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杂志文章正文
浅析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公允价值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1        返回列表

叶思妤 辽宁省沈阳市辽宁中医药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陈大江 贵州省贵阳市瓮福(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部

[摘要] 200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以下简称新准则)重新引入公允价值这一概念,新准则实施以来,公允价值如何可靠取得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解决思路和建议,旨在为实际工作以及准则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现值技术

新准则对过去《非货币性交易》准则进行了较大的修订,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重新运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基础。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由于其高度的决策相关性,越来越受到相关关系人的青睐。但同时令人担忧和怀疑的是:公允价值计量方法以及可靠性如何,这也是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面临的问题。

一、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问题

1.公允价值难以取得

公允价值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多数时候比账面价值更可靠,这是由于物价、汇率变动及科技进步引起的贬值使历史成本不能动态地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但是,公允价值的获得有赖于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会计规范体制完善程度和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等因素。而我国当前产权、生产要素市场不很活跃;市场执法和管理不严;中介机构公信度低;会计人员素质较低等,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此外,对于公允价值的确认问题,也是一个操纵点。在发达的市场条件下,公允价值比较容易确认,但是在市场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确认公允价值则是一个难题。

2.现值技术可操作性有待提高

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计量的成本增加。首先是公允价值计量难度较大。公允价值可以采用某种可供观察的市场价格,如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但当某项资产或负债的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无法确定时.现值计量便成为估计公允价值的最佳方法。但是因为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是不确定的,很多情况下现值本身就难以确定,这就导致以现值估计的公允价值在计量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可见,现值计量的复杂性是公允价值计量不易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

3.再次成为利润调节工具

公允价值极有可能再次成为利润调节工具。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实施后,应当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改变了通常的收益观,企业可能会利用会计计量属性的这种选择权,以新的盈余管理手段来创造账面利润。尤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而此前采用的账面价值计算法,除了在收到补价的情况下按比例确认收益外,基本不会产生利润。

例如,A公司以使用的一台设备交换B公司的一台运输机械,设备的账面原值70万元,累计折旧40万元,公允价值55万元。运输机械的账面原值55万元,折旧10万元,计提减值准备6万元,公允价值50万元。B公司支付A公司5万元补价。A公司支付相关税费8万元.B公司支付相关税费5万元。(假定交易具有商业实质)

A公司应确认的收益=公允价值一换出资产账面价值= 55-(70-40)=25(万元)

在原准则下,A公司应确认的收益=补价(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一(补价换出资产公允价值)应交的相关税金及教育费附加5-(5÷55) x30- (5÷55) x8≈1.5455(万元)

若是公允价值改为60万元(此时应支付的补价为10万元),计算可得:

在新准则下应确认的收益为:60-(70-40)=30(万元)

而在原准则下的收益为:10-(10÷60) 30-(10÷60)×8≈3.667(万元)

通过计算可以看出,在新准则下,非货币性资产交换,通过公允价值的不确定性很容易大幅度的提高利润表中净利润的数字,然而这却并不能够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很容易使得那些利用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群体做出错误的决策,使会计信息丧失相关性的质量特征。

二、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问题的对策探讨

通过上面对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的分析,我们知道,目前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实践中的运用还存在很多困难,但从国际上看,公允价值已经成为了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即使现在在我国应用公允价值还存在很多困难与难点,我们也应该积极面对,并认真学习国际上最新的现值与公允价值的研究成果,将其与我国特殊的市场环境相结合,从而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公允价值的运用体系。下面将针对公允价值在运用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笔者的建议。

1.建立网络信息数据库并及时更新

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在信息对称的公平的交易中形成的,交易双方是自愿的,非强迫的交易中或清算过程中形成的。因此,可以设想通过互联网将某个地区甚至全国的同种产品的所有卖家及其信息收集起来,包括价格、品质、联系方式、规格等信息资料,并提供给数据、资料使用者。网络信息技术运用是未来实现公允价值计量的关键,其为公允价值计量提供了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持。要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快速传递公允价值计量所需的公共信息,并做到及时更新,与市场信息同步,实现资产信息资源的共享,使企业公允价值的计量快捷、有效。

2.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

从公允价值与现值的关系可以分析出,在非活跃的市场环境中应用公允价值的关键是承认“现值也是公允价值的一部分”。按照公允价值确定的一般原则,如果某资产或负债或某基本类似的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在市场上可被观察到,就可以直接用这种价格作为公允价值,而没有必要用现值。然而,当资产和负债并没有来自于市场交易的可观察的价格时,现值计量常常就是估计该价格应为多少的最好的可用技术。在相当多的情况下,现值计量是估计公允价值应为多少的最好的可用技术。如果不使用现值,那么公允价值将无法运用,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各种要素市场还不完善的环境下尤其如此。因此,关注现值问题,学习并借鉴国际会计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对我国采用公允价值的计量模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存在活跃的市场时,公允价值即该资产或相似资产的现行市价,如,股票市价(当天交易均价)即可以作为股票的公允价值;当不存在该资产的活跃市场,也不存在类似资产的活跃市场,就需要应用现值技术来计算出相应的公允价值.那就需要对资产或者债务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该资产或者债务的公允价值。

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在实践中难以确定,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财务成本管理理论中“投资项目的风险处置办法”将现值计算方法修正为风险调整折现率法。风险调整折现率法是指将折现率调整为与未来现金流量相匹配的风险折现率作为折现率计算净现值。它的主要思路是,根据每期产生的现金流量的风险不同,采用不同的贴现率,也体现了逻辑上的一致性。计算公式为:

从实务上看,风险调整折现率法收到欢迎,主要是因为风险调整折现率相对较容易估计,而且大部分财务决策使用报酬率来决策,此法符合人们的习惯,可操作性较强。

将风险调整折现率法运用到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计算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现值(公允价值),则:

[来自wwW.Lw5u.com]

由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并不改变企业的资本结构,所以当换入资产的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相同时,风险调整折现率可采用企业的加权[来自wwW.lW5u.com]平均资本成本。

在实践中,存在换入资产的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相同的情况,但也存在换入资产的风险与企业当前资产的平均风险不相同或者无法确定这两者的风险是否相同的情况,这时则不能采用企业的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作为风险调整折现率。笔者建议可以采用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作为风险调整折现率,原因有三:一是银行同期贷款利率是公平市场上的利率,体现了“公允”的特点;二是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容易取得,克服了折现率难以取得的缺点;三是银行同期贷款利率包含了风险因素,而不是纯粹的货币的时间价值,更具有相关性。

以公司交换设备为例,×公司有一台设备甲,’购置成本为15万元,预计使用10年,已使用5年,预计残值为原值的10%,该公司用直线法提取折旧。Y公司有一台设备乙,购置成本为16万元,预计使用8年,已使用为3年,预计残值为原值的10%,但是由于生产销售改变等原因,Y公司欲将乙设备与×公司的甲设备进行交换,预计×公司换入乙设备后每年的销售额从150万元上升到165万元,每年付现成本将从1 10万元上升到1 15万元。如果X公司换入乙设备,同样用直线法提取折旧;X公司所得税率为33%,交换时银行5年期的贷款率为8%,由于换出设备和换入设备的剩余使用年限都是5年,故此处两台设备的风险调整折现率都为8%。

对×公司而言:

继续使用甲设备:

甲设备年折旧=[15×(1-10%)]÷10=1.35(万元)每年营业现金流量=150×(1-33%)-110×(1-33%)+1.35×33%=27.25(万元)

终结现金流量=15×10%=1.5(万元)

换入乙设备:

乙设备年折旧=[16xO-10%]1÷8=1.8(万元)

每年营业现金流量=165x (1-33%)-115x(1-33%)+1.8×33%= 34.094(万元)

终结现金流量=16 x10% =1.6(万元)

调整后甲设备净现值= 27.25×(P/A,8%,5) +1.5x(P/S,8%,5)=109.82(万元)

调整后乙设备净现值= 34.094×(P/A,8%,5)+1.6×(P/S,8%,5)=137.22(万元)

3.引入全面收益观念

在公允价值的报告与披露方面,可以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并按照公允价值的原则编制全面收益表。全面收益是一个广泛的收益概念,既包括已确认并已实现的损益,又包括已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前者为传统损益表上的项目,后者我认为可以通过“其他全面收益”来反映,从金额来讲,全面收益=净收益+其他全面收益。在这一方面可以借鉴许多国家和组织的做法,例如,美国在传统的三张报表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张报表——全面收益表,英国则是增加了一个“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而IASC则建议了类似的两个备选方案。

我国也可以引入全面收益的概念,例如,因使用公允价值而产生的资产减值准备和资产重组收益是已经确认但未实现的损益,通过销售实现的营业收入则属于已经确认并实现的损益。此类已经确认并未实现的损益,通常只是账面上的损益,不会增加或减少上市公司的现金流量,而且极其容易引起上市公司账面数字的操纵,在此,笔者认为那些已确认未实现的损益不应该反映在损益表上,而应反映在全面收益表上的其他全面收益中。

如此一来,上市公司即使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得以提升业绩,粉饰报表,也不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造成迷惑,通过报表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明确了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收益对上市公司的利润贡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6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2006[S].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S].2006年2月

[4]荣莉:对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几点思考[J]会计之友.2006年22期

[5]谢诗芬:现值和公允价值会计:21世纪财务变革的重要前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