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略而不简的语文略读教学
杂志文章正文
略而不简的语文略读教学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1        返回列表

青海西宁市马坊小学(810000) 田 科

【背景】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略读课文的教学存在两种现象。一种是把略读课文作为精读课文来教学,从字、词到句、段、篇,一个都不少;另一种是放任学生自己读,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学到什么地步就到什么地步。这两种做法都是不对的。略读课文的教学也应有教师的引导,但教师在引导时不是一切从简,而是要敢于省略,要让学生在品读文章的基础上走入文本,获得情感与思想的升华,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

【案例】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万年牢》一课,讲述的是父亲真诚为人、做事的故事,意在使学生从中明白做人要认真,要实在的道理。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我紧紧抓住课文中三次出现的“万年牢”之间的联系来展开教学。先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来解决课文导读中的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再次阅读课文,找出含有“万年牢”的三个句子,说一说每一个“万年牢”都是什么意思;最后让学生交流三个“万年牢”之间的联系,交流自己阅读后的体会。

师:“万年牢”是什么意思,怎么把它与卖糖葫芦联系在一起了呢?请自己读课文,先解决导读中的问题,然后再思考“万年牢”是什么意思。

(生读课文,师出示导读中的问题)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生读,之后全班汇报上面两个问题)

师:课文中出现了三个“万年牢”,请同学们找出来,并做上标记。

(生读课文,做标记)

师: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为什么叫“万年牢”?

生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父亲做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所以才称它为“万年牢”。

生2:父亲做糖葫芦非常实在,非常认真,每一道工序都认真仔细,从来不欺骗顾客,所以糖葫芦长期畅销。因此称它为“万年牢”。

师:正是因为父亲做事情非常认真仔细,做出来的糖葫芦经久不衰,所以叫“万年牢”。那么,课文从什么地方可以反映出来呢?找出相关的词语。

生3:我找出了六个词语来概括父亲制作糖葫芦的过程。它们是“一闷、二洗、三准、四煮、五蘸、六甩”。每一个环节父亲都是非常认真的。

师:非常不错,那我们带着对父亲敬仰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些内容吧。(生读课文)

师:第二个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读一读你标出来的句子,然后回答。

生4:父亲做买卖非常公平,所以叫“万年牢”。

生5:因为父亲是凭良心来做买卖的,人家都说好,所以叫“万年牢”。

生6:我通过父亲“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看出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师:那就找出反映父亲做买卖公平、有良心的句子读一读吧。(生读课文)

师:第三个“万年牢”又说明了什么?

生7:第三个“万年牢”就是告诫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认真、实在。

师:说得非常好,那么,我们再把这一段齐读一遍,然后思考这三个“万年牢”有什么联系。

……

【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当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阅读,让学生从读中感受略读课文的思想,通过自己的欣赏与评价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一、抓住重点,层层展开

这篇略读课文,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随意阅读,也没有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讲解,而是抓住三个“万年牢”这个重点,逐层让学生展开阅读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三个“万年牢”分别指的是什么,这三个“万年牢”之间有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学生在这个阅读线索的指引下仔细品读课文,既放弃了一些不必要的阅读,也使得阅读目标更加明确,让学习更有效、更明朗、更具体。

二、品味文字,直奔文心

阅读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品味文字,让学生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掌握文章中心。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从什么地方可以说明父亲做事非常认真呢?我让学生仔细品读父亲做糖葫芦的过程,让学生理解每一个程序都说明了父亲的认真。之后,为了说明父亲做的买卖是凭良心的公平买卖,我又紧紧抓住父亲在一家大字号中做生意的经历,从不满意,到看不下去,再到不听,最后因为嫌下手太慢而辞去工作,让学生对这些文字仔细品味,这样,学生就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了。

三、反复诵读,产生共鸣

在教学这一篇略读课文时,贯穿整堂课的就是学生的读。学生在初步感知的时候是读,找文章重点词句的时候还是读,当学生理解了三个“万年牢”之后还是让学生读,从而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把文章读熟了,读懂了,读到自己心中了,他们就能结合自己的情感来感悟文章内容,从而在读的过程中受到精神的洗礼。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