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对中国武术全球化发展的冷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对中国武术全球化发展的冷思考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6        返回列表

乔超上海大学

[摘要]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武术亦参与到全球化过程之中。武术全球化表现出了商品化、规则化等特征,这在促进武术大力发展的同时,亦损失了武术所有特有一些内涵。笔者认为,在武术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应为了迎合一体化而丧失中国武术文化的主体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中国武术全球化发展

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世界也愈来愈趋向于一体化,时空被压缩,世界正在变成。地球村”,全球化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全球化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地方性知识与文化将为全球所共享。被享誉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中国武术已经走出国门,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之中。汉代中国武术就有传播到日本的情况,其他时期也有武术交流活动,但武术正式走向全球化,则是在建国后的80年代。1985年西安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1991年北京举办了第一届武术世界锦标赛。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纷纷成立了精武体育协会、太极拳协会以及少林拳协会等各种组织;中国武术团队进行了数十个国家的海外表演活动;海外人士到华学习各种武术门类:武术之乡推行了形式多样的武术旅游活动等。这些都足以证明中国武术已参与到全球化之中。然而,全球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武术全球化发展同样呈现出喜忧参半的局面。全球化在快速推动武术发展的同时,亦带来了武术“空洞化”的潜在危机。一定程度上,致使武术损失了丰富的内涵性、多样性和深刻性,从而使武术有可能转变成一种“虚无”产品。在全球化浪潮下,武术正在经历着一场变革,武术的内容、规则以及参与主体关系都受到不断地冲击和重构。

一、武术内容上的独特化与一般化

中国武术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种类繁多的不同形态,每种形态都表现出独特的技术风格,同时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承载着不同的伦理道德规范。诸如中州武术、巴蜀武术、广东武术、少林、太极、形意以及八卦等武术类型都深深地打上了地方文化的烙印,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和独特性。具体而言,某种武术门类的孕育和发展都扎根于某一特定的物理空间中,在其发展中吸收了当地的文化养分,且相应形成某一类型的武术文化。也就是说,某一武术门类是在与其相应的地方文化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例如巴蜀武术中就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承载了丰富的四川文化。巴蜀武术与四川戏剧文化之间就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全球化的力量对武术所具有的依托于地方特色的独特性提出了挑战。对于他者来说,独特性意味着个性、复杂性和陌生性。具有独特性的不同武术形态在全球化过程中,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异文化、异人群。全球化发展使武术必须处理好广泛性和异质性所带来的挑战。从某一种活动传播对象的角度来说,越接近对方所熟悉的内容就越容易被接受。要想使得世界各地较为容易地接受具有独特性的武术,则需要以对方更易接受的方式呈现,从而需要降低武术内容上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也是类似二十四势简化太极拳、初级长拳等较为简单、易学的一般性武术项目更容易走向全球化的原因所在。不可否认的是,武术内容的简化与一般化已使武术拥有了相当大的海外市场,使其大跨步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但值得注意的是,积极推广武术并不意味着武术文化全面的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化是去独特性的过程,是从特殊走向一般的过程。武术全球化的过程也是武术去独特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却会对武术本身的丰富内容和多样化发展造成相当大程度上的损害。因为已有的武术门类往往都有地方性文化的烙印,不了解地方性文化便很难深入知晓特殊性武术的内涵。然而,基于追求快速、便捷形式传播的中国武术,在增强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地方性特色,而这种地方性特色恰恰就是武术的核心内容。

二、个性化的中国武术与规[来自www.Lw5U.com]则化的中国武术

参与和举办世界范围内的比赛是武术推广和交流的必要手段,但比赛需要较为统一的规则,越为清晰、量化的指标越便于进行比较。武术套路和散打规则的制定和修改呈现出量化和与世界格斗术规则趋同的特点。统一量化的标准规则有利于维护竞赛的公平。然而,量化、统一标准很难对习武者的内在精神做出评判,也将部分限制各自技术的发挥,不利于武术特殊技法的发展和应用。这种格式化的武术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削弱了其独特性,限制了武术文化精神的传播和发展,与原生态地方性武术背道而驰。因为,传统武术虽有对抗,但注重特殊技法的应用和对自我精神的追求。基于此,笔者以为,某种程度上讲,武术的大力发展形成了一种悖论。

散打与泰拳、西方拳击以及自由搏击术的对抗赛也是中国武术全球化的一个表现。为了能够使得不同种类的技术进行比赛,制定的规则将部分限制各自技术的发挥,当然,也会限制散打技术的发挥。也就是说,散打是在做出“妥协”后进入比赛的。因此,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消解散打的部分内容。这也是全球化对武术的影响。从纯粹技击的角度讲,传统武术的实战技术,尤其在军事武术中,技术要求是制服对方,或者致死对方,或者击伤对方,所以,击打部分多是要害部位。而现代散打中明确限制了禁打部位,这些禁打部位恰恰就是武术格斗中最为有利的部位。当然,从健康体育的角度讲,现代散打在形式上已经越来越体育化和西方化。我们对此不作价值判断。但是,无疑这是全球化对中国技击术的影响。

世界性的中国武术比赛是典型的武术全球化的过程,不同国家的选手在学习和练习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重新解读着中国武术。统一化、标准化的技术、规则有利于比赛的进行,但也在削弱着其独特性。尤其对内在精神的评判更为困难。传统的比赛多是擂台赛,对技术没有太多的限制,所以,多会在比赛之间立下生死状,当然,也有点到为止的比划。使用集中统一的标准来评价武术水平的活动,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是现代性的后果,是中国武术在历史上的独特表现。究其原因,实际是全球化、一体化的推动力。当然,也有社会环境发生变迁的原因。

三、武术传授中的人格信任与系统信任

信任是一个关系性概念,体现着信任的双方关系。人格信任是基于一方对另一方品德、修养、行为等的信任,是一方对另一方长久的接触中发现的。在人格信任中,双方互为主体,互为客体。系统信任是指个体对系统的信任,系统代表的是一种外在社会制度或者组织,不以系统中某一具体个人的更换为转移。笔者以为,武术的传授过程也是学习者和传授者之间信任关系建立的过程,良好的信任关系能够对个体提供安全感和确定感,具有判断上的简化功能。

在传统武术传授过程中,学习者与传授者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师徒关系。从信任的角度讲,学习者对传授者的信任更接近于人格信任。频繁的人际互动,长久的博弈链条,再加上武术伦理道德规范的传授,使得学习者与传授者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双方更易于建立持久、稳定的较高层次上的个人信任关系。所以,在地方性的武术学习中,会出现某德高望重的师父,门徒众多,桃李满天下;而德性低下的师父,则门庭冷落。因为这种信任是通过长期人际互动建立起来的,是对师父以前的行为而判断的。且在日后的互动中,双方能够顺畅的沟通,师父的言行能够无阻碍地得到贯彻。而在全球化的武术传授过程中,学习者与传授者之间的关系更接近于师生关系。稀少的人际互动,短时的博弈链条,使得两者的关系更为松散。从信任的角度讲,学习者与传授者之间的信任更接近于系统信任的特征。学习者信任传授者是因为传授者所代表着一种现代传授机制,学习者信任这种社会制度,无论传授者是任何具体的人,只要其在履行传授者的职责即可。而且学习者与传授者之间多是短时的互动过程,也难以培养紧密的人格信任关系。事实上,双方也不苛求这种信任关系,双方遵从的是事先约定好的契约关系,或者说,是遵从规章制度来办事的。

四、武术传播中的人情化与商品化

“未曾习武,先习德”“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谚语是中国武术所推崇的高尚目标。尽管在实际践行中,未必能做到最高的要求,但毕竟具有这种方向作为指引。有这种指引,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在传统武术中十分注重师父对徒弟的行为约束,道德引领,注重师徒之间的紧密人际关系。在传统武术传授中,一般都存在明确的责任、戒律,即规定各自的责任、义务以及行为规范,目的就是在日后的践行过程中,确保稳定的互动关系。而且,传统武术的传授一般是范围较小的活动,一个师父仅有较少的徒弟,所以,双方是一种人情化的互动。

全球化的一大特点就是可复制性,当中国武术进入全球化过程后,呈现出被快速地复制和传播的特点。武术活动的练习者增多,传播范围变大;同时,武术活动中的戒律和约束减少,仪式和精神意涵被弱化。毋庸置疑,从某种程度上说,单纯的技术具备快速的可复制性。然而,德行、关系却难以迅速复制,因为德行、关系是在长久的相处中,是通过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的教导中形成的。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包含人情因素的温情脉脉的传统武术越来越呈现出“商品”的特征。

与其他体育项目不同的是,中国武术非常强调内外兼修,不仅练习外在的身体,而且注重对内在精、气、神的培养;不仅注重发展高深的技术,而且追求内在的品德修养,以及对境界的追求。然而,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当武术被作为一种“商品”进行交易时,往往因为武术的“内”难以被接受,而被“悬置”起来。其结果便是,武术仅仅剩下“外衣”。这样一种去“内”求“外”的传播过程,必然使中国武术容易走样,让外界人士以为中国武术就是仅有“外”的一项较为复杂的技术。而且,为了方便传播,传授者不惜改造技术,使其去“繁”变“简”,做“瘦身”计划。最后的结果就是,具有浓郁、丰满、内外兼修的中国武术变成了仅仅有“外”的“瘦猴子”。从这个意义上讲,武术被快速传播到世界究竟对武术本身内涵的发展产生怎样的后果?这仍需我们认真思考、审慎对待。

五、中国武术全球化发展反思

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即使武术不走向世界,世界也要走向我们。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理解我们的“武术”。诚然,我们应该发展武术,但民族的地方性的武术不能仅仅为了传播而传播,因为复制的力量足以消解武术精神的大部分内涵,呈现给外界人士的往往是丧失了武术精神内核的“裸武”。在武术全球化发展这一不可逆转的进程中,我们首先需要认真思考武术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并能使其在传播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下来。相反,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自己的武术内涵是何物,那么,一味地追求武术在全球化过程的传播只会使武术越来越丧失其固有的内核,而仅仅剩下目前并不华丽的“外壳”。而长久以来,世人之所以迷恋中国武术的乃是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武术的行动主体是人,而武术最为可贵的魅力是在其践行过程中所蕴含的人文思想。中国武术传播的不应仅仅是其技术体系,而且更应是文化,是理念,是那种重德行、重关系以及重人际信任的理念。参与其中的行动主体更应该获得的是亲密关系、高度信任、遵从规范和精神气质的陶冶;而绝非是仅仅获取匹夫之勇的技术。

然而,追求效率、利益驱动的全球化传播模式正在伤害着武术践行中的人文精神。过分注重短期的经济利益也往往成为制约武术真正发展的瓶颈。挖掘、推广任何一种独特的,地方性的传统产物,都存在着一定风险,都是机遇与风险同在。就如同挖掘古[来自wwW.lw5u.Com]墓和古城一样,由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条件,出土以后能否保存完整值得商榷。作为浓郁风貌的中国传统武术也是如此,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下所孕育的产物在抛向世界的时候同样遇到尴尬的境遇。是保存原貌还是改变自我,是重要的事情。相比传统样貌的武术形态,全球化的力量还是让武术做出了“妥协”。迷惘、彷徨,抑或是盲目乐观或是悲观退缩,都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和行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理性地认识全球化的利与弊,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不断的反思。

现在,即便完全市场经济的个人主义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其学者们也在反思全球化时代对生活所造成的影响。里茨尔在其名著《虚无的全球化》中的论述便是其中一例。面临势不可挡的全球化力量,作为承载传播中国武术使命的从事者,在追求武术全球化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反思,认清全球化的利与弊,思考武术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全球化给武术带来的究竟是什么。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尽可能地把“内外”兼修的中国武术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陈振勇川戏剧中的巴蜀武术文化管窥.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 9):605。

郑也夫,信任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M]8:102.

里茨尔.虚无的全球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