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股市财富效应相关问题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股市财富效应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74        返回列表

李满华安徽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来源: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0SK373;项目题目:《安徽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民收入分配机理研究》);安徽科技学院引进人才项目(项目编号:SRC2008209:项目题目:《内地A股市场的财富效应研究》)。

[摘要]人们不仅关注自己的收入,更关注自己的财富,并希望以此得到心理的安慰和幸福,人们会将大量的资金投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以此来进行所谓的投资,却大多形成了全社会的投机行为,结果造成了股票市场的大起大落,房地产市场价格畸高。股市会产生股市财富效应么?财富和财富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是什么?论文将就此问题进行研究,最后分析股市财富效应难以实现的几个原因。

[关键词]价值;财富效应;股市财富效应;财富幻觉

一、个人收入与财富

个人收入( Personal Income),指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来自wwW.lw5U.com]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得来的收入。该指标是预测个人的消费能力,未来消费者的购买动向及评估经济情况的好坏的一个有效的指标。个人收入提升比个人收入下降更好,个人收入提升代表经济景气,下降当然是放缓、衰退的征兆,对货币汇率走势的影响不言而喻。如果个人收入上升过急,央行担心通货膨胀,又会考虑加息,加息会对货币汇率产生强势的效应。

个人从各种途径所获得的收入的总和,包括工资、租金收入、股利股息及社会福利等所收取得来的收入。个人收入反映了该国个人的实际购买力水平,预示了未来消费者对于商品、服务等需求的变化。个人收入指标是预测个人的消费能力,未来消费者[来自wwW.lw5u.Com]的购买动向及评估经济情况的好坏的一个有效指标。

个人可支配收入是指一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个人收入扣除向政府缴纳的所得税、遗产税和赠与税、不动产税、人头税、汽车使用税,以及交给政府的非商业性费用等以后的余额。个人可支配收入被认为是消费开支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因而,常被用来衡量一国生活水平的变化情况。

然而,收入和财富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济学上,财富是指物品按价值计算的富裕程度,或对这些物品的控制和处理的状况。财富的概念包括货币、不动产,以及拥有所有权的物品,甚至还包括些无形的财富。在许多国家,财富还包括对基础服务的享受,如医疗卫生,以及对农作物和家畜的拥有权。

在经济学上最早给财富下定义的是古希腊著名的史学家、思想家色诺芬(Xenophon,约430~354B.C)。他在其著作《经济论》一书中写道:财富就是具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他认为诸如马、羊、土地等有实际用处的东西才是财富。

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物亚当·斯密( Adam Smith,1723—1790),将财富既理解为价值即社会财富,又理解为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他指出: “一个人是富还是穷,依他所能享受的生活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的程度而定”,人们“用来最初购得世界上的全部财富的,不是金或银,而是劳动”。在这里,斯密把一切物质产品都看作是财富,但却忽略了自然因素也是物质财富的一个源泉。

自斯密以后,关于财富定义的争论仍然十分广泛。例如穆勒、麦克库洛赫、托伦斯、马尔萨斯等,或明确地或含糊地认为,财富所指的是其生产或占有要花费人力的那些物品;而另一些人如李嘉图,则认为在财富中还含有不是由人力取得的一些物品。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戴维.w.皮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词典》中对财富( Wealth)下的定义是: “任何有市场价值并且可用来交换货币或商品的东西都可被看作是财富。它包括实物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以及可以产生收入的个人技能。当这些东西可以在市场上换取商品或货币时,它们被认为是财富。财富可以分成两种主要类型:有形财富,指资本或非人力财富;无形财富,即人力资本。”这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对财富的典型而通用的定义,或者说是经济学意义上的财富的定义。

最新版汉语《辞海》对财富的定义是:具有价值的东西。经济学上,财富是指物品按价值计算的富裕程度,或对这些物品的控制和处理的状况。财富的概念包括货币、不动产,以及所有权。在许多国家,财富还包括对基础服务的享受,如医疗卫生,以及对农作物和家畜的拥有权。

二、财富效应基本理论分析

1.财富效应的含义

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 1992)的解释,财富效应( The Wealth Effect)通常是指:货币余额的变化,假如其他条件相同,将会在总消费开支方面引起变动。这样的财富效应常被称作庇古效应( Pigou´s Effect)或实际余额效应。其实,广义的财富效应包括所有资产(含金融资产和实物资产)价格变动对消费等实体经济活动的影响。不过当前,狭义上的财富效应,通常是指股票市场的财富效应,即由于股价上涨(或下跌),导致股票持有人财富的增长(或减少),进而产生扩大(或减少)消费;影响短期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MPC)变动,促进(或抑制)经济增长的效应。其中,股市促进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之为正的财富效应:抑制消费增长的效应称为负的财富效应。

2.股市财富效应理论研究概述

20世纪末以来,随着纽约股票市场和NASDAQ的长期兴盛,同时美国经济和居民消费水平长期处于高涨状态。在此基础上,美国理论界提出股票市场存在财富效应,即股票市场的兴盛可以促进个人财富的扩大,并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

美联储的相关研究表明,居民财富每增加1美元,将影响后期消费永久性的增加3~5美分( Edward M.Gramlich.2002)。Case等( 2001)利用14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对股票市场财富效应和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证券市场财富效应相对较弱,住房资产价格对消费的影响很强,弹性系数在0.11到0 17之间。

我国股市建立时间很短,但这并没有妨碍人们对我国股市财富效应的研究热情。关于中国股市财富效应的研讨,起因于1997年之后,我国一直面临着国内总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问题,由于各种刺激需求的政策效果不佳,因此借鉴国外特别是美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有些学者提出利用股市的财富效应,拉动消费,从而刺激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观点。国内学者李振明( 2001)通过对中国股市1999年5.19行情后的财富效应的分析,发现中国居民从股市获得的收益主要用于股市再投资或投机,很少用于大规模消费,即股市的财富效应对刺激消费只具有很小的影响,股市的财富效应低于0 044。2008年以来,许多学者们(刘婷等.2008)也通过协整检验和VAR模型检验等方法,证明了股市的财富效应很微弱,甚至没有财富效应。

2008年开始,股指连续下跌之后,经济增长也开始放缓,物价指数再度走低,通货紧缩迹象重新抬头,似乎我国股市负财富效应开始显现。为此,理论界的争论也扩展到股市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等宏观变量关系的层面,将财富效应的讨论引向一个高潮。

3.财富效应的理论基础——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

把财富(资产)作为重要的变量纳人消费行为的分析,是生命周期假说( LCH)和持久收人假说(PIH)的最重要贡献之一,其理论思路对分析股票价格波动对消费行为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1)考虑一个寿命为T期的人,他的一生效用为:

括号里的项是他的一生总资源。因此⑤表明他将自己一生的资源均等地在他生命中的每一期分配。

(3)具体含义分析。这个分析意味着在给定的一期里,个人的消费不是由那一期的收入决定的,而是由其一生收入决定的。用弗里德曼(1957年)的术语来说,就是⑤式右边为持久收入,当期收入和持久收入之差为暂时收入,方程⑤意味着消费由持久收入决定。

为理解区分持久收入和暂时性收入的重要性,让我们考虑在生命的第一期出现数量为Z的意外收益后的效应。虽然这一意外收益将当前收入提高了Z,但持久收入只提高了Z/T。因此,如果个人的生命长度相当长,则这一意外收益对当前消费的影响较小。一个含义是,暂时性减税几乎对消费没有影响。

我们的分析还意味着,尽管收入的时间模式对消费来说不重要,但对储蓄来说却是关键的。个人在t期的储蓄是收入和消费间的差

其中第2行用⑤式代替了C10因此,当收入想对于平均水平较高时——即当暂时性收入较高时——储蓄也较高。同理,当期收入小于持久收入时,储蓄为负。因此,个人运用储蓄和借款来平滑消费路径。这是莫迪利亚尼和布伦伯格(1954年)以及弗里德曼( 1957年)中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的关键思想。

4.财富效应实现途径

人们的财富及可支配收入会随着股价的上升而增加,这时人们更愿意消费。财富效应说明的是资产(如股票、债券、不动产)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

(1)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公众持有的资产的名义总额增加,财富的增长会促使公众增加对商品和劳务的消费,从而消费增加。

(2)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公众对未来的收入的预期增加,按照永久收入假说,未来收入的增长也会促使公众增加对当期产品和劳务的消费。

三、股市财富效应难以实现的原因探讨

1.财富幻觉和影子财富

货币幻觉是指人们忽视货币的实际购买力,而仅仅根据货币的名义价值(即面值)对货币的价值进行估计时所产生的一种错觉。在这种错觉的支配下,消费者的消费主要决定于其货币收人,而主要不是决定于其实际收入。在货币收人上升时.即使物价水平也同比例地上升,从而实际收人不变,甚至物价水平上升的幅度大干货币收入上升的幅度,从而实际收入下降,货币幻觉的存在也会使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增加;反之,则反是。

根据行为金融理论,消费支出不仅仅取决于收入水平或购买力的高低,还取决于人们对收人变动的心理预期因素。当股价波动时,投资者股市财富随着变动,这种虚拟财富从股市套现后才能变成实际财富,两者存在一定的差额,差额部分就是“财富幻觉”。从心里预期的角度分析,我们把股市财富预期的价值称为“影子财富”,影子财富和财富幻觉常常放大和缩小影响投资主体的行为,随着股价的波动,导致消费需求波动,从而对于经济波动会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

2制约股市财富效应的其他几个因素分析

(1)股市的参与面制约了财富效应影响的广度。股市的参与面,即持有股票财富的家庭占社会总家庭的比重。没有足够的规模,财富效应的影响面相当有限。虽然我国股市参与人数绝对值每年都在增加,但和我国总人口比,比例还是一直很低,目前不到10%的人参与了股市,在美国却有90%的人拥有有价证券。所以我国居民参与资本市场的意识还远远不及美国等发达国家,这也是制约我国财富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我国股市参与的人数中,绝大部分都是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几乎与股市没任何关系。

(2)股市投资不确定性制约了财富效应的影响深度。不确定性是一种普遍的存在,是证券投资的天然属性,这直接影响到财富MPC的大小。一般来说,在股市趋势不明朗的情形下,股市中的收入最多只能是暂时性收入,它将不与持久性消费发生固定比率,对消费的影响也仅是暂时的。如果股市波动幅度大,或者投资者趋向于短期投资,其影响将更多的表现为财富的结构调整,而不是总量的增加。

(3)股市的“挤占效应”削弱了财富效应的影响力。股市上涨,对消费产生两种效应,一是通过增加财富,减少储蓄,扩大消费的效应,即财富效应。二是因股市持续攀升而产生的赚钱效应,使原本用于即期的消费转化为股票投资,或者因股市长期下跌,投资者被套牢,导致当前消费被迫减少,即所谓的“挤占效应”。另一方面,股市对生产性资金的挤占效应间接影响了财富效应。

参考文献:

[1]张晨曦我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分析[J]经济论坛,2009年8期

[2]张云我国股市“财富效应”传导机制初探[J].商业研究,2006年7期

[3]易颜新,柯大钢,张晓.股利政策的股东财富效应:来自中国股市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6年2期

[4]汪东芳,徐长生,股市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04年1期

[5]黄迪,蒋胜,从行业金融学角度诠释股市财富效应[J].金融与经济,2003年10期

[6]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M].商务印书馆,1999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