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
杂志文章正文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摘要]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借鉴了西方古典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有关非均衡发展思想,并对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该为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邓小平经济均衡经济非均衡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邓小平在探索“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的过程,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大变革历史条件和经济非均衡发展实践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一、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主要是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古典经济学中有关“非均衡”发展思想和发展经济学中“不平衡增长”理论中的科学成分,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应该说,在《邓小平文选》和邓小平的历次讲话中,以及党的重大方针中,并未出现“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字样。但深入研究,人们不难发现,诸多理论中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却充分体现了这一思想。

邓小平在经济发展建设中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精华思想,立足于中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反思历史,借鉴西方发展经济学中的特定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张。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战略上存在非均衡性。从空间上看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实行了由东向西的“台阶式”发展;从时间上看,经济目标的实现有先有后,实现了“三步走”渐进式发展;从产业结构发展来看,基础产业重点发展;从财富增长与分配形式,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先富带后富”。其次,邓小平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长期存在非均衡性,即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制度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面存在非均衡性,分配制度方面必须坚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最后,邓小平在1992年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诉中也渗透了非均衡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目的来看要求通过一定时期的经济非均衡发展,达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的意义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是针对我国原有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国情,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而在诸多方面得以体现的。这一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

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作为邓小平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华,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的经济不平衡发展思想进入新的境界,达到新的高度,并在许多方面有创新,丰富了马克思理论宝库。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中的精华,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二,强调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第三,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第四,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形式,即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原有设想,纠正了“一大二公”的观点,突破产权形式的单一性。第五,建立了[来自wwW.lw5u.cOm]有中国特色的分配制度,即突破了单一的分配方式,打破了平衡主义,确立了共同富裕原则。

2.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极大地推进了思想解放的进程

我国是一个封建思想和小生产意识影响较深的国家, “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上世纪50~70年代,平均主义思想和当时“左”的思想奇妙结合在一起,不但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成为人们的精神桎梏。由于受这种思想的影响,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不顾当时中国的国情,盲目地追求一种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在分配制度上,人们长期以来把平均主义当成社[来自www.Lw5U.com]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导致了共同贫穷;在区域经济发展上,不顾全国各地的不同情况而追求全国一盘棋,导致整体经济效益下降。这种思想还造成了人力、物力和资源的极大浪费。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能使人们摆脱了原有的思想桎梏,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有了合理的认识,对目前的经济政策有了全新的理解。这给目前仍在开展的思想解放运动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思想解放的进程大大加快了,思想解放的领域也随之拓宽。

3.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解决了人们思想上的一些误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还不能实现“同步富裕”,目前所有制形式的不同必然导致分配制度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使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而一定时期内这种差距还会增大,并且这种差距还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这势必使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产生误解,进而对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产生担忧。而用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来分析目前的问题可消除人们不必要的担忧。根据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平衡与不平衡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两个方面,一定范围内不平衡不会阻碍发展,而且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动力。我们在先富后富问题上,利用差距,加快发展,以先富带动后富,这种途径不会导致贫富分化,而是达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4.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为我国经济发展思想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邓小平的经济非均衡思想从宏观方面论诉了如何在目前形势下发展中国经济,并总结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作为一位当代最伟大的发展经济学家,邓小平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站在时代的高度上,运用辨证的思维,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了科学的分析,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的研究不仅使我们掌握了该思想的具体内容,而且掌握了经济理论创新的方法,为我国经济理论的创新提供了新思路。

5.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实践依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胆地贯彻实施了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均衡与非均衡的辨证关系,并灵活利用这种辨证关系,采取了积极的经济政策,以不均衡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手段,进而向共同富裕、均衡的目标进步,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近二十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这一速度不仅使我们引以为荣,也令全世界称奇。这一速度使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温饱问题基本解决,短缺经济悄然逝去,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实践证明,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不仅在过去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在未来的经济建设中该思想还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该思想对党的第三代集体产生了深远影响,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创建性地运用了邓小平的经济非均衡发展思想,制订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国情的方针政策。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首先,运用非均衡的思想来解决改革中新旧体制转轨中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利用非均衡思想解决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三,继续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引导人民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新一届中央政府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这是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在新时期的运用。邓小平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作用是长期的,非均衡协调发展思想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始终起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