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智者问巧如攻坚木——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
杂志文章正文
智者问巧如攻坚木——课堂有效提问策略探究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3        返回列表

江苏淮安市黄码乡中心小学(223007) 李 阳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此皆进学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在学问上善于问难的人,应当是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像木工砍硬木先从易进斧的地方下手一样。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就应当以学生为本,找准学生的发展区,让问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导火索,引爆学生的智慧,“爆”出灿烂的花朵。

[案例扫描]

《菩萨兵》(苏教版三年级)两种案例,两种提问方式出现了两种不同结果。

案例1

师:请看课本43页第四题:联系上下文,说说下面带点语句的意思。(多媒体出示:“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真糊涂哇!”)

生:(打开手头的《课课通》读)是反动军队给藏民留下的恶劣印象,影响了藏民对人民军队的判断和理解,好比被乌云遮住了眼睛,看不清眼前的世界。这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语言。

师:回答得很好,比教参上说得还明确。(其实教参就没有答案,也没有明确的必要。)

(教师出示《课课通》上的答案,说: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比赛一下,看谁最先背会。)

案例2

师:“唉,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假如你是课文中的翻译,你会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说这句话?

生:我会用同情语气读,因为藏民在山里太受罪了……

师:你真是有爱心的“菩萨”啊!请你用同情的语气读。

生:我会用埋怨的语气来读。

师:请你用埋怨的语气来读一读这一句话。

(学生读后,教师接着引导)

师:你埋怨什么呀?

生1:藏民把红军当成了反动军,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

生2:其实课文里有一句话“藏族同胞吃尽了反动军队的苦头”就是指的“一定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

师:生活中乌云能遮住人的眼睛吗?

生:抬头看天,乌云会遮住看天的视野,乌云有时会挡住日月星辰,挡住蓝天。

师:你这么一说,倒让我产生了许多联想……

生:我联想到,红军就像太阳,温暖了藏胞的心,他们帮藏民扫院子、种庄稼,怪不得藏民说,菩萨司令菩萨兵啊!

……

[案例诊断]

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种,教育的责任就是帮助学生把这火种点燃。案例一的教学一叶障目,被考试所左右,只看到书上的题目、练习的作业和教参的答案,把最根本的主体——学生给“忘”了。可以说,用这种方法教出来的学生不会有多少想象力和创造力。翻看日本小学语文导学,更多的是想象的开发,而美国小学生的作业更多的是搜集推断。我们的教育无须照搬别人,但我们要和世界接轨。教育的本质是天地之性人为贵,案例二教师始终想到的是学生这个主体,注重的是课堂生成。教师将学生带入文本,学生对全文进行二次整合,读中体悟、联想、创新,思维如源源不断的泉水,奔流而出。书后的所有问题在不经意间被学生“临门一脚”化成了精彩一笔。

[策略探寻]

上山路千条,只把风景瞧;心装大目标,万里也不遥。有效提问,要紧紧围绕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将备课时初步拟定的零碎的问题聚焦到一个能统领全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上来。一堂课抓住预先设计的一两个大问题进行探究;在大问题下,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设计几个辅助性的小问题。同时,把这些大小问题组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链。所提问题应具有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样的特点。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线性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

如教学《负荆请罪》一文时,没有设计具体的思考问题,而是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负荆请罪”的场面,要求其他学生对“小演员们”的动作、语言、神态进行评价。在学生积极评价指导的过程之中,教师又补充问:你对廉颇和蔺相如这两位人物有着怎样的评价呢?有的说:蔺相如的功劳有目共睹的,而廉颇出言诋毁,要不是蔺相如顾全大局,廉颇真的越想要面子越没面子的。有的说:廉颇为赵国出生入死、拚命打仗,难道他的功劳真不如蔺相如吗? 尤其是他那种知错能改的品质有几个将军放下这么大架子啊!还有的说:秦国之所以不敢欺负赵国,就因为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这两个人都不是凡人啊!

在这个案例中,教者所提的问题打破了以往线性问题单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倾向,关注学生主体,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生活体验。教师能主动融入学生之中,走进孩子的认知世界、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保持一颗平常心,尊重孩子稚嫩的想法,在不违背正确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允许学生有多元化的见解和感悟,使开放性问题成为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金钥匙。

总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提问只有冲开学生的井底之天,才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因此,我们要在提问的切入点、层次性、艺术性等方面不断优化,在“问”中长见识,在“问”中出成果,以“问”助“教”,共同奏出我们的语文教学最美妙的乐章。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