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杂志文章正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4        返回列表

●丛瑞雪 中共德州市委党校

[摘要]当前,我国的文化安全问题最为集中地表现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立性、方向性和主导性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挑战。如何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须认真思考、积极回应的重大课题。笔者试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主要文化安全问题和制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等方面阐述自己的管见。

[关键词]文化安全 发展战略安全战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也在加强,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家文化安全是指一个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抵制其他国家试图以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指导下的政治、经济模式强加于本国的做法,防范来自内部或外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从而能够很好地保护本国人民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保护文化的民族性,维护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并利用必要的手段扩大本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240)文化安全是个新概念,但文化安全并不是个新问题。在我国最早提出文化安全概念的是一些研究国际政治问题的学者,主要针对当时愈演愈烈的西方文化霸权。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加速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安全和文化生存提出了严重挑战。发展中国家要实现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霸权”,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的主要文化安全问题

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所谓全球化进程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全面开放的历史发展新时代。在融入现代世界体系中,中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经济的和政治的,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在文化上面临的挑战和问题要严重得多,由此而带来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也复杂得多,清醒地认识和分析开放条件下中国面临的国家文化安全问题,并制定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将是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国家战略和中国国家文化战略的重要内容。

1.综合文化国力西强我弱态势将长期存在

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是学术界用来描述当前世界文化形势的一对新概念。所谓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代世界文化力量的一种对比关系。衡量的标准,不仅是文化本身,还包括一种文化背后的政治、经济.包括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文化传播力的水平和文化影响力的水平等等。2000年全球图书市场销售额达800亿美元,美国253亿,占32%,德国100亿,占13%.中国50亿,仅占6.3%。据新闻出版总署统计,2001年中国图书,报纸、期刊出口额为1 7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5%).而进口额为69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进口是出口的4倍。而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进口额为出口额的14倍。文化实力对比的悬殊,决定了我国在没有克服和消除目前这种状况之前,中国文化将处于弱势文化的地位。西强我弱就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地面对的一种文化力量失衡的现实存在,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文化安全因素。

2.国内区域文化发展不稳定程度将进一步加大

在21世纪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转型过程中,知识与信息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核心内容。有研究显示:中国知识资源分布极不平衡,东部地区综合知识发展指数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8个少数民族省区都属于低知识发展水平地区。作为知识发展差距的具体表现,东、中、西部地区不仅在传统的文化发展指标上存在着显著的巨大差距,而且在新型信息指标及因特网普及率上呈现出的地区差距更大.其中东部地区的因特网普及率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 97倍,而西部地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2%: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呈明显扩大趋势,因特网的城市普及率为农村普及率的740倍,在网络用户中只有0.3%的用户是农民,农民处于”信息化革命”的边缘。(173)三农问题不解决,中国国家安全无保障。经济上是如此,文化上也是如此。国内区域文化发展不稳定.必然导致国家文化安全危机。这是一个我们绝对不能忽视的国家文化安全形势。

3.文化产业发展将遭遇整体性全球战略挑战

文化产业作为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成为国家保持文化稳定和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国家文化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和强大程度,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化安全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欧洲,美国、日本,文化产业的产值已超过制造业成为第一大产业。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总值只占全国GDP的3%左右。中国文化产业的弱小和市场空间的广大就招致了全球强势文化产业的整体性挑战。由于中国无法充分地实现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方应该对等性进入他国文化产业领域的要求,文化产业准入的非对称性使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在它的成长阶段就面临被扼杀在摇篮中的威胁。根据市场研究公司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国内地网络游戏玩家人数约为3300万人,预计5年内将增至6900万人。2006年中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达到65.4亿元人民币,增速高达73. s%.成为国际公认得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201)日本游戏厂家纷纷加大在中国开发软件的力度。任天堂公司和索尼计算机娱乐[来自WWW.lw5u.com]公司等日本大公司,都把扩大在中国网络游戏市场中的份额作为调整其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面对全球战略挑战我们要加紧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安全系数。

4.文化遗产资源面临双重危险将濒临消失

一是发达国家正在借助经济与技术双重优势,谋求对我国文化资源的无偿使用或低成本占有。我国有五千多年丰厚的文化积淀,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和宝贵,令世界各国文化资本垂涎三尺。近几十年来,西方文化列强正在以其所具有的文化产业优势,通过合法的国际文化交流渠道掠夺我国的资源。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8年《世界文化发展报告》明确指出:由于后发国家缺乏对本国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依赖于国际资本实现其文化遗产数字化,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国际格局中再一次成为文化资源的廉价出口国和文化产品的高价进口国,那么,他们失去的将不仅仅是对自己文化的解释权,而是整个文化遗产的基本含义发生的变异,从而使一个民族迷失[来自Www.lw5u.coM]最基本的文化认同感,在文化的根部彻底动摇它存在的依据。二是国内人为因素对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问题严重。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物保护观念淡薄,处在市场经济中的我国许多文化遗产正在经受磨难或正在消失。如各民族的传统民间音乐.舞蹈、节庆仪式,以及特殊的手工艺品的生产技艺绝活也在日渐衰微消亡。韩国以端午的名又申遗成功给予我们的文化提醒是在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否则,在全球化时代我们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之根将会丧失。我们必须从根基上巩固中国新文化发展的合法性基础。这是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底线。

二、制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建设文化大国是确保文化安全的根本战略。要实现建设文化大国这一战略,必须要有相应的国家文化战略系统配套,从而通过一个高控制的国家文化战略配套系统,构筑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战略系统。

1.努力建设先进文化

文化安全问题.首先是文化有没有先进性的问题。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中国先进文化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性质绝不能改变,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激荡交融,资本主义文化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侵蚀、瓦解并极欲取而代之的情况下,更应当保持文化的自觉.清醒而坚定的坚持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今天中国的文化安全和文化主权,需要有新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立起它的全部合法性。合法性是有效统治和政治稳定的基础,同时也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执政的重要前提。

2.全面推进文化创新战略

一个国家文化的兴衰根本上取决于文化自身能否随着历史的步伐不断前进,不断创新。在全球化背景下,从深层次和长远的层面上来看,文化创新构成了保障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为从根本上保障国家文化安全,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前沿,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为此,要大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和体制创新。

(1)大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文化观念的创新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前提和保障。文化观念的创新,首先是指破除民族文化中的一些僵化、落后意识,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际,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培育一些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心理取向,同时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形成一个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浓厚氛围和空间。特别是从以往的对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偏颇理解中解放出来。我们要改变过去狭隘的观念,要认识到文化除了具有“事业”的意义之外,还具有“产业”的性质。

(2)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

我国文化安全在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扩张下出现了危机。其中.中国文化对一部分人特别是年轻人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及信念弱化.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不强的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缺乏能够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满足现代人精神需求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当人们希望得到更多的精神产品是心灵得到慰藉与寄托时,我们的一些文化产品却大力宣传与之格格不入的“精神垃圾”。因此,我们在继承、引进,熔铸、超越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进行内容创新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在哲学、文化、文化理论研究上建立自己的话语体系,改变照搬复述西方话语的处境,创造出属于当代中华文化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艺术,建立新国学。

(3)大力推进文化形式创新

在实现内容创新的同时,要不断进行形式创新。文化形式的创新需要立足与民族传统,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发现先进文化发生、传播和弘扬的有效载体,去寻找具有时代气息、健康向上、新颖别致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要在注重作品思想性的同时,在表现形式上求新,在编制创作上求精,下大力气增强作品的可读性和观赏性。

(4)大力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

现在的文化体制和机制有很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一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下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影响着文化建设的生机和活九二是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导致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管办不分,既造成政府不堪重负,又使社会和民间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三是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缺乏分类管理和指导.造成文化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使部分政府文化资源和大量社会文化资源处于闲置和浪费状态:四是文化结构不合理,文化事业部分偏大,文化产业部分偏小如今在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文化体制和机制必须做相应的改革。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颁布了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进入了全面启动阶段。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1)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安全意识,确保我国文化资源安全。

在文化资源开发问题上,一方面,我们要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资源保护意识.将中华民族一切独有的文化传统。文学艺术、文物古迹,像保护专利技术那样全面、妥善地保护起来,防止外商以极低的价格获取我国的文化资源,尤其是民族传统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要保护中华民族原有的独特性,绝不能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失掉原有的文化传统。

(2)积极努力,严密筹划,发展我国数字文化产业

数字文化是我国文化产业最为薄弱的环节之一。目前,我国已有29处人文自然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1 268处,省级重点文物单位8000多处,其他各类文物景点40多万处。可惜,这些宝贵文化资源的优势还得不到充分发挥。有些珍贵文物还躺在库房里睡大觉,因资金短缺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因此我们应该实施“数字文博工程”、“数字景观工程”、“数字教育工程”、“数字娱乐工程”、“数字文档工程”对我国的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处理,来保护和弘扬我国的优秀文化。

三、构筑起国家文化安全战略

1.确立走出去的中国文化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当中国在实现国际利益所遭遇到的现实困境,中国必须重新考虑实现和拓展中国国际文化有益的方式与手段,这就需要我们要有更新的文化战略思维。中央在《 “十五”规划建议》中提出.要进一步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这就为中国文化产业调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发展思路要积极实施中国文化产品“走出去”战略,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根据现实可操作性。分三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启动国外文化市场。根据各国对中国文化的接受能力,相继在不同国家分别举办“中国文化周”、“中国文化年”等活动。第二阶段:冲击国外文化市场。在做好中国文化产业精品储备的基础上,将中国文化产品有组织地集中投放国际文化市场.造成中国文化产品冲击波,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世界热潮,扩大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第三阶段,扩大国外文化市场。在中国文化产业全面繁荣的基础上,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产业优势,不断向世界推出中国文化精品,用中国先进文化引领世界文化潮流。适时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实施从“引进来”向“走出去”的战略转变的同时,制定和实施文化与文化产业的“走出去”战略,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改革开放新格局,也就应该成为今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长期的战略安排。

2.建立新的国际文化外贸体制和政策系统

长期以来我们在对外文化交往过程中,比较地重视政府文化交流,很少或基本不从市场角度去考虑中国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市场的问题;比较重视文化交流的意识形态宣传,很少关注贸易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作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不仅地方缺乏应有的文化久贸自主权,而且也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国际文化外贸体系和确立国家文化外贸战略。因此要”走出去”就必须建设一批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的跨国公司。要加快对现有我国文化外贸企业的改制,使企业真正成为享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调整我国文化外贸的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实施文化与经济的有机联动,不要停留在一般意义的文化交流和国际贸易概念上,要树立国际文化贸易的观念。

3.建立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

要在立足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基本国情的基础上,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从整个国家战略高度和预防的角度出发,建立起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防患于未然。建立起科学的国家文化安全预警系统,就是要对中国文化产业基本国情广泛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安全“红线”,尤其是它的早期报警系统。通过对国际市场“文化商品”的流动趋势及其对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威胁,特别是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的不良趋势的分析,能够及时而准确地做出预告性和警示性反应。在此基础上,启动相应的应急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等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我国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鉴别,从而把可能对我国文化造成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因素和力量,牢牢控制在安全警戒线之下。

维护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安全,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博士指出:“中国文化将是21世纪人类走向全球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凝聚力和融合器。”由此他断言“21世纪将是中国文化时代”。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推进维护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建设,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强大.更加安全。

参考文献

[1]魏恩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谢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杨建新:全球化背景下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J].浙江文化,2006,(1)

[3]冯晓民:媒体编辑的文化抉择[J].中国编辑,2005,(5)

[4]胡慧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张晓明: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6]于炳贵: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7]彭岚嘉:甘肃申报世界遗产的社会与经济意义[J].甘肃理论学刊,2004,(4)

[8]曾祥炎:中国文化产业之走出去[J].中外文化交流,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