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收录期刊: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论学生言语品质提升的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论学生言语品质提升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4        返回列表

江苏太仓市经贸小学(215400) 冯 洁

[摘 要]精致语文认为,学生言语品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其言意互转的质量和水平上。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彰显对话价值、引发审美活动、开发言语智慧、完善言语人格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使学生的言语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实现语文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精致语文 言语品质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09

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精致语文认为,言语品质的提升主要体现在言意互转的质量和水平上。在课堂言语实践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关注学生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的表现,提升学生的言语品质。

一、激发学习情感,提升言语品质

在特定的情境中,人会有一种表达的欲望。这种情感的驱动促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到言语学习和实践活动中,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习活动的效果。如果能够唤起学生言语表达的内在动力,激活学生的言语表达诉求,那他们就会饶有兴趣地参与到言语实践中,获得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

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写一种你最喜欢的食物》时,设计这样一组活动:(1)用彩泥捏出你喜欢的食物;(2)想想你会怎样跟同伴介绍你最喜欢的食物(可从食物的颜色、形状、味道等),说清楚自己喜欢它的原因。课堂中,学生开心地拿出自己的彩泥并动手制作;接着又争先恐后地上台来介绍自己的成果;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互动点评。有直观的展示,又有学生对食物的熟悉,因此他们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最终,教师进行全面点评,将学生言语表达的精彩点进行总结。这样,一篇篇习作就在活动与交流中完成。这种言语训练活动非常新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表达自己喜欢的食物又是学生情感的触发点。在动手实践中,学生对喜欢食物的样子、颜色等形成完整的意象,这给言语表达找到了有力的支点。在全身心地投入中,学生的情感得到满足,言语思维得到发展。

二、彰显对话价值,提升言语品质

心理学家将聊天、座谈、讨论、质疑等言语活动中使用的语言叫“对话语”。在语文课堂中,学生言语的习得多数是“对话语”。在课堂中,学生通过与文本、教师、同伴之间展开对话,流露自己的情感,产生思想的碰撞,砥砺他们的语言。在这样的对话中,学生的言语品质得到慢慢的提升。一篇课文的言语训练点往往不止一处,教师要选择最有价值的对话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有广度、深度的交流,提高言语实践的效率。

如,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两位教师选择的言语训练点不一样,效果就不同。一位教师设计的言语训练点是:“想象一下,如果老天鹅第二次扑打冰面又会是怎样的情况。请抓住动词、细节来感受想象。表达时,如果能用上形象的比喻就更好。”这个言语训练点的设计,抓住课文中老天鹅第一次扑打时的精彩语句进行语言的迁移,同时也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有效的对话,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他们言语表达水平的提升。而另一位教师这样引导:“刚才我们一起品读了天鹅破冰的语句,发现作者既写了一只老天鹅,又写了一群天鹅。在品读老天鹅破冰的过程中,我们抓住了动作、神态的描写来感受;在一群天鹅破冰的描写中,作者除了描写动作、神态之外,还抓住语言来描写。这样写,有点、有面,层次清晰又突出重点。现在让我们也用这种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写我们学校的特色——绳毽活动的场面。”接着,教师播放一段视频。在表达的过程中,有生动的视频映象,有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点评,这样使学生的写话效果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样是《天鹅的故事》的写话训练,在对话价值点上,第一位教师是由文本到文本,言语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都没有脱离文本;第二位教师则是引导学生在内化文本语言的基础上将其迁移运用,有一定的深度、广度,这样使学生的言语品质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引发审美活动,提升言语品质

审美指的是欣赏、品味或领会事物及艺术品的美。它能让人进入美的意境,眼界得到开阔,认识得到深化,心灵获得愉悦,从而不断地完善、提升自我。选入语文教材的文本大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因此,言语实践活动应结合这些文本语言进行审美表达,引导学生抓住那些最能体现文本思想的精华处细细品读,开展审美判断,这样就能较好地锻炼他们的言语品质。

如,《九寨沟》一文的最后一段:“也许,就在不远处,有一只体态粗壮的金丝猴……也许,会有一群善于奔跑的羚羊突然窜出来……也许,你的运气好,会在远处密密的竹丛中……也许,你还会看见一只行动敏捷的小熊猫……”采用排比句式,结构匀称,表达生动,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在教学时,通过不同层次的品读和体会,引导学生感悟四个“也许”的语言表达效果。在起初的交流中,很多学生能体会到“也许”是表示可能有,也可能没有。这时候,教师说:“老师将这几个‘也许’去掉,再对比读读,你发现了什么?”接着,引导学生进行朗读。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发现用了‘也许’,语句更加通顺。”教师肯定地说:“是呀,‘也许’还起到了串联语句的作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配合朗读这段话。老师读‘也许’,你们读后面的语言,看看你又发现什么。”教师的朗读语气从短促而高昂到舒缓,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体会到这几个‘也许’的表达作用,体会到词语背后的情感意义。最后,教师让学生迁移运用,内化语言。在这过程中,学生将内心的独特体验通过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深入地理解文本语言的秘妙,而且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表达水平。

四、开启言语智慧,提升言语品质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中按照文本的内容和形式来表达,或者在教师提供的具体语境中表达显得十分流畅,但是脱离这些,他们的表达则显得比较困难。因此,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不能单单依靠一味地模仿和迁移,而要让学生能结合具体的言语内容,选择适切的言语形式,以恰当的言语材料将它表达出来。这需要教师重视对学生言语智慧的开启。

如,教学《詹天佑》一课,当学到游客路过詹天佑铜像前时,教师一般会设计这样的言语训练:“如果你是一位游客,站在詹天佑的铜像前,你想对詹天佑说……”也许教师们认为在情感积淀下,在丰富的言语内容习得后,学生应该会有很精彩的言语表达。但在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的言语表达比较平淡。如,“詹天佑,你真了不起,能修筑出京张铁路,我们要向您学习”“詹天佑,你能克服各种困难,在规定的时间前完成铁路的修筑,真是一名了不起的工程师”等。一位教师执教这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同学们,当我们望着詹天佑的铜像,你想到了哪些画面,可以结合课文中具体的内容来说一说。”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在漫天的风沙中,詹天佑扛着仪器勘测线路。”另一个学生说:“我看到了在面对帝国主义轻蔑的质疑时,詹天佑坚定地说:‘我’要建造一条中国人的铁路。’”……教师相机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最后,教师出示这样的句式:“詹天佑,你是一位 _________ 。当面对_________ 的时候,你_________ ”请学生将自己看到的画面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再谈谈自己的感想。在这样的言语训练中,学生能有机地选择文本中的语言,并运用合适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情感。这样使学生的言语智慧在思考与表达中得到开启。

五、完善言语人格,提升言语品质

能说会道自然好,但如果是为了迎合成人审美观而说空话、假话,这样的表达难以提升言语的品质。当前,课改要求教师要从教学走向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教学包含大量的人文教育,它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本体生命特性的认知来塑造言语人格。因此,在言语实践中,只有帮助学生不断地完善言语人格,才能使他们的言语具有无限的生命张力。

如,一位教师执教《三袋麦子》一课时,设计这样一个言语训练点:“同学们,如果土地爷爷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做呢?”在交流中,大多数学生说会学习小猴。有的说:“我会像小猴一样把麦子种下地,这样能收获更多的粮食。”有的说:“我也会学小猴,因为他勤劳,会从长远打算,把麦子种下地,这样才能收获更多。”……也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说会像小牛一样慢慢吃,因为这样很节俭。这时,教师问了一句:“有谁会像小猪一样吃掉呢?”孩子们沉默了。其实,孩子的天性应该是看到喜欢的、美味的食物,会忍不住想吃。但在课堂中,孩子们却都说要种下地,这是不是他们真实的意愿呢?这值得我们去深思。这位教师并没有这样就结束自己的教学。她继续说道:“那我们来看看土地爷爷是怎么看小猪的表现的,请注意土地爷爷的表情和动作。”学生发现,土地爷爷听了小猪的话忍不住哈哈大笑,原来土地爷爷并没有觉得小猪的做法不对,而是觉得小猪憨厚可爱。这时候,有个学生悄悄地说:“我平时也和小猪一样有好吃的就会马上吃掉。”教师说:“是呀,每一个人看待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不尽相同,我们要用宽容之心,发现别人的优点。”这样,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巧言令色可能一时让课堂出彩,但真正体现言语生命内核的应该是言语人格。因此,在言语训练中,必须加强言语人格的教育,从根本上来纯洁学生的言语品质。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