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读文悟情式活动设计
杂志文章正文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读文悟情式活动设计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9        返回列表

江苏如皋市搬经小学(226561) 段红庆

[摘 要]“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读文悟情式活动设计,即用一个能统领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朗读相关语句等方式来汇报展示,以此达成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关键词]活动单导学 紧扣词句 一点突破 读文悟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44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优质高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展示的活动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这种教学模式已是遍地开花。小学高年级语文“活动单”的设计是否有章可循呢?笔者进行了小学高年级语文“活动单导学”模式中读文悟情式活动设计的尝试,简而言之,即运用紧扣词句,一点突破法展开教学。

一、设计理念

1.“活动单导学”模式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在新课程背景下,以“活动单”为载体,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提高学生合作交流水平,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提升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化教为学、化生为师、化静为动、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是“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基本理念。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课堂也成了学生尽情表演的大舞台。

2.读文悟情

读文悟情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文本,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达到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的方法。读文与悟情是相辅相成的,读文是悟情的前提和手段,也是悟情之后的展现方式;悟情是读文的结果,是深入理解课文并有感情朗读课文不可逾越的一步。读文悟情也是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融合的过程。

3.一点突破法

所谓的“一点突破法”,是姚烺强先生首创的,其基本教学策略是,通过以一点带全篇的教学方法,简化分析、综合课文的过程,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使学生易于感悟、体验中国语文之美。“一点突破法”提纲挈领,简化了教学过程,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结构的安排,着重于教师的“导”;而读文悟情是引领学生“学”的一种具体、有效的操作方式,是学生达到目标的手段。两者的结合可以达到“1+1>2”的效果。

二、设计思路

“活动单导学”模式中“活动单”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活动。小学高年级语文“活动单”如何通过一两个“大”的活动来引领学生“读文悟情”呢?我归纳出语文“活动单”教学中读文悟情式活动的设计思路,那就是——“紧扣词句,一点突破”,其内涵是:“活动单导学”教学设计中,用一个能统领课文主要内容的问题,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语,自主阅读课文,通过朗读相关语句等方式来汇报展示,以此达成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这种设计思路适用什么样的对象呢?语文第二课时的“活动单”设计,一般有两到三个活动。其中最重要的、耗时最多的核心活动只有一个,这个活动往往适宜采用“紧扣词句,一点突破”的设计思路。这样的活动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成为有效学习的乐园。

三、设计范例

例一,《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活动设计片段

【设计】品少年,识智慧。

1.自由朗读全文,思考:从文中我看到了一个

的少年。在小黑板上写出所填词语,再从中选择一个关键词,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朗读、交流。

2.学生朗读思考,组内交流。

3.班级汇报展示。

【评析】《螳螂捕蝉》一文有两位主要人物,一位是吴王,一位是少年。品悟少年的机智勇敢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时,首先采用“一点突破法”——“我看到了一个 的少年。”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品读,很快找出了一些词语,如“胆识过人、持之以恒、精忠报国、懂得巧劝、机智勇敢……学生围绕着小组选定的关键词,通过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了自己的根据。比如:“我看到了一个持之以恒的少年。我从‘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这些句子中看出来的。”学生把句子中的“三个”“终于”等词读得很重,以此证实少年的持之以恒。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达成了教师预期的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和感悟少年的精神。其次,“紧扣词句”,扣住什么样的词句呢?在此,“持之以恒”就是学习小组选择的关键词。学生紧扣关键词,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展示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实实在在地提高了朗读水平,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切实提高了语文素养。

例二,《夹竹桃》第二课时活动设计片段

【设计】品读课文,感受夹竹桃的“妙处”。

1.自主学习:轻声朗读课文4、5自然段,画出文中的过渡句,思考:夹竹桃的妙处体现在哪里呢?

2.小组活动:有感情地朗读所找出的描写夹竹桃妙处的语句,说说自己的感受。

3.班级交流汇报。

【评析】《夹竹桃》一课一共6个自然段,4、5两个自然段写夹竹桃的“韧性”和“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两者之间使用了一个过渡句连接,这个过渡句就是:“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在课文的重点部分,能否抓住一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去朗读课文,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自主突破难点呢?经过梳理,可以发现过渡句中的“妙处”是一个关键词——“不止于此”。它告诉我们,上半部分是写夹竹桃的“妙处”,下半部分还将写它的“妙处”。如果设计“夹竹桃的‘妙处’体现在哪里呢”这样一个中心问题,可以引导学生细细朗读、品悟4、5两个自然段。学生带着问题,扣住“妙处”,找出相关语句品读、感悟,相信描写夹竹桃“妙处”的语句将无处“遁逃”,学生也有能力把它的“妙处”读得妙不可言。这样,学生既品悟了作者的优美语言,又感受了作者的情感世界。“夹竹桃的‘妙处’体现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就是“一点突破”中的那个关键“点”。这样的活动设计简明扼要,思路清晰,抓住了课文的重点,突破了课文的难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三,《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二课时活动设计片段

【设计】对话扫路人,感悟人之精神。

1.默读课文第3至12自然段,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将关键词写在小黑板上,小组围绕其中一个词语,找出相关语句朗读、交流。

(提示:注意扣住第3、第8自然段人物的外貌和4-12自然段的对话描写。)

2.小组分角色朗读4-12自然段。

【评析】在《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老人豁达开朗和自信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教学的重点,这一点可以通过紧扣词句来读文悟情。活动的设计如何“一点突破”呢?天游峰上的这位扫路人虽然年过七旬,但是他的很多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有哪些优秀品质呢?读过课文后,可以梳理出这样一些品质:勤劳、热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豁达开朗、充满自信、和蔼可亲……学生的阅读感受是多元的,我们可以让学生谈谈对老人的认识,设计一个统括全文的大问题——“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扣住关键词,找出相关语句品读、感悟、交流,这样学生对老人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教学将更加有效。

其实,“紧扣词句”和“一点突破”是一脉相承、融会贯通的。实践证明,这种读文悟情式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活动单导学”模式下一种成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设计思路。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