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语文教学目标意识的树立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目标意识的树立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4        返回列表

浙江丽水市景宁县第一实验小学(323500)胡艳华

[摘要]教师必须围绕有效的教学目标,自觉而切实地展开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重点目标意识、细化目标意识和达成目标意识,以突破教学重点、引领课堂生成、成就课堂反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目标细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9-031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说过:“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因此,教师必须围绕有效的教学目标,自觉而切实地展开教学活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那该怎样树立教学目标意识呢?

一、树立重点目标意识,助力突破课堂重点

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在教材编排上给人感觉较为单一,每单元都是几篇阅读课文,这就导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很少考虑单元教学目标。其实,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教学侧重点。单元教学目标应在每学期的开学初就确定。教师要在通读整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单元前面的单元导读、教学参考书上的单元教学建议,再结合自己以往的教学实践,确定每个单元的整体教学目标。这样,每单元的教学侧重点是不一样的。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首先是学习内容的不同,一个是有关西部的主题,一个是关于童年生活的主题。其次,是教学的重点不同,第一单元是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运用作者的表达方法;第二单元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表达方法,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其具体的目标如下:

第一单元: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收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

1.通过读书,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

2.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

3.描绘并交流分享自己的童年生活。

一个单元一般有四篇课文,如果每一课的教学都紧紧围绕单元重点目标来制定课时目标,那学生就能在该单元的教学中学有所得,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和阅读能力,课堂效率自然也大大提高。

二、树立细化目标意识,引领有效课堂生成

要想学生收获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制定具体的、易操作的教学目标。目标太宽泛,教师在课堂上方向就不明确,效率自然就低下。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草原》,教学参考书上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汗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这样的目标看似具体,其实还不够细化,教师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还是会感到迷惘与困惑。如,“体会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到底是什么特点呢?通过哪些方式引导孩子体会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这些目标进行细化。因此,在开学初,我们年段的教师就作好具体的任务分配:每人认真解读一个单元的教材。大家对教材进行深度解读,认真研究教学参考书,结合课后习题和课堂作业本,反复斟酌,制定出具体细致的教学目标。在集体备课的时候,主备教师一课一课进行详细讲解,其余教师直接将目标记录在语文书上。

三、树立达成目标意识,成就有效课堂反馈

目标明确了,那一堂课的目标怎样达成呢?这是我们在集体备课时重点交流的内容。每次交流,我们都会针对每一课时目标进行讨论。如,对《草原》一课的字词教学目标,我们一般是这样落实的:在写字方面,教师通过对预习作业的批改,发现易错字,在第一课时就重点板书出来,让学生说哪些地方容易写错,然后当堂抄写,再听写检查巩固。对多音字不同读音的组词、拓展积累的成语,除了通过朗读检查外,我们一般将这两部分内容摘抄在黑板的“积累园地”上,在每节课的前三分钟,由课代表领读,然后让学生将这两部分内容及时抄到“采蜜本”上。

当然,具体的课堂上,教学目标完成得怎样?哪些已经达成?哪些需要下节课再进行补充落实?教师应该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选择有效的反馈手段。可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口头交流来反馈,也可以是通过具体的训练内容来反馈。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