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认识民工荒
杂志文章正文
认识民工荒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8        返回列表

吴洁 恒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

[摘要]自2004年以来,殊三角、长三角、闽东南、浙东南等地出现大规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招不到工人的情况,即所谓的“民工荒”,尤其以珠江三角地区形势严峻,近几年有向内地延伸的趋势20多年来,一向被认为廉价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中国,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本文对“民工荒”的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工 劳动力 就业市场 政府

一、农民工出现的背景及现状

农民工,简称民工,是中国内地特有词汇,指身为中国内地特有的农业户口身份的工人;指从农村进入城市,依靠替雇主工作为谋生手段,但不具备非农业户口的社会群体。中国的农民工是1 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农民开始大量涌入城市后渐渐出现的。从全国来看,最开始的农民工主要以建筑业为主,接着就是制造业。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工流动的规模在中国是史无前例的,随着沿海地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劳动力的不足,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大量短期甚至长期迁移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这种人口流动也称为“民工潮”。

由于中国大陆至今未废止的户籍制度的存在,直至2005年,这一群体基本上没有工会组织、几乎没有任何权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 “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据估计,2005年有1 5亿人。

历史上,农民大量转为产业工人是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所必然经历的阶段。在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英国,由于圈地运动迫使农民离开自己的家园,从而解决城市产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更多的情况是,农民离开土地,一方面有自耕农要解决越来越难以生存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机会。在东亚,包括日本、韩国、,过去的几十年都先后经历了自耕农转为产业工人这一阶段。

二、民工荒的出现

2009年8月以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在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很多中小企业的订单大量增加,但是却招不到工人。来自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珠三角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显示,这个接纳全国近1/3农民工的地区,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在1:1.14到1:1 51之间,也就是说每个求职的人有1个以上岗位虚位以待;在温州,2009年8月份该地区职介中心的用工缺口占比73%多,相比2009年6月52%上升了21个百分点。这一缺工比例,虽然不及“民工荒”说法最盛行时的水平,却显示出企业用工需求迅速回升的明显势头。比对以往用工情况,经济复苏是本轮“民工荒”的本质诱因。

同时,我们看到,内地民工荒不再局限于珠三角或长三角,在区域经济发展、惠农措施、鼓励创业等政策推动下,安徽、四川、湖南、河南等昔日民工大省经济起飞,同时亦遭民工荒。民工荒俨然已成全国问题,部分地方要限制劳动力输出量,呼吁民工“留下别走”,变相令沿海城市缺工情况趋向恶化。 “留在武汉就业创业吧!”武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徐良俊前日在一个新闻会上做出公开的呼吁,因为就和其他内陆省份城市一样,武汉市今年也面对民工荒问题。《楚天金报》报道称,武汉本地企业缺工达8万,还要跟沿海地区企业争抢劳动力,缺工形势十分不妙。因此,武汉市实施“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服务”,以吸引本地民工留下别走。

三、民工荒的原因

出现民工荒,说明市场对民工的需求增加,对民工来说应该是好事,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笔者认为,民工荒的出现,以及本轮民工荒的集中爆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市场需求与劳动力技能不匹配的结构性错位

在2009年下半年,广东一地方媒体与麻省理工大学的黄亚生教授、中山大学政务学院郭巍青教授合作调研中,大部分接受访问的工人指出,虽然大部分工厂存在普工短缺的现象,但是工厂给出的招聘条件并没有大幅度提升,仅仅提升了10%到20%。而在许多招聘信息中,大部分岗位都要求有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因此,很可能存在大量要求有劳动技能的工作无人应聘。调研提出,外来工找不到符合薪水预期的工作,一些岗位又和应聘者本身能力不匹配,从而出现了“民工荒”与“找工难”同时存在的供求结构错位现象。

不光广东如此,从全国大环境来说,劳动力市场也存在结构性问题。从劳动力分布来看,中国的职业教育比一般教育不足,导致大学生多,而专业技术的工人少,另外从薪酬回报来说,根据去年9月社科院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越来越接近,而从心态上来说,大学生又不想与农民工看齐,宁愿失业,结果造成了矛盾的就业现象。另一方面,中国的产业比重仍偏向低端生产、劳动密集型为主,可供高教育层次人才选择的企业数量和岗位不多,企业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农民工而非只具有“潜力价值”的大学生,这也导致了农民工短缺而大学生失业的现象,这些都说明中国总体劳动力市场存在结构问题。

2.内地就业市场环境的不断向好与沿海地区就业市场环境的相对停滞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宏观政策的扶持帮助,内地就业环境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许多农民工开始选择在家乡附近城市打工,这也是新一轮“民工荒”出现的重要原因。

首先,在抵抗金融危机冲击方面,内地企业的表现甚至优于沿海发达地区。2008年,沿海地区大量企业破产,未破产倒闭的企业也辞员停工,只保留了部分中层管理人员及熟练工,许多民工面临突然失业并且工资拖欠支付的困境,而内地企业多为内向型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虽然也有停工减薪现象,但是大多数工人仍然保有饭碗,众多多年未到过这些内地特大城市的农民工在2008年被辞退后在内地特大城市寻求工作时也逐渐意识到这些离原籍地不远的特大城市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输于沿海城市。另外随着四万亿的投资下来,许多地方,尤其是作为劳动力输出大省的中西部省份,本身已有很多就业机会,比如说基础设施建设,机场、道路、铁路的修建,因此农民工可能不再愿意回到曾经“抛弃”他们的沿海地区,宁愿留在当地寻找机会,这可以说是金融危机“甩”了他们,他们也“甩”了经济回暖。

其次,沿海地区犯罪率和农民工聚集区治安状况较差,低于内地众多特大城市的平均标准,且大多数受雇于中小企业主的工人得不到社会福利保障,工伤事故率居高不下,而内陆特大城市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城市发展开始健全,工人开始注重这方面福利待遇。如成都、重庆、武汉等南方内地核心特大城市无论是城市[来自Www.lw5u.com]建设、特大型企业数量、福利待遇和生活水平已经和沿海特大城市相差无几,尤其重要的是底层操作工的工资待遇也与沿海城市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随着农民工群体的结构更新换代,以“80后”、 “90后”为主体的打工族更关注薪金高低、企业的前途、工作环境、发展空间。如果珠三角的薪酬待遇和工作条件还不随之提高,部分劳动力将加速流向长三角等地市场。如今,许多企业对民工的态度在慢慢改变。改善工人福利成为许多企业的选择,加强技术工人的培训也日益受到重视。在市场竞争的状态下,唯有让应聘者感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前途,生活得踏实舒心,才能让他们找到留下来的动力。

四、民工荒的对策

必须看到, “民工荒”未必是一件坏事。过去20年,我国主要是通过廉价劳动力完成“原始积累”,而今,伴随《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民工荒持续存在,重新定位中国的劳动力价值、改革现有工资制度成了不容回避的问题。要想解决沿海地区民工荒的问题,企业和政府要想的是如何吸引劳动力以及尽快实现产业的升级转型。

1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环境

首先,当地政府和企业应该以长远眼光建立一整套长期稳定的政策,政府可以积极采取行政干预手段保障民工合法权益,发挥政府的积极主导作用,与企业一起从工资福利、社会保障、权利保护等各个方面人手,提高民工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应该看到,与父辈相比,新生代外来工对个人自由的重视,以及对“吃苦耐劳”等外来工传统价值观的颠覆,需要政府和企业朝更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变。种种迹象表明,当劳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之时,外来工的议价权正在逐步提升。

另一方面,除提高工资待遇外,政府部门要加强劳动就业市场的管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彻底消除城市本位主义思想,尽快打破不合理的城乡二元分割体制,取消和杜绝各项对农民工的歧视性政策和管理行为,在医疗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农民工应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受到尊重以及重视,让他们对这个他们付出汗水的城市拥有一份“归属感”。同时,企业可以加大对中低劳务人员的专业培训投资,使现有劳动力的专业技能不断提升,适应行业需求。

2.协调产业发展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

[来自wwW.lw5u.cOm]

另外,从宏观角度来看,政府应积极协调产业发展与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关系。产业升级要与社会人力资源供给状况相协调,既不盲目追求资本密集化、知识密集化产业发展,也不单腿依靠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目前,产业集群导致沿海地区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梯度转移的滞后,产业的过度集中又引起对农民工的需求过于集中在沿海地区。加快进行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将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转移至中西部劳动力供给基地,在城市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大学生等具有高人力资本人员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农民工候鸟式的就业方式所空耗的实际成本和心理成本,以实业做支撑加快城镇化发展进程,真正实现产业升级、转移、拓展与国家劳动力资源供给状况相协调,消除供给双方的结构性矛盾。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4 381 3.htn1

【2】林涛,珠三角陷“用工荒”怪圈“刘易斯拐点”为何失灵?,《南方都市报》,2010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