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将思维和语言训练做扎实
杂志文章正文
将思维和语言训练做扎实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实验小学(222300) 苗玲玲

阅读教学就要把课文中有价值、有意味,能够发展学生思维、激活学生表达的东西挖掘出来,使之成为发展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营养素。

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从教材中挖掘适合的养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给学生以适当的思维深度,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阅读教学往往要求教师抓住关键点、矛盾处或留白处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让学生与文本实现深度有效的对话,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笔者执教《半截蜡烛》时,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引导孩子探究:假如杰克端着蜡烛去取柴火,德国军官没有喝止他,他会怎样做?情节又会怎样发展?学生们探究的兴趣很高,思维非常活跃。有的说:“杰克把蜡烛扔掉或藏起来。”马上有同学反驳:“那不行,他搬柴火回来时,敌人发现蜡烛不见了会产生怀疑的。”有的说:“杰克把蜡烛里的绝密情报取出,再端着蜡烛搬柴火回来。”又有同学质疑:“也不行,那蜡烛的内芯空了,没燃烧到底就熄灭了,更会引起敌人注意。况且,绝密情报藏哪里呢?”有的说:“杰克把蜡烛换掉,换同样的半截蜡烛。”大多数同学也反对:“那安放绝密情报的半截蜡烛藏在哪里呢?”孩子们在思维的碰撞中,不断产生富有深度的理解,有一种流水激石的跳跃之美。

二、拓展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程专家指出:在给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时,应训练他们站在系统的高度上学习知识,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挖掘共性,分离个性,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虽然课文都是独立成篇,但高年级与低年级的课文,或同一主题的课文,都可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点。学习苏教版六年级课文《轮椅上的霍金》,就可联想到五年级所学的《海伦·凯勒》《二泉映月》等同类题材的课文,找寻人物与命运抗争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这样能让孩子对同类题材课文内容的理解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知,更好地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三、挖掘教材“独特之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可供孩子们吸收的营养很多,但每篇课文的学习不可能面面俱到,关键在于引导孩子解读课文独特之美。我们时常提醒学生“读出问题,读出发现”,如果教师没有一双善于发现课文独特性的眼睛,那这些要求就显得苍白无力了。如,教学《大江保卫战》的第二自然段可以提炼出:四个“一”(即“一声令下”“一条长龙”“一个念头”“一道人墙”)和两个“然”(“全然”“奋然”),这四“一”两“然”统领第二段的内容。“提纲而顿,百毛皆顺”。挖掘出课文独特的写法,孩子们在富有创新意识的思维引领中,一双双发现美的眼睛也更加闪亮了。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语言这一“外壳”来进行具体训练。

首先,挖掘文本精炼的语言形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语文教师应当具备挖掘文本语言素材,引导学生养成正确表达习惯的能力。一位作家说过:“在所有的艺术语言中,最要紧的是动词。”执教《大江保卫战》,可以挖掘文中运用得准确的动词,培养学生准确地遣词造句的能力。笔者尝试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可以将“扯”换成“撕”“拉”等字吗?可以将“捆”换成“扣”“包”等词吗?通过换词比较,学生体会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这样训练了他们的语言感悟的能力,引导他们逐步认识到: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都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其次,利用课文巧妙的过渡方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过渡是加强两个结构单位之间的连接的一种手段;使用过渡语,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持层次或段落之间的连贯性,使上下文能很自然地转换衔接。很多孩子在习作中只会用“一天”“还有一天” “一次”“还有一次”等词语过渡,显得很生硬、老套。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一些巧妙的过渡方法,引导他们学会运用过渡语,让表达更加连贯。《孔子游春》一文的第二段:“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起舞的春天伴奏。”通过这段景物描写过渡到下文写孔子望水、论水的事,文章显得自然而流畅。

最后,挖掘文本生动的修辞养分,锤炼学生语言表达的生动性。语文新课标倡导“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其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生动的语言表达离不开修辞。当然,学习修辞的目的不是为了系统掌握修辞学的知识,而是为了吸取课文形象生动的表达技巧,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执教《水》一课,这样引导孩子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同学们读下面的两句话,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1)我们四兄弟从大到小,排在了母亲的跟前。(2)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大到小,排在了母亲的跟前。”通过比较两句话,引导学生理解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传神性。

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说过:“这法那法,吃不透教材就没有法;只有老师读出味儿来,才能教出味儿来。”考验教师能否吃透教材的一项硬功,是能否把教材中可以发展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养分恰到好处地“晒”出来。只有着眼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把研读的要点筛选出来,形成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才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更富才情、更有修养。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