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预习为桨,划向高效课堂的彼岸
杂志文章正文
预习为桨,划向高效课堂的彼岸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9        返回列表

江苏句容市实验小学(212400)封桂花

[摘要]预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策略。在实施预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对预习的内容、预习的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通过变换多重形式、尊重个体差异、聚焦课后习题、关注新旧联系等引导学生预习,这样就能以预习为桨,划向高效课堂的彼岸。

[关键词]高效课堂预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5)19-025

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预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策略。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会得到有效历练。预习对提升学生的听课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施预习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对预习的内容、方法进行适当的指导,以提升预习效益。

一、变换多重形式,唤醒预习动力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预习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脱离了教师的点拨和家长监督的基础上,更需要关注学生的预习兴趣。而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预习总是离不开“三板斧”: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解释词语。长此以往,学生在固有模式的禁锢下,必然导致预习兴趣的丧失。同样是关注朗读,教师可以将预习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让学生将自己最美的朗读录制下来。这样,既便于在聆听中发现自己的问题,更有助于预习的交流反馈。

预习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要在尊重学生认知能力和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的特质,创新预习形式,让学生爱上预习。

二、尊重个体差异,推进分层预习

由于预习更多的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自主学习,因此不同的类型和层次的学生就会产生完全迥异的预习效果。因此,在引导预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认知差异,选择不同的预习内容,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有适合自己的预习内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教学《第一朵杏花》时,教师设置以下三个不同层次的预习内容:1.自主朗读课文中的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理解课文中的词语;2.整体阅读并感知课文内容,尝试划分课文的段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3.课文刻画了竺可桢爷爷怎样的精神品质?作者又是怎样刻画人物的?显然,这三项预习任务在方向和难度上完全不同,前两项是预习的基础性任务,而第三项则属于提升性的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预习任务,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聚焦课后习题,明确预习方向

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中课文的篇幅也在不断加长,表达的意蕴也逐渐深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预习中,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对文本内容和主题立意上,这样才能为课堂教学中感知内容、品味语言、体悟写法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珍珠鸟》一文在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显然这个问题直接指向文本的内容和主题,是阅读教学着重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引导学生进行预习时,应该结合这个问题布置这样的预习要求:1.珍珠鸟在之前对作者是怎样的态度?2.课文是怎样描写珍珠鸟与作者逐步熟悉的过程的?圈画出课文中表示先后顺序和态度变化的词语。这样的预习设置将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以降低难度的方法进行合理的解决,便于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少走弯路的同时,为新课的学习积淀了认知,丰富了情感,为阅读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奠定基础。

四、关注新旧联系,创设预习阶梯

阅读教学中语言和方法的训练体系虽然不及数学学科那么严密,但相同类别的文本之间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学生在同类文本的对比辨析中,可以有效地感知文本在言语表达、材料选择和结构布局上的特点,促进学生思维认知的不断深化。在预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畅游在相应的文本之间,在新旧知识的链接中切入文本预习,从而使得文本的预习与学生记忆仓库中的原始经验产生联系,强化预习效果。例如,在指导学生对《谈礼貌》一文进行预习时,教师要明确这篇课文是一篇说理文,并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过的这类课文。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布置这样的预习任务:选择学习过的一篇说理文,如《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等,复习说理文的学习方法,并在自主阅读中概括这篇课文的论点,列出作者使用的论据。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学生已经形成的学习方法,在联系比较中为同一类型的文本学习奠定基础。

总而言之,高效预习是达成高效课堂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考量文本特征、依循学生学情的基础上选择适切的教学策略,使预习成为高效课堂的有效推动力。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