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语文作业传递更多正能量
杂志文章正文
让语文作业传递更多正能量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浙江常山县第一小学(324200) 洪永海

作业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巩固、拓展、深化,以达成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语文新课标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这就提醒我们必须改变作业机械重复多、消耗学生课余时间多的状况。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不断优化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做到精选、精练,少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以人教版课标本教材为例,语文作业主要由两块组成:一是教材编者设计的课后习题;二是各地根据教材内容编写的配套《作业本》。这两项习题各有特点,如何使用好这些练习题,让它为达成学习目标传送更多的正能量,值得探讨。笔者仅以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和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配套《作业本》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做法。

一、浅析习题的特点

在教材中,每篇精读课文后面,编者都设计了课后练习题。这些练习题有其明显的特点。一是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本册14篇精读课文中,每篇的第一题都是关于读的要求,其中有10篇要求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另外4篇分别是“默读”“背诵”的要求。二是问题紧扣单元目标,练在课文的重点处。如第五单元导读中,明确要求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在本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中都安排了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与体会练习。三是一些习题思维含量较大,辐射性比较强。如《山中访友》一课,第一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作者在山中都拜访了哪些‘朋友’,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这样的题目是需要在熟悉全文,并且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再通过思考才能回答的。四是在问题的表述上多用“读读、想想、说说”,要求写的习题不多。

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作业本》为每篇精读课文编写了相配套的作业,在每个单元学习之后,还编写了单元练习,起到查漏补缺和巩固拓展的作用。《作业本》也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是题型丰富,形式多样。据粗略统计大致有37种题型。单就字词来说,就有“看拼音,写词语”、“写近义词或反义词”、“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照样子写词语”等10多种题型。 二是以书面练习为主。在习题表述上,要求具体明确,操作性较强,部分题目即是课后习题的具体化。三是不仅仅局限于课内,还增加了许多课外的内容,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在许多课文作业和单元练习中都安排了课外词语、句子、阅读等的习题。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课后习题和《作业本》在内容上存在很多共性,即许多习题是相似的;同时在形式上、表述上又存在互补的情况。课后习题多是统领性的涵盖面广的习题,《作业本》则是落实目标的具体的习题;课后习题以思考交流为主,《作业本》则是以书面自主完成为主的。应当说两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不可或缺。

二、落实习题的做法

课后习题和《作业本》中的练习均由教学专家编写,题目切合新课标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因此绝大多数习题,都应让学不折不扣地完成原题。笔者在落实这些练习时,从分散练习的时间、针对不同习题采取不同措施等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前置基础练习

教师对练习的处理,一般是先学后练,学练分开。上课时间是教学,多为教师与学生的口头交流,相关的作业则留于课后完成。这种作业方式,一次性练习的时间长,题量多,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余负担。其实《作业本》中的许多基础性书面练习,如“选择正确的读音”、“看拼音,写词语”、“根据意思写词语”等,是可以通过自学完成的。针对这种基础性的练习,我们可以作前置安排,要求在预习时自主完成。这样,能分散完成作业的时间,学生容易保持做作业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用心预习;同时,教师还可以针对学生练习的反馈情况以学定教,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教学举措,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整合相近练习

课后习题与《作业本》中的许多习题都是相近的,如概括课文内容的、句子练习的、小练笔的等。对《作业本》和课后习题大致相同的练习,可以进行一些整合,避免重复练习。主要是做好概括与具体、口语交流与书面回答的整合,节约时间,提高效率。如《少年闰土》一课,体会 “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一句的含义,课后习题是要求说说这句话该怎么理解;而《作业本》则对句子的关键词加了着重号,要求从带点词中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写出句子的含义。这两个练习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体会句子的含义,但说法不同,课后习题的“怎么理解”可以说既包含了理解的方法,又要求有理解的结果;而《作业本》中的具体要求,正好解决了课后习题的第一个要求,那就是抓住关键词来理解体会,并且连关键词都用着重号标出来了。所以,教学时完全可以以《作业本》为基点进行预设:先读句子,标出句子中的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体会句子的含义;最后总结学法,从而解决课后习题和《作业本》中的两题练习。

3.做精重点练习

教材在每个单元的阅读提示中,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都有指导性的叙述,编排的课文也紧扣单元目标设置了一些练习。这类练习题落实的力度,学生掌握的程度,是衡量单元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标准。因此,课后习题和《作业本》中紧扣单元目标或课文重点的练习,如第一单元的“联想与想象”,第二单元的“关键词句的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等,应该成为精读的训练重点,在备课时就需周密预设,舍得在课堂中花时间,重拳出击,精心安排学生完成,并即时反馈。如:第三单元的学习提示中指出:学习本组课文,要在读懂课文、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抒发美好情感的。在《作业本》第九课、第十一课,都安排了达成单元目标的训练。其中《穷人》一课,单独安排了第九自然段品读桑娜心理活动的练习。这个练习紧扣单元目标,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品读此段,解决《作业本》中的问题,得出学法。这样既减少了课余作业的时间,又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还可根据学生当堂反馈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

4. 慎选课后练习

课后练习不宜过多,教师应当尽量在课堂中安排时间让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课余时间多让学生阅读,参加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因此,布置课外作业要慎重选择。一般来说那些思维含量较高,用时较长的需要学生进行查阅、重组、创作才能完成的课后习题和《作业本》中的练习,如《作业本》安排的7次课外短文阅读训练、8次写话训练、综合性学习练习等。在课堂中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视情况布置课后完成。

三、优化习题的思考

作业的优化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对于同年级学生来说,作业是有共性的,但就不同的班级及学生来说,作业又有各自的不同之处。以《作业本》习题为例,我们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一些个性化的做法,以求得更好的效果。

1.加一加

《作业本》是为配套教材而设计的,有些练习设计主要围绕课文内容进行,答案多在课文中,思维含量低。针对这样的练习,教师可以在原题的基础上加一加,向课外拓展,举一反三,以激发学生思维,力求答案的多元化,增加练习的实效。如第九课《穷人》的第二题练习: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的海浪、(  )的海岸等。《作业本》中每个词前只安排了一个括号,这种练习缺少思维的含量,只要到书中摘录即可,教师可以将括号增加至两个或三个。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思考,跳一跳摘到桃子。又如《作业本》中安排的四次加标点练习。有考查问号、叹号使用的,有考查提示语在不同位置时标点不同使用方法的。但这四次的练习都不需要学生思考,全都是课文中的原句,学生可以参照课文来完成。这时我们不妨也加一加,根据考查的内容,再安排几句课外的练习,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学会。

2.减一减

针对《作业本》中出现的重复性的、难度较大的练习,我们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适当减一减作业。如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和第三课都安排了“读拼音写词语”的练习,其中“蕴含、奥秘、陡峭、庞然大物、左冲右撞”等5个词又出现在“回顾·拓展一”的“读拼音写词语”中。像这种重复性的练习,就可以不做,或者换上其他要求会写的词语的拼音,以免多数学生做无效的劳动。还有《作业本》当中安排的14题打星号的练习题,教师可以分层安排,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安排选做或不做,真正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和针对性。

3.改一改

对一些要求不甚明确的或学生较难理解的题目,可以改一改题目的要求或练习题的形式,使其更具操作性,为学生搭建思维跳板。如《作业本》第七页,课外阅读《榕树》的第二题:“摘抄一个比喻句,读一读,体会其意境。”此题中的最后一个要求,其实是很少有学生去完成的。原因有几点:一是就题意理解,学生可能分不清是比喻句的意境,还是所写的景物的意境;二是从“体会其意境”来说,孩子觉得有一定的难度,没有思维的“中间人”,很难主动思考。而就书面练习而言,这种要求教师是不可能进行检查的,体会了也不知道。针对这种练习,我们可以对题目稍作修改,来考查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如把题目改为:“我知道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是   ,这个比喻句把   比作   ,这样写让我体会到了   。”改过之后的习题,要求更具体明确、可操作,也适当降低了难度,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能够更好地考查学生对比喻句的理解。

4.补一补

根据语文课程的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实际,教师可以在完成《作业本》练习的情况下,适当补充练习到“作业”当中,以丰富题目类型,考查学生学习的掌握情况。纵观六年级上册《作业本》,笔者认为可以补充以下方面的练习题:一是提高朗读技能的练习。如给句子画一画停顿,选一选读的语气、语调等。这样,让学生在做题中明理,达到课程目标朗读评价的总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是考查学生课外阅读、课外积累的练习。如安排一些需要阅读课外书方能完成的习题,以此来激发孩子阅读积累的兴趣,确保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

面对依据课标要求而设计的课后习题和《作业本》中的练习,我们首先应当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以求达成课标的要求。但是,我们又不能全部实行“拿来主义”,需结合自己任教的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安排和适当取舍、调整、补充,以发挥《作业本》更大的功效,为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增加正能量。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