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18        返回列表

本文从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这一旗[来自Www.lw5u.com]帜问题出发,对如何推动当代 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做一些探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是要坚 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即我们的党和国家、我们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不能以任 何别的思想体系作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书斋 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 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思想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 有的作用。回顾历史,中国共产党人正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在 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改造成一个 初步繁荣昌盛的新的强大的中国。历史充分证明,我们的事业需 要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 理论指导下才能取得胜利。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知和理解程度,决定着对这一科学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贯彻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动与变革,导致了人们的社会思想、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一些人在精神追求上出现了空虚和迷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也产生了动摇,甚至走向了偏离。这种信仰危机的产生,不利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完善。面对新的复杂局势,如何使人民群众继续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如何使人民群众自觉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了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课题,也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个性的发展,是人们实际生活内容深化和丰富的表现,这无疑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是,多样化的社会思想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杂乱的、无序的多样化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因此,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力求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工作,把外在的理论内化为群众的思想观念,使之成为人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

首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坚持用科学的、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们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程度,决定了理论在实践中的贯彻和运用水平。因此,我们首先就是要纠正长期以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读、误解,搞清楚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长期坚持:哪些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需要重新认识和理解;哪些是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错误观点,需要澄清。只有把这些是非界限搞清楚,才能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具体词句,而是要坚持它的基本原理,并把它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其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由于人们的年龄层次、文化程度、生活状况、职业特点等差异性,不可能每个人都能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深奥的哲学概念。因此,我们只有让马克思主义走入广大群众的生活、工作实践,使群众在实践中受到生动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理论只停留在形式和语言上的大众化而脱离民生实际,这样的理论不过是一纸空谈。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干部群众解释和回答当前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和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把大众化普及、教育工作同广大群众关注的难点、焦点问题与广大群众自身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深刻的道理寓于日常工作、生活经验中,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的传播、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理论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再次,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拓展和丰富宣传教育手段。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是人民群众所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深奥,不容易理解和把握。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我们的理论工作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真正为群众所掌握,发挥更大的指导作用。因而,我们必须在教育宣传手段的丰富性上下功夫,重视现代大众传媒手段的运用和创新,克服过去单纯的文本传播、口头灌输的局限性,利用互联网.电子媒介等现代传播媒介,通过创建主题网页等形式,进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可以对大众化教育群体化、层次化,可以是精深的经典读本,也可以是大众通俗读物,可以是贴近民心的热点解读,也可以是经验总结的随感心得,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展现在广大人民群众面前。总之,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教育中,凡事有助于大众理解、接受,效果显著的方式、方法,都可以大胆探索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能否自己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一个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性质、命运、前途的重大原则问题。只有把当代的马克思主义同本国实际相结合,着眼于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才能引导群众、武装群众,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来自Www.lw5u.Com]工作,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长效机制,以科学的态度、渊博的理论、生动的方法,坚持不懈宣传、普及当代马克思主义,使人们自觉把理论学习融入到实际的工作生活中,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