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浅析公允价值对非货币性交换的影响
杂志文章正文
浅析公允价值对非货币性交换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5        返回列表

李璐宇 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会计系

[摘要]2006牟国家财政部出台了新《企业会计准则》,其中的一大亮点即为公允价值的重新引入。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再次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本文分析新准则中这种规定的优缺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法。

[关键词]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公允价值新准则

一、公允价值及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该交换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即补价)。

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的分析

1.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给企业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

①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可选择性。 为减少对公允价值的滥用情况,新准则对运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作了严格的条件限制。但实际上,由于这一规定,会使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利用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这一可择性规定来达到人为调节利润、资产等目的。②关联方之间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利润操纵一些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交易经常利用非货币性交易来操纵利润由于交易双方的关联关系,使得它们更加具有可操控性。关联方为了能使子公司为其担保或转移资金,利用非货币性交易转移利润使子公司包装上市或实现再融资,以便达到无偿或低于正常利率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目的;或直接利用非货币性交易侵占关联子公司的财产。

(2)表内确认损益易造成净利[来自WwW.lW5u.com]润和现金流相背离

执行新准则后,企业进行资产置换将可能产生利润,如以优质资产换取劣质资产等。如果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具有商业实质,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可计入当期损益,将会影响企业的当期利润,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提高当期利润,但是此处确认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损益可能没有现金流作为支撑。在没有现金流入或流出的情况下报告利润或亏损的增减,无疑会加大上市公司分配利润的难度,同时影响投资者决策。

(3)公允价值信息披露较少,不利于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的监管

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有关的下列信息:①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类别;②换入资产成本的确定方式;③换入资产、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④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确认的损益。一些上市公司利用新准则未对商业实质的判断和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的披露作出强制规定,仅披露资产的公允价值及交换中确认的损益,这样不仅难以判断交换的公允性,也会给审计造成困难。

(4)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判断能力。

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也正是在于其建立在未来经济利益基础上的决策相关性。但与此同时,要准确计算公允价值,就,必须准确计算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中涉及的因素至少包括预期未来的现金流量、现金流量的时间分布及折现率。无疑,对上述三项因素的确定都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主观估计和判断。然而会计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使公允价值的确定缺少明确的技术标准,缺乏可靠性、真实性。

2.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的优势

新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对于确保中国会计准则顺应会[来自Www.lw5u.coM]计国际趋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动中国经济进一步市场化和国际化等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准则中引用了公允价值的计量,如果要求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考虑换出、换入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商业实质,这些规定将使得上市公司的资产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新准则将极大地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推动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优化资产结构。实现了公允价值局限性的突破,最重要的是符合我国现实的经济发展环境。

3.对于我国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应用公允价值的改进建议

(1)对于无法从活跃市场取得报价而需引入估价技术的非货币性资产,对不同类型换入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大小和折现率范围做出具体规范。

对非货币性资产,可采用折中的办法,即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不是完全由主观判断决定,也不将折现率固定为某一值,而是根据非货币性资产不同类型对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规定一个范围,允许有一定浮动。由此既可以缩小主观判断的空间,又能因各非货币性资产具体交换业务的不同而有所调整,可提高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

(2)将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商业实质的具体判断依据引入附注中披露,重点披露交易中的关联方关系。

准则的规定过于细致会造成可操作性较差,但过于宽泛则可能造成滥用。所以,笔者认为应对其中的“显著”、“重大”给出具体的数字参考,至少对其商业实质的判断依据引入附注中披露。若某项交换满足条件一,应要求企业在附注中分别对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风险、时间和金额做简要罗列及对比;若满足条件二,则要求企业简要披露换入资产对换入企业的特定价值(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与换出资产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差异产生的原因。

(3)详细规范估值技术并披露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

在没有活跃市场可以参考的情况下,采用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是公允价值计量的难点,也是反对运用公允价值的学者认为其缺乏可靠性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对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估值技术还应做出详细规范,并且披露所需要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及折现率以及二者的确定方法和依据,使非货币性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更加准确、公开、透明。

(4)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确认的损益与其实际产生的现金流进行对比披露

这是针对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确认的损益与实际现金流相关性差这一弊端而提出的,旨在提醒投资者对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产生的无现金流支撑的损益有所警惕,以免高估或低估企业的价值而作出错误决策。

三、结论

新会计准则中使用公允价值是我国会计发展的一大突破,虽然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仍然有许多不足,但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使得公允价值的应用已经成为趋势,我国应尽快完善市场,从而使得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与准确性逐步提高,将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过渡,使其得到更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一非货币性资产交换.2006,02

【2】陶岩峰:公允价值应用急对理论影响【J】.中国农业会计,2008, 05.

【3】任婷婷:公允价值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的应用研究,财务与会计,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