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碳货币崛起 后哥本哈根时代的角逐
杂志文章正文
碳货币崛起 后哥本哈根时代的角逐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99        返回列表

一刘明雅北京理工大学

[摘要]通过探寻“石油美元”和“煤炭英镑”的成长之路,发现在当今时代,碳交易绑定单一货币难以实现;而“一篮子货币”本身存在的众多问题又限定了碳交易盯住一篮子货币可能性。因而,在低碳经济主导的后哥本哈根时代,碳货币多元化将成为必然趋势。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交易石油美元一篮子货币

“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不可逆转,低碳经济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将与工业化、信息技术一样,成为重塑世界经济版图的强大力量,并引发应对气候变化而导致的全世界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即绿色革命。

作为新兴市场的碳交易市场,不同于以往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它的“商品”——减排量,本身并非有形货物,而是基于现代国际规则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有价商品。这一商品使得碳交易活动进入金融领域,将金融资本与基于绿色技术的实体经济连接起来,在全球催生了一个庞大的市场和产业链。

一、碳交易市场前景可观

近年来,碳交易市场日趋走向成熟,参与国地理范围不断扩展、市场结构多层次深化、市场规模迅速扩容。

自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全球碳交易市场爆炸式增长。2007年碳交易量从2006年的16亿吨跃升到27亿吨,上升68.75%, 2007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上升了81.8%,而2008年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达1263.5亿美元,比2007年的630亿美元上升了100.6%。

到2009年3月,世界上的碳交易所共有四个:欧盟的欧盟排放权交易制,英国的英国排放权交易制,美国的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澳洲的澳洲国家信托。由于美国、澳洲均非《京都议定书》成员国,所以只有欧盟排放权交易制及英国排放权交易制是国际性的交易所。而中国,自2008年以来,已经成立了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但这三家环境交易所目前还都仅限于节能环保技术的转让交易,距离推出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尚需时日。

英国新能源财务公司曾在2009年6月发表报告,预测全球碳交易市场2020年将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市场。碳信用成为世界最大宗商品势不可挡,而碳交易标的的标价货币绑定权,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货币职能必将掀起打破单边美元霸权地位促使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的浪潮。

二、“石油美元”与“煤炭英镑”之路探寻

探寻“石油美元”和“煤炭英镑”的崛起之路,一国某种商品的贸易量乃至对其控制能力,是拥有该种商品标价与结算主导权的先决条件,美元和英镑的鼎盛正是伴随着美国和英国走向霸权帝国应运而生。

美国成长为霸权国家的历史时期,恰是世界能源图景中的“墨西哥湾时代”。尽管美国今天早已不是世界主要石油出口国,但美国仍保持了对世界油源的强力控制。

20世纪70年代,美国和沙特阿拉伯签订了一系列所谓“不可动摇协议”的秘密协议,沙特同意将美元作为出口石油惟一的定价货币。而由于沙特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因此欧佩克其他成员国也接受了这一协议。任何想进行石油交易的国家不得不接受美元这一交换媒介,石油与美元“挂钩”成为世界的共识。也正是这一系列协议奠定了美元在国际石油交易货币中的不二地位,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美元仍能通过垄断石油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媒介的霸权地位来维系其世界货币的职能。

此外,世界前两大石油期货市场的纽约商品交易所、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都以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单位,从而保证了美国对石[来自wWW.lw5u.coM]油大宗商品的国际定价权。近年来,尽管美元币值不断下跌,伊朗改用欧元对石油进行计价,俄罗斯成立了卢布计价石油交易所,但都未能撼动美元在全球石油贸易中的地位。正是凭借二战时期石油输出崛起乃至延续至今对中东油源的强力控制,以及掌握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的定价权,美元得以持续垄断石油贸易的交易媒介地位,并以此巩固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格局的美元本位制。

英国在成长为世界霸权国家的历史时期,也一直是主要的煤炭出口国,保持着其对煤炭的强力控制。“煤炭英镑“和“石油美元”的崛起向我们展示了国际货币的成长之路。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往往是从计价和结算货币开始的,其地位的变化与国家综合实力的变化是一致的,在大国地位的演化过程中必然伴随着贸易和金融领域的角逐。决定一国货币走势的通常不是市场或经济因素,而是政治因素。这不仅取决于国家间的关系,也取决于大国之间的博弈。一国经济政治越强大,其货币的国际地位也就越稳固。循此规律,不难发现,在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增长目标模式的未来,与碳交易标的的捆绑程度,将成为国别货币或者区域货币脱颖而出成为国际货币的重要条件。

三、碳货币之多元化之路

1,绑定单一货币难以实现

工业革命造就了英美,也成就了其主权货币的国际地位,而在多元化的新纪元,在这场绿色革命中,参与者不再仅限于工业国家,而囊括了转型国家,发展中国家。过去,他们只能是规则的接受者,而这次从一开始的规则制定到演变,都参与其中,并且有了一定的发言权。联合国气候大会,包括之前的巴厘岛路线图都没有跑出原来《京都议定书》的框架,就是因为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坚持,坚持共同承担,区别对待的原则。

首先,在政治文化逐步走向文明的今天,各国均期望在碳交易的这个潜力无限的新兴市场中分一杯羹,然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已被历史的浪潮所拍落,绝对的控制不复存在,因而碳货币绑定单一主权国家货币实难实现。

再者,主权国家的信用货币充当世界货币则都会遇到“特里芬难题”,即一国货币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其他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该国货币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国内货币流出并在海外不断沉积,对该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其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该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是互相矛盾的。况且,主权国家是有“私心”的,如果能用自己发行的货币购买世界资源,就难以抵挡住“贪婪”,因此单一主权国家货币拥有碳货币主导权就会面临当年信用货币遭受皇室贵族控制的困境,主权国家成为控制货币的“权贵”,其他国家则成了辛勤劳作的“大众”。

2,盯住“一篮子货币”问题重重

一方面,“一篮子货币”还是没有改变“以一种不稳定的货币来标价”的特征。一篮子货币中某种货币的比重决定了所要吸纳的该种货币汇率的风险大小。从短期来讲,除了人民币的汇率还比较坚挺之外,其他货币,包括一些新兴市场的货币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使用“一篮子货币”,不但没有保证计价与结算货币的稳定性,反而大大增加了风险。

另一方面,货币篮子中货币的具体构成及权重难以确定。篮子货币的组建是以碳贸易权重为主,还是以货币主权国的国际地位为主,抑或以减排量额度和能源技术发展水平为标准……货币的国际化程度及币值的稳定性也不得不孝略其中。况且,碳交易市场的建立机制不同于其他商品市场,它是以国际规则为核心的,换言之,政策的变化必将引起参与区域市场份额与主导权的巨大变化,因而其贸易权重和市场份额本身就存在着极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可见,用一篮子货币比用单一货币更复杂,更缺乏可操作性,这种“一篮子货币”是很难创建的,沙特想要以“一篮子货币”替代美元作为石油的交易计价货币的设想终究未能实现,就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未能创建这种实体。

此外,如果参照一篮子货币计价的话,其汇率和直接在市场上交易是不一样的。除非市场普遍认为这个一篮子货币在计价上更加合理,否则,这个货币篮子难以得到广泛接受和认可。

3,多元化是趋势

目前,碳交易市场上供给方比较多元,包括发达国家、转型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不像石油供给高度依赖欧佩克,因而很难形成惟一计价货币的约定,客观上为碳计价货币多元化奠定了基础。

拥有碳市场的定价权不仅取决于碳贸易量这一点,还必须要具备以下几点:首先,具备完善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及监督体系,为买卖双方提供完整、详细、准确的碳交易信息,保证碳交易顺利开展。其次,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为买卖双方提供充分的供求信息,降低交易成本,公平合理定价。最后,货币的国际化程度。目前,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与其他国际货币,如美元、欧元,日元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议价定价能力。以上这些因素都阻碍了人民币成为碳交易的计价与结算货币。

截止至今,各国或地区在碳交易中仍”各自为政”。欧元是碳现货和碳衍生品场内交易的主要计价结算货币,而由于一直以来英国都是碳减排最坚定的执行国,尽管英国排放交易体系(UKETS)已并入欧盟排放贸易体系(EU ETS),但由于伦敦在全球碳交易中的重要地位,英镑作为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空间得以持续保持。日本碳交易所采用日元计价,由于日元本身已经在世界通货中占据一定地位,再加上日本相对领先的碳减排技术,日元也将成为碳交易计价结算的重要货币。尽管澳大利亚尚未加入京都协定,但新南威尔士温室气体减排体系(GGAS)却是全球最早强制实施的减排体系之一。澳大利亚的温室气体排放交易制度将于2010年正式实施,以澳元计价。作为GGAS的延续,澳元仍将在全球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中占有一席之地。而美国,早已意识到这场碳交易争夺战中潜在的巨大商机,不甘落后欧盟等国家,积极行动起来,形成美国市场,继续维持其美元的国际地位。美国西部的7个州与加拿大的3个省组建并将于2010年引入西部气候行动计划(WCI)。当WCI规划完全实施时,将可创造一个具备每年10亿碳额度的排放交易市场。当其于2012年开始实施时,其规模将为当年欧盟ETS的一半,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碳市场。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卖方市场。2004年中国政府首次批准了4个项目的CDM申请。截至2009年9月11日,国家发改革批准的CDM项目共有2232个。据CDM执行理事会(EB)网站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11月2日,中国已经注册的项目为653个,占所有注册项目的34.5%。该理事会还预计,未来中国每年将获得1 8981001 5吨碳排放权签发量,占东道国CDM项目年签发总量(322453944吨)的58.86%,巨大的贸易量使得人民币有望成为碳交易的计价与结算货币。

不过,在这个市场上,虽然中国已成为最大的卖方市场,中方却没有定价权,因为国内的卖出价格远远低于国际通行价格。如2008年雷曼兄弟与国电集团签署的购买碳减排额度的协议,400万美元买62万吨的碳排放指标,每吨只约合6.5美元,就远远低于每吨10欧元(约15.90美元)的国际通行价格。

此外,全球还有一些新兴的环境交易所。2006年7月加拿大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MCeX)成立。新加坡贸易交易所于2008年7月初成立,计划推出CER交易。香港交易所也在瞄准CER期货交易。韩国,阿联酋等也有此动议。还有属于拍卖性质的巴西商品期货交易所(BM&F),新加坡亚洲碳交易所(ACX)。以上新兴市场的碳交易所都将采用本币标价,竞争可谓非常激烈。

因此,在低碳经济成为主题的后哥本哈根时代,碳交易绑定单一货币的格局难以形成,碳货币多元化将成为碳交易的现实选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