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分析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03        返回列表

-韦海梅黄冈师范学院教科院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科技研究项目“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的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摘要] 2007年7月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掀起了本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浪潮,为了寻求更为合理的本科培养方案,构建教育技术学科理论框架和专业体系,本文收集了我国7个地区26所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对必修课进行分析研究,期望能对我国后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培养方案分析研究

为进一步明确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规范课程体系,以及响应基础学科建设,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建设研讨会”。对本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展开讨论。所以专业课程设置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适应教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能够很好的了解目前高等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必修课开设情况,本文对以往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建设进行系统的分析,希望在各个高校开设的差异当中找到合理的课程设置形式,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必修课程设置的完善提供具体的分析数据,期望能对我国后期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一、样本情况分析

为了能够查清我国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笔者访问了中国教育在线( http://gkcx.eol.cn)高考填报志愿参考系统,在查询开设教育技术学教育学类的有200所高校,文学类仅有江苏宿迁学院,教育技术学影视技术方向教育学类也只有重庆文理学院,总共202所本科院校。由于各个高校分布在不同地区、不同省份及不同的市县,所以选取样本的时候,我们采取方位数据采集。我国大陆有7个方位再加上港澳地区共8个,因为在参考系统中港澳地区只有北京师范大学一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来自wWw.lW5u.CoM]学校所在地是珠海,所以我们把它归并到华南地区。

选取样本时,笔者主要按照国内本专业学科建设条件强、学科建设一般以及学科建设较薄弱三类方式在各个地区选取。笔者收集了的35所高校教学计划,在差异性不大的高校只选取1个作为样本,最后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26所高校(如表1).收集到的教学计划基本都是针对04级学生开设的,其中有14所师范院校,10所综合院校,2所工科院校。

二、必修课程的科目

根据各个学校课程设置情况,笔者分别对课程进行归类。对于分类不一致的课程,进行讨论分析,直至达成一致意见。各必修课分类包含课程科目如表2所示: 三、结果分析

1.专业必修课程中各类学校开设的门数

在调查分析的25所院校中,对“理论类课程”(如教育传播学)与“技术类课程”(如电视节目制作与编导、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设置,各院校都有不同的侧重,有的侧重理论,有的侧重技术,而在技术方面,有的侧重影视技术应用,有的则侧重计算机技术应用,各个学校专业必修课总门数研究分析如表3所示。

2.专业必修课程中“理论类课程”与“技术类课程”情况

笔者从25所高校专业必修课程中的理论与技术课程中得到数据如表4,从表4上可以看出每个院校的理论课与技术课门数是不一样的,有的技术类课程门数多,有的理论类门数较多,可以从这个侧重点看出该校对理论和技术的偏重情况,从表4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每个学校他们的必修课门数也是不一样的,从东北师范大学的13门必修课到西北师范的大学的33门必修课,他们之间相差20门必修课程。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偏理论的相对比较多,最高的是兰州大学比值是2.5,也就是偏向理论,最低的是三峡大学0.25,偏向技术,比率相差10倍,兰州大学教育技术学开设在教育学院下的一个专业,它开设有民族教育学,三峡大学教育技术学开设在文学院,他们的课程侧重影视方向,

[来自www.lW5U.com]

从表4可以看出全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必修课程中偏理论的相对比较多,最高的是兰州大学比值是2 5,也就是偏向理论,最低的是三峡大学025,偏向技术,比率相差10倍,兰州大学教育技术学开设在教育学院下的一个专业,它开设有民族教育学,三峡大学教育技术学开设在文学院,他们的课程偏向影视,

3专业必修课开设比率

笔者分析25所样本学校专业必修课程理论与技术开设情况比率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必修课中,侧重理论课程的比率相对比较大。

四、总结与建议

1.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不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从而导致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出的人才缺乏“专业特色”,尤其是缺乏专业之“不可替代性”,出现“技术不如计算机系,理论不如教育系”这样一些比较偏激的评价,使当前教育技术专业夹在信息技术和教育专业之间“立不起来”,学生就业困难。要使专业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使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必须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所侧重。

2.压缩学时、学分和必修课程,拓展选修课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所发生的变化以及国家对本科毕业生所要达到的学业标准的要求,整个教育改革逐步向培养学生具有宽厚的知识面和不断创新的能力的方向发展。针对这一新的教育改革趋势,势必要求减少学生在学期间的总学分数,压缩专业必修课,留给学生足够的选修余地,让他们多选修一些交叉学科方面的课程。目前有高校开设双学位,很多学生可以在本科期间学习两门专业,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宽厚的知识,然而一门专业过多的学时学分以及必修课,势必会影响学生第二专业的学习。所以开设适合学生专业发展的选修课程,设置合理的专业方向,压缩学时、学分和必修课,势在必行。

3.增加选修课程数量和类别

目前国内在选修课程数量上存在严重不足,使得学生选择的余地比较少。这对专业学生教育不仅要有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不符,同时对于人才发展十分不利。因此增设与学生研究方向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以及反映当前教育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的选修课程是大有裨益的。不仅要增加课程数量,而且还要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丰富课程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课程的机会与余地,增强课程设置的弹性和灵活性。

参考文献

【1】蛋心,近代中国高师教育理念论争的回顾与反思【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2008(4):91—97

【2】茹宏丽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38-41.

【3】邓杰,冯锐,强化实践,丰富素养,鼓励创新一一努力探索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