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构建绿色课堂焕发语文活力
杂志文章正文
构建绿色课堂焕发语文活力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4        返回列表

江苏建湖县恒济小学(224700) 顾正文

绿色,大自然的色彩,象征着生命,也预示着希望和活力。而 “绿色”一词运用于教育领域,则衍化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生命化的教育。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扬起“绿色课堂”的旗帜,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撑起一片蔚蓝的天空,犁出一方绿色的土壤,激发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课堂生机盎然,充满浓浓的绿意。 那应该怎样“绿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呢?

一、绿色课堂是展示互动的课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因此,我们应通过多种开放的活动,提供多向互动交流平台,充分激活语文课堂教学,让生本、生生、师生之间进行有意识的思想情感碰撞,诱发并引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互动的语文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灵性,生成了一种动态的美。

1.生本互动

生本互动是学生对语文教科书以及相关的课外读本等文本的阅读理解。这种理解不是依赖教师的启发或者盲目接受教师的灌输,而是学生的主动探究。学生借助自身内在的知识和经验储备,自发感悟文本的内涵,感受到文本给自己的思想情感带来的冲击,主动同作者及文本中的人物进行交流,净化自己的心灵;同时,能创造性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学习《祁黄羊》一文后,教师选一位学生扮演记者,向扮演“祁黄羊”、“晋悼公”、“解狐”的同学问几个问题。只有“记者”对课文有较深的理解,所提的问题才深刻;被问的同学也只有熟悉课文中的人物,说话才流畅。正是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性问题,突现生本互动的真正意义。可见,绿色课堂,是帮助学生去发现和理解知识的课堂,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2.生生互动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自主去感知、理解、顿悟的基础上,教师只能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教学的成败是由学习这个主体来体现的,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程度、课堂整体主动参与程度以及有效互动的程度有关。因此,教师应构建让学生之间有效互动平台,以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如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一课的第三自然段时,我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妈妈为什么要给自己的女儿‘缠足’呢”提升为一个富有争辩性的问题“孙中山的妈妈到底是不是好妈妈”。于是,一场生动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学生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互评点彼此的优缺点。这样,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在与同伴的对话交流中主动建构知识,激活了课堂,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3.师生互动

新课程提倡课堂应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实际上就是要体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这样课堂才会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如《孙中山破陋习》一课第九段的学习,我首先让学生带着“当了大总统的孙中山首先做了什么事?为什么要这样做”问题,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并反表了自己的见解;接着再引导学生联系前文创设情境,感受课文内容。这样,在语文课上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游弋那样自由,我们听到的将是琅琅的读书声,看到的将是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喜人景象,感受到的将是语文课堂的旺盛的生命活力。

二、绿色课堂是融合生活的课堂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语文也不例外,它是生活音符的体现,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因此,“绿色课堂”呼唤让生活走进课堂,同时也提倡让语文课堂向生活延伸。

1.让生活走进课堂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更好地阐释文本,其根本在于真正对生活有所感悟,体会生活的苦乐,感受生活的悲喜。学生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能感悟到的语文内涵也就越丰富。我们应当推开窗户,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如在《孙中山破陋习》一课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用长长的布条把自己的脚包裹住,再请同桌互相帮助进行裹缠,这样把枯燥的知识融入鲜活的生活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一些本来少见、不易理解的字、词他们也能轻而易举地掌握了。

2.让课堂走向生活

课堂是通向生活的桥梁,而不是封闭学生心灵的围墙。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努力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堂相对于孩子丰富的生活世界是渺小的。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读好生活这本大书。如,学习了《孙中山破陋习》后,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陋习?你看到后是怎么做的?让孩子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

课堂小天地,生活大课堂。语文学习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实践,有着丰富的资源可以利用。让课堂架起生活的桥梁,让我们的学生在大语文环境中掌握真才实学,荡涤心灵,锤炼思想,健全人格。语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总之,绿色的课堂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诸要素的和谐统一体,它应该是自然、健康、充满活力的课堂。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