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从学生中走来向学生中走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杂志文章正文
从学生中走来向学生中走去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江苏淮安市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223300) 张龙梅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通过朗读,感悟具体文字,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恨;披文入情,因文悟道,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悟文本的能力,陶冶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朗读感悟课文,感知并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亡国之恨;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悟文本的能力,陶冶学生的爱国之情;有指向地培养学生倾听、合作、交流等主动参与学习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开放导入,明目标、知方向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经过大家的努力和整合,一共留下了三个问题。“我们已经在第一课中解决了第一个问题,谁来说说还有哪两个问题?”(学生回忆并回答)

(开放式的导入,使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读促疑,以疑促思,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奠定基础,从而为达到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的目标服务。)

2.根据学生回答归纳:①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银杯?② 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二、披文入境,释疑难、悟情怀

(一)引导学生研读第二自然段,探讨研究第一个问题

1.出示: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满泥土的银杯?

2.学生交流体会、感悟:①大家对肖邦离去的不舍。②大家都希望肖邦时刻记得自己的祖国。③肖邦内心不得不离开祖国的悲伤。

3.依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渗透肖邦的音乐天才资料,让学生体会、感悟,而第②、③点是需要学生重点体会的。

4.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第二自然段来体会、感受肖邦的爱国情怀。

(二)引导研读第三部分,研究探讨“肖邦为什么把亡国的痛苦和对祖国前途的忧虑,全部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

1.在学习中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悲愤欲绝” “彻夜”等词。

2.出示句子:“肖邦日夜思念……音乐创作之中。”

引导学生理解并展开想象:波兰人民起义失败,一个个倒在敌人枪口下,这时,波兰人民听到《革命进行曲》,振奋精神,重新拿起武器抗争的情景。

(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

3.结合插图,交流:从肖邦的举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体会:肖邦就是这样夜以继日地在钢琴前工作、工作。思乡情,亡国恨,随着琴声从他的作品里流淌出来。因此,这个时候,肖邦无论在钢琴演奏还是在音乐创作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三、拓展延伸,随文而动情

1.出示:弥留之际……的地下。(指名读,相机理解“弥留之际、紧紧握着”)

2.指导朗读肖邦的话,体会情感。(引读第6自然段,想象肖邦此时在想什么?)

3.理解“与世长辞”①查字典,解释“辞”。②说说它的意思。

4.出示两个句子:

①肖邦就是这样带着亡国之恨在异国他乡与世长辞了。当时他才39岁。

②肖邦就是这样与世长辞了。当时他39岁。

读一读,比—比,说说有什么不同。(生交流)

小结:两组中的第一句话突出了肖邦的悲愤之情,亡国之恨。

5.小结情感升华。学生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齐读第6自然段。

(设计中的多处“引导”,正是基于学生实际,教师必要的参与。通过教师的引导,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新性质。)

四、总结归纳,知结构、升华情

(一)引导归纳:1.本课与前面两课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异同点?2.本课的爱国之情与前面两课的表现形式有什么异同呢?学生体会表达爱国之情类的课文在情感表达和表现形式方面的异同点。

(二) 总结特点:

1.(指课题)“把心脏带回祖国”,肖邦弥留之际的请求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爱国情怀至极的表现。(师播放肖邦的《革命进行曲》)让我们朗读全文,再次体会肖邦的爱国之情。

2.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全文,进一步体会肖邦的爱国情。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