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朗读教学应聚焦于“准”
杂志文章正文
朗读教学应聚焦于“准”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6        返回列表

广西富川县麦岭中心校(542700) 唐引秀

[摘 要]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朗读教学应聚焦于“准”字:准确再现文本语言;准确再现自然生活;准确突显个性解读。这样才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自然、读得有个性。

[关键词]朗读教学 准确 朗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56

朗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策略。传统教学中积累了大量朗读的方法,朗读在课堂教学中大有“读”占鳌头之势,但其效益却令人非常尴尬。如何才能扭转这一局面呢?笔者以为,教师要引领学生从“准”字入手,让“准”字成为学生朗读能力的试金石。

第一层次:准确再现文本语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不可添一字,不可漏一字,不可调一字”的朗读要求。而事实上,正确朗读课文,保证对原本语言的有效再现,是朗读的保底工程。如果将文本语言读得错漏百出,甚至断词、断句都不准确,这样的朗读肯定是不合格的。但纵观我们的阅读教学,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并不在少数。当我们试图开掘文本的深度意蕴时,当我们试图展示练笔实践时,我们可曾想过:学生是否已经能够准确、完整地朗读课文?

我们的常态课为了追求更多其他更值得训练的环节,常常置学生的朗读状况于不顾;我们的公开课,为了追求花哨的教学手段,仍旧不肯在学生的朗读训练上给予宝贵的时间。正是如此,学生读错了仍难以得到教师有效地指导,即便有指导,学生也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去改正,最终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只要教师给予足够的时间保障,并以诚挚的耐心去等待,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可以得到有效改观的。例如,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时,让一名朗读能力不好的学生朗读课文,该生出现了多处错误,甚至引来了其他学生的嘲笑。但于老师并没有就此放过,而是为学生一一指明了错误,并鼓励该生说:“不要灰心,老师看得出来,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再读读,你一定能读好的。”有了教师的指点和鼓励,学生卖力地练习,果然在接下来的第二次朗读中,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可见,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只有在学生的错误处教学,才能凸显针对性。

第二层次:准确再现自然生活

语文是生活的艺术化再现,朗读课文就是用自己的理解与声音表现生活的原始质态。因此,生活该是怎样的,朗读就应该是怎样的。但遗憾的是,阅读教学中的朗读已经完全变味了。很多教师为了凸显文本的主旨,过度关注文本中的核心词语,致使学生的朗读完全脱离了生活的节奏,眉飞色舞型、矫揉造作型、无病呻吟型的朗读充斥在整个课堂中。这样的课堂教学是对文本的亵渎,更是对生活的扭曲,学生也难以真正把握文本的内在力量。如《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作者萧红错把狗尾巴草当做稻谷留在田里时,写了一段她与祖父的对话。整个对话有祖父善意的提醒和教育,也有萧红的调皮与天真。很多教师都喜欢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但在朗读中,很多学生总是习惯性地强调、突出某些词语,使得一段妙趣横生的祖孙对话演变成了机械僵硬的剧本表演,让人不免惋惜。笔者在教学时,就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将自己当做萧红,通过移情的方式真正走进人物内心,以内心的诚挚进行课文的朗读,学生的语气、节奏都呈现出自然之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链接生活、崇尚自然,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得到提升。因此,“准”字试金的第二重标准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达成自然舒适的朗读质态。

第三层次:准确突显个性解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珍视学生的多元化解读,教师不能以自己的阅读理解代替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怎样的理解,就会有怎样的朗读。因此,课文的朗读其实并没有统一的标准。教师应鼓励学生依照自己的理解与体验,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处理。如此,让不同的学生展现出不同的朗读方法,从而让课堂的朗读充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智慧。例如,《钱学森》一文的第一自然段介绍了钱学森乘坐轮船劈波斩浪回到了祖国。按照一般的要求,学生能够朗读准确似乎就算完成了朗读任务。但是,这样还远远不够。这段文字着力表现的钱学森归心似箭的内心体验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展示。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在准确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如果让你运用这段文字对钱学森进行介绍,你会怎样朗读?正是在这样的朗读点拨下,学生在整体把握文本的基础上,对这段文字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并将自己的体悟融入文本之中,将文本意欲表现的主题凸显了出来。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给予了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文本语言中自由徜徉、自由体悟,获取最真实而丰富的内在感受,并积极尝试运用自身最适切的朗读方法呈现出来,在尊重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让朗读准确地反应自我,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朗读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更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准”字上做文章,学生才能读得正确、读得自然、读得有个性,朗读能力才会在螺旋上升中得到提高。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