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谈温州参与海西区金融合作的策略选择
杂志文章正文
浅谈温州参与海西区金融合作的策略选择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235        返回列表

刘阳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

[摘要]本文从阐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金融合作的必要性入手,深入分析了海西区的经济金融整体发展水平、温州经济金融在海西区的地位与定位、温州参与海西区经济金融合作的有利条件等,并对温州如何通过主动推进海西区金融合作来对接海西区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关键词]海西区 金融 温州

一、引言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版图上的一大新增长极和新热点,它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浙江、江西、广东三省包括温州在内的共20个城市的地域经济综合体。2009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9月,温福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进一步拉近了温州与福建的时空距离,毋庸置疑,两地物流、旅游等产业互动将迎来井喷式发展。但在金融领域,区域内金融改革和发展相对落后,合作与交流相对滞后,中心城市的金融辐射能力、带动效应还偏弱,对海西区经济发展的整体联动推动力还不够大。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只有坚持寻找各城市的利益共同点,推进金融合作,才能更有效地提升海西区的协调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这对温州和海西区其他城市而言均是一项多赢的选择。浙江省委也明确要求“要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发展与协作”。作为浙江参与海西区建设的前沿阵地,温州更应充分发挥金融领域的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主动推进海西区金融合作,对接海西区。

二、海西区经济金融总体发展水平

海西区与台湾地区一水相隔,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2008年末,海西区所涉20个城市的经济总量达到18887亿元,同比增长12.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约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6.3%。可以说,海西区拥有巨大发展潜力和良好前景,很有希望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第四大增长极。不过,就目前的情况看,海西区仍处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之间的“经济洼地”,而要推动海西区的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整合福建、浙南、赣南和粤东等地区的资源优势、产业体系,通过加强合作、优势互补、联动发展,构筑起相对独立的海西区板块,使之成为能和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一样重要的经济区,使我国沿海地区形成一条完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链条。

金融方面,海西区20个城市2008年末实现本外币存款余额23010亿元,同比增长19.46%,比全国平均水平略高出0.16个百分点,实现贷款余额16331.44亿元,同比增长17.23%,比全国平均水平略低0.77个百分点。同时,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应的是,海西区的存贷款总量占全国的比重及整体金融发展水平也排在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当前,以天津滨海金融试验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粤港金融合作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龙头,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已经成为或已有明显趋势成为我国沿海从北到南的三个金融中心。相比较而言,目前海西区还未能到达国家金融中心的地位,距离区域性金融高地也仍有一些差距。包括温州在内,海西区暂无任何一个城市能够在金融综合功能、创新力、影响力等方面与长三角的上海、杭州,珠三角的深圳、广州,环渤海的北京、天津等城市相提并论。但随着2009年《意见》的出台和《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签署,海西区作为两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被允许在一些重大改革措施上先行先试,特别是在金融领域获得了一些“先行先试”政策,这使海西区迎来了难得的金融发展机遇。为此,海西区应该努力把握海峡两岸局势缓和的这一历史契机,在进一步凝心聚力挖掘自身潜在金融优势的同时,积极争取并落实在金融领域的先行先试政策,加强与金融发展相对领先的海峡对岸的合作,共同培育壮大成为我国沿海又一个金融中心,并藉此提高其经济影响和辐射能力,使其实力真正与其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地位相称。

三、温州经济金融在海西区的地位与定位

温州地处长三角与海西区的交汇地带,是长三角联系海西区的主要通道和前沿阵地,其经济实力在海西区中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温州以2424.3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实力在海西区20个城市中位居第二位,仅次于泉州,其他指标也大都位居前三名。不仅如此,在海西区中,温州还具有资本优势、机制优势和市场优势。民营经济发达,让温州成为国内最大的资本输出地区之一。温州居民消费能力强大、市场容量巨大,使温州成为浙南闽东的高端消费和商务活动中心。可以说,在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这五大海西区中心城市中,温州已具备一定的实力来充当领头羊角色,成为领跑海西区经济发展的北翼主增长极。

同时,对温州而言,主动参与海西区建设也是协调温州经济平衡发展,增强拓宽温州发展后劲与空间的有效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温州经济发展受到资源要素的制约日益严重。海西战略的提出和实施,给温州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温州应充分利用这个契机,结合自身特点,与福州、厦门等地取长补短,在竞争中发展,实现接轨长三角和融入海西区的双向对接,在避免自身资源被两个经济区“虹吸”的同时,积极利用两个经济区的资源加快自身发展,使温州真正成为长三角和海西区之间的黄金纽带和关键结点。

金融方面,目前来看,温州、厦门、福州是最有潜力发展成为海西区金融中心的三个城市,但三个城市各自的优劣势也十分明显,在争当领头羊的征途上自然会面临全新的赛跑竞争和洗牌。海西区20个城市中,温州在金融业务总量和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从法人金融机构健全性、功能先进性、跨地区业务辐射能力等方面考量,温州相比厦门、福州尚有一定差距。

1.金融业务总量

在海西区20个城市中,温州的金融机构存贷款业务总量一直高居首位。2008年末,温州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262.3亿元,同比增长23.09%.比海西区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3.63个和379百分点;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348.O亿元,同比增长20.27%,比海西区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分别高出3.27个和2.27百分点:温州市存、贷款余额分别占到海西区存、贷款总额的18.52%和20.50%,均高出温州经济总量在海西区中的占比(12.84%)。

2.金融生态环境

自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于2005年首次推出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报告以来,温州已连续两次被评为城市金融生态五个I级(最优级)城市之一,且排名均位列前三甲(2005年温州在全国50个大中城市、291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3,2008年温州在全国90个中心城市、324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排名第2)。而福建的金融生态环境虽然总体也不错,但主要城市的综合排名仍要落后于温州。在中国社科院公布的2005年全国50个大中城市金融生态环境等级评定资料中:温州被评为I级金融生态城市,排名第3;厦门、泉州被评为Ⅱ级金融生态城市,排名分别为第14和第15;福州被评为…级金融生态城市,排名第21;汕头则未被列入50个大中城市。由于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在2007年的中国市长年会中,温州还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的金融城市”。另外,在中国社科院2009年7月公布的《2008年338个城市(地区)信贷资产质量评定》中,温州等8个城市(其他7个城市中6个在浙江,1个在江苏)的信贷资产质量被评为AAA,其中,温州排名第一位。可见,温州在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

3.金融体系建设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温州已形成了功能齐全、形式多样、分工协作的多层次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至2008年末,温州拥有银行业金融机构28家,保险公司35家,证券营业部15家,期货营业部10家,从业人员数万人,可以说,温州已成为金融机构较为齐全的地级城市之一。但与省会城市福州和副省级城市厦门相比,温州的金融体系建设特别是法人金融机构的健全性及跨地区业务辐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至2008年末,温州没有一家本地法人保险公司、法人证券公司、法人期货公司和法人信托公司;在本地法人银行机构方面,除了11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只有温州银行1家,该行在衢州和宁波已设立2家跨地区分行,2009年7月其杭州分行获准筹建,8月其上海分行也启动申报,可以说,该行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公司治理规范、经营效益良好的区域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厦门在法人金融机构的类型和数量上均明显多于温州。至2008年末,厦门已拥有法人保险公司1家(君龙人寿),法人证券公司1家(厦门证券),法人期货公司3家(国贸期货、瑞达期货、金友期货).法人信托公司1家(厦门国际信托公司),在法人银行机构方面,除了厦门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外,还有厦门市商业银行、厦门国际银行和新联商业银行3家。当然,客观而言,厦门法人金融机构的跨地区业务辐射能力仍然有限。君龙人寿于2008年12月成立,目前尚未设立异地分公司。厦门证券仅具备证券经纪和基金代销业务资格,除岛内6家营业部外,只在北京、上海和成都设立了营业部,业务空间扩展能力较为有限。厦门国贸期货、瑞达期货和金友期货近几年发展速度相对较快,但也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业务规模和辐射能力还不是很大。厦门市商业银行、厦门市农信和厦门国际信托公司受自身业务范围和发展布局的限制,目前尚未开展跨地区业务,法人银行机构只有厦门国际银行在北京、上海、澳门等地设立了5家分行,新联商业银行在重庆设立了1家分行。

福州则在法人金融机构的跨地区业务辐射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对优势。至2008年末,福州拥有法人证券公司2家(兴业证券、广发华福证券);在法人银行机构方面,除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外,还有兴业银行和福州市商业银行2家。其中,兴业证券的经营范围基本上涵盖了证券公司的所有业务,该证券公司已在全国18个城市设立了29家证券营业部;兴业银行更是经国务院、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全国首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已在包括温州在内的全国40多个城市设立分支机构,2003年兴业银行引进香[来自wWw.Lw5u.coM]港恒生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新加坡政府直接投资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与外资金融机构在业务和技术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在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经营业绩等方面都得到明显提升,成为福州市乃至福建省金融业的一张金名片;福州市商业银行则于2009年10月正式更名为“福建海峡银行”,可以说,这一更名将极大地推动[来自www.lw5u.Com]其提升银行形象、提高综合竞争力、推进跨区域经营,以及进一步加强与台湾金融机构的交流合作。

除了在法人金融机构健全性和跨地区业务辐射能力方面存在差距外,温州在外资金融机构落户和公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领域,也落后于厦门和福州。至2008年末,温州尚未落户一家外资银行机构,而厦门则拥有外资银行机构1 2家(不含代表处),福州也拥有外资银行机构4家(不合代表处);在通过公开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方面,温州只有4家境内上市企业,2家境外上市企业,而厦门则拥有18家境内上市企业,福州也拥有18家境内上市企业和25家福州背景的境外上市企业。

综上所述,温州、厦门、福州三个城市在金融发展方面可谓各有长短,三个城市目前与建设成为海西区金融中心的要求均存在一定差距。而纵观国内外,凡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城市,要想谋求区域领先地位,均不能忽略金融业的突出作用,换言之,发展战略清晰的城市,均将金融业置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因此温州若要在海西区建设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真正成为一个具有更强辐射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就务必首先抢占金融业发展高地,要立足自身特点,积极寻求可行的突破口和现实渠道,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完善金融体系,强化与周边城市的金融合作,切实增强金融辐射能力和动员、配置资源的能力,踏踏实实、持之以恒地不断朝区域性金融中心或金融集聚区的定位和目标努力。

四、推动温州对接海西区的金融合作思路

目前,海西区的金融合作总体来看还处于浅层次、低水平,主要表现在金融资源配置协调不够,区域内金融部门联系和沟通少、合作领域小,对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联动推动力还不够大等。由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合作必将促进其他各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成为海西区统一规划的先导力量。因此,加强海西区金融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构建金融合作与协调机制,对于推动海西区经济加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对温州而言,要打造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或者建设成为长三角与海西区之间的重要金融功能节点,完全可以主动推进海西区特别是浙南闽东北周边城市的区域金融合作,以此增强和扩大温州金融的区域影响力。为此,当前应进一步明确海西区金融合作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分步实施,逐层推进,形成利益共享,成果共赢的区域金融合作机制。

1.完善区域金融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

区域金融合作的过程必然伴随有金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而信息沟通不畅是资源跨区域流动的最主要障碍。信息共享机制的构建有利于破除地区屏障,推动资金、技术等资源的流动,加快金融合作步伐,是金融合作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当前,应重点探索建立以下几项信息共享机制:一是建立海西区人民银行信息交流制度,侧重于沟通区域内货币信贷政策的实施情况、经济金融运行中的热点问题等,实现信息共享,为研究区域经济金融提供信息支撑;二是建立海西区金融监管机构联席会议制度,交流金融监管中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研究化解区域内金融风险的对策,发挥整体优势共同提高监管效率和风险防范预警水平;三是建立海西区金融机构同业信息交流制度,该制度可由各地区的银行、证券、保险同业协会或金融办牵头,由区域内主要金融机构参与建立。

2.推动区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在完善现有人民银行征信管理系统基础上,探索建立统一的、跨区域的企业资信评级标准和相互认定体系,推动跨区域金融服务;二是设立海域、土地使用权等交易系统,开展信用担保体系的区域结盟,最大限度地还原潜在生产要素的真实价值,促进其自由流动;三是加快区域票据交换市场和同业拆借市场建设,扩大温州同城票据交换服务半径,有计划地向丽水、宁德等海西区内其他地区扩展,追求同城效应,缩短资金在途时间,降低结算成本。

3.加强区域金融市场融合

一是积极推进海西区商业票据市场发展,在区域内推广使用商业汇票转贴现交易的统一合同文本,促进区域票据市场的一体化。二是积极推动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发展,整合产权交易资源,为海西区内的企业间重组、并购、产权置换提供交易平台;三是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海西区证券场外交易市场”,为产业下游的中小民营及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4.推进区域内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合作

一是支持区域内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合作。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是区域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应创造条件支持地方法人机构间业务合作,支持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在海西区互设分支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增强实力。如积极鼓励温州银行到宁德、丽水、福州、厦门等海西区其他城市设立分支机构,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其早日上市。同时切实将近期政府层面签署的《2009年海峡西岸经济区二十城( C20)市长圆桌会议倡议》中提出的“联合建立C20城市金融机构联合体”付诸实施,不断提升区域金融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二是鼓励海西区金融机构开展银团贷款、融资代理业务等,加强海西区航运物流、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合作,发挥金融杠杆的带动作用,以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金和海外资金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三是支持海西区金融机构联合进行业务创新、产品创新,加大对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促进海西区产业对接。

5.用活用好国家赋予海西区与台湾金融合作改革先行先试政策,探索建立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区域金融创新发展

2009年4月,《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的签署为两岸金融合作奠定了基础,也进一步强化了海西区作为两岸金融合作试验基地的地位和作用。不过,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海峡两岸的金融合作主要还集中在福建和台湾之间,海西区其他城市暂未有机会参与。如福建的大部分银行已与台湾地区银行建立起通汇或代理行关系,两岸货币兑换业务不断取得进展;台湾国泰金控、台湾合作金库银行、台湾新光金控、台湾统一证券等金融机构纷纷赴闽考察,表示有意赴闽开设分支机构或与福建的同行合资设立金融机构;兴业银行已向银监部门提出在台设立分支机构的申请。闽台金融业界加强合作,在投资咨询、产业基金、创业投资、证券和信托等领域实施具体项目,正努力打造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福建正在扮演两岸金融合作“先行先试”的角色。闽台金融合作可以说给了温州很多启示。由于台湾金融业在中小企业融资、征信授信管理、人才培训、金融市场管理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作为海西区的一员,温州当前应主动出击,争取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推动与台湾金融业务的合作:一是抓住机遇,积极推动温州银行同业公会赴台湾考察交流,寻找与台湾银行公会建立正常的合作机制、开展互访和金融业务、人员培训等易于突破的领域先行尝试合作;二是积极引进台湾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期货业、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到温州设点或参股温州金融企业;三是大力宣传推介温州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机制相对灵活的优势,吸引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在温落户,积极搭建温州金融后台服务集聚区,争取成为辐射海峡两岸的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四是发展对台离岸银行业务,拓展台湾金融资本进入温州及海西区其他城市的渠道和形式,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五是积极参与建立和理顺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工作,进一步扩大两岸货币兑换范围,尝试人民币和新台币的计价结算;六是争取在温州设立两岸合资的海峡投资基金;七是推动温州企业赴台湾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