仔细回忆一下自己生命中需要感恩的人,并谈谈为什么。有的学生说,他最想感谢的是他的妈妈,因为妈妈是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他的;有的说,他最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奶奶,是奶奶教会了他爱惜粮食的道理;还有的说,他也想感谢一位老师,是那个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让他从一个坏孩子变成一个好孩子……这些静静流淌的回忆,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感恩情怀。然后,我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让他们用自己的感受去理解作者的内心,体会作者心中对老师强烈的感激之情。最后,再让学生细细回味“恩”之于我们的意义,升华文本的主旨。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文章的主旨“感恩”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学生无时无刻不是在体会着“感恩”。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回到生活中去寻找那些值得自己感恩的人和事,这样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和感悟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

二、再现生活,引导感悟

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也离不开语文。离开了生活的语文是枯燥的,离开了语文的生活是乏味的。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世界,包含了作者全部的生活感受。学生要想走进这个世界,走进作者的内心,就要将自己看做是这个世界的一分子,用自己的真心去感知、去体会、去领悟,从而深入文本,挖掘出文章的本质。例如,《她是我的朋友》一文,讲述的是在战争期间,一个小男孩为挽救自己的同伴,毅然献出自己鲜血的事情,其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小男孩误以为献血会失去生命,但依然选择为同伴奉献的无私之情。这样的感情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也是无法理解的。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地理解本文的思想,教学时,我通过提问导入课文:(1)同学们,你们害怕死亡吗?(2)如果自己最喜欢的人就要死去了,比如爸爸、妈妈、老师、朋友,你会怎么办?(3)如果需要你付出生命去救他们,你愿意吗?对第一个问题,学生们都害怕死亡;对后面两个问题,他们就很迷茫了,最喜欢的人如果不在了要怎么办,可是自己也很害怕死亡啊。在他们正处于激烈的心理斗争时,我将他们带回课文。这时候,大家才真正体会到小男孩阮恒的情感,领悟到他对同伴纯洁、高尚的友情。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通过三个问题,将学生引入文中主人公所处的情景,让大家体会到小男孩所面临的问题以及下了多大决心才做出献血的决定。这样,不仅有效地实现了本文的教学,同时也深化了学生对友情的理解。

三、超越生活,升华情感

语文就像一棵大树,生活就是孕育它的土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有深入孕育语文的土壤,才能真正理解大树存在的本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在生活化的教学中,才能实现思想的延伸和拓展。例如,《沉香救母》一文,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神话故事,但却真切地写出沉香为了解救母亲而刻苦习武的决心和不畏千难万险,英勇救母的一片赤诚之心。本文的主旨是“孝”,而我们生活中也处处存在“孝”。因此,我首先让学生收集身边有关“孝”的故事,并整理分析。然后,再仔细感悟父母对儿女的生养之恩,而作为子女要怎样才能报答他们。这样,将课文的孝、身边人的孝及自己的孝加以比较分析,感受沉香为救出母亲而不顾一切的心情。最后,在生活感悟的基础上再次回归课文,理解中国“以孝为先”的优秀文化传统。

生活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语文教学只有在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有血有肉有情的教学。同时,每一篇文章的产生都包含了作者强烈的情感。要理解这些情感,就要先理解让作者产生这些情感的生活。文本本身是局限的,但我们对文本的感悟却可以通过生活这个基础而无限拓展延伸,从而在回顾生活中超越生活。

总之,语文来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生活是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只有回归到学生的实际生活,才能实现最根本、最有效的教学。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