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张弛有度动静相宜
杂志文章正文
张弛有度动静相宜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江苏兴化市中堡中心校(225700) 王 梅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起来,可以集中他们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在多种感官参与下的课堂才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当学生讨论、合作时,他们可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当学生静下来,在默读和思考中走进文本、感知文本,促进他们展开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只有沉静地思考,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比较完整、准确地表达出来,形成心灵的交汇、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交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课堂的气氛、情感、节奏要靠教师来调节。课堂的动、静间隔要适度,动静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让学生动起来

在教学中,我们要尊重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千方百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争论,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1.动脑

要让小学生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难易适度,使他们“跳一跳,摘得到”。要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紧扣课题质疑、抓住重点词句质疑、抓住课题与内容的联系质疑、从看似矛盾之处质疑等,引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质疑,积极探索,初步养成他们有疑而问的意识。

2.动口

(1)朗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是课程标准对小学生朗读的要求。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朗读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的再创造,同时,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熏陶。朗读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等器官的协调活动,把知识信息输送到人脑的储存区域,从而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朗读是培养说话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多朗读,通过朗读去感悟文本内容,增强语感。

(2)表达。培养小学生说话能力是语文教学重要环节。要求必须讲普通话,语言清晰、简洁、规范、易懂,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对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看图说话、观察说话,对于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而言,可以创设一些情景,设计一些话题,让他们说话、讨论、辩论;可以在听了一件事情以后,让他们把事情复述下来。

3.动手

动手写、画、做,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常用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把精彩的语句、段落抄下来;生活中对某个人物或事情有所感触,就及时地记录下来;学习了某种修辞、新的文体、特殊的写作技巧等,让学生进行小练笔。

二、让学生静下来

应该说,“动”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但一味地“动”,其效率不一定是最好的。有的教师为了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使出浑身解数。我听过一些这样的课,师生互动不能说不频繁,多媒体做得不能说不鲜亮、精彩。在课堂提问中,以教师为主,纯粹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简单浮浅,问不到关键处。这样的课堂看上去很热闹,学生似乎都动起来了,其实是学生严重缺乏自主学习的空间,课堂效率极低。例如,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教师依次问了以下问题:①小骆驼在小溪边照“镜子”时,小红马对小骆驼说了什么?②小骆驼把小红马说的话告诉妈妈时,妈妈说了什么?……

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缺乏问题设计的技巧,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课堂显得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更是无处谈起。课堂上,适当地静下来,就像国画的“留白”艺术,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全身心地倾听,全神贯注地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效果。

1.默读

朗读固然有其巨大的优越性,但不是任何时候、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用朗读来教学。默读有时也很必要,它可以自由停顿、重复,有助于学生对读物的深入理解。默读时,学生自己可以圈圈、画画、点点、写写,促进其读思结合。这样有利于学生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是教师讲解和小组合作所不能达到的境界。默读可以默默地思考、比较、推敲、揣摩,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自主学习。

2.倾听

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就是要求学生在听别人讲话时要用心、细心,要边听边想,思考别人说话的意思,记住别人讲话的要点。倾听是交流的基础。倾听他人的表达,可以拓宽和丰富自己的知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发展他们良好的个性。

三、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动与静都是必不可少的。动与静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许多“动”正是基于“静”的活动。可以说:静是动的前提和保证,离开了静态活动,动态活动将难以进行。其实,学生正是在静态的活动中才产生了“动”的欲望,随着静态活动的深入,他们自然而然地“动”起来;动态的活动当然也不是一直“动”下去的,许多的“动”需要专心地倾听、仔细地思考,不断吸纳新的信息、修正自己的观点、调整自己的行为。不自觉地由动转为静,为自己下一步的“动”积蓄能量。

课堂上动静结合、张弛有度,才能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才能有效提高教学的效率。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