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杂志文章正文
践行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8        返回列表

王宜 江西省吉州区文化馆

王小可 中共吉安市委党校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政府提倡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去指导经济发展,并且把生态建设放到一个文明的高度,可见形成一种既要经济建设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存在问题建议

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生态问题是导致文明消亡的重要原因。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只能靠大自然的给予来生存,那时候人对自然的关系是自愿地敬畏与服从着大自然。当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缓慢提高到不直接依赖自然的食物供给,而自己开始控制食物生产时,人与自然便逐渐走上分离甚至对立、冲突的关系。到了工业文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水平和改造能力也得到空前的提高,从而加速了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性开采。这样下来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社会财富的成倍增长和积累,另一方面由于人口不适度的增长和经济盲目的发展,致使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也给自然带来了破坏。资源面临枯竭,污染日趋严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2 0世纪以来,人类和自然的冲突就以最强烈的形式爆发出来。

在这种的形势下,生态问题对人类利益的严重威胁迫使学界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回看我们传统的工业经济,它把发展生产,发展经济作为唯的一着眼点,唯的一追求目标,追求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经济发展和生产发展就成了一切工作的中心。以此为出发点,你的科学技术的成就,自然首先用于开发,为低水平的脱贫致富努力服务。这种开发式生产,只知道索取,而不考虑反哺和促其再生,而是单纯的、唯的一对自然界的掠夺,不择手段地对自然界进行破坏,引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浪费、经济发展不平衡,以致引起落后地区的人口爆炸。这种缺乏生态文明观思想的发展观无形中既造成了代与代之间的不公平,也造成了同代人之间的不平衡。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提醒人们“不要过于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当自然以它特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惩罚”之后,我们才突然明白了后果的严重性。也正是基于此,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就将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的必然。

一、生态文明观的确立

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 “征服大自然”,那个时候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而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对这些观点提出了质疑,他用一些触目惊心的案例说明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也正是这本书的问世在全世界引发了一场持久的绿色和平运动。同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循环经济的概念,他将人类生活的地球比做太空中的宇宙飞船,提出如果不合理地开发自然资源,当超过地球承载能力时就会走向毁灭,只有循环利用资源才能持续发展下去。70年代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提出了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要承担维护自然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同时,罗马俱乐部诞生,他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和《人类处于转折点》等的发表,向全世界发出警告: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像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这个报告提出的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无法满足外延式经济增长模式的观点,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关注并且促使绿色和平运动进入了高潮。80年代,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纲领性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自此各国政府开始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重要的施政内容。80年代末,生态文明意识逐渐在世界不同民族和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产生。人们不再盲目追求增长,而是探求可持续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宣言》,正式提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号召世界各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发展的数量和速度,更要重视发展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这也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生态文明是指科学上的生态发展意识,健康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谐的生态发展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发展,以及由此保障的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他反映的是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这种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二、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的现状

(1)我国的土地荒漠化在持续。目前我国现有荒漠化土地面积约27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8%,而且每年还在增加1万多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整个生态系统在急剧恶化。在近50年中,我国森林面积已减少了30%,森林覆盖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森林覆盖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的减少导致了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多种严重恶果。

(2)我国水环境在不断恶化。多年来,我国向水环境中排放的废水总量年均值约为500亿吨,其中1996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高达约1356亿吨,早已超过环境容量的80%。据几年前统计,只有5%的生活污水和17%的工业污水在排放前经过了处理,其他都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我国绝大部分城市地下水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多有不同程度超标。

(3)我国大气环境的污染此起彼伏。在我国的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城市空气质量达不到二级标准的城市超过60%。目前我国燃煤量约1 5亿吨,大约有2/3的工厂能源还在主要靠燃煤。这些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是形成酸雨和沙尘暴的主[来自wWw.lw5u.com]要污染物。我国S02排放量至今仍在快速上升,酸雨控制区内酸雨污染还在进一步加重,酸雨影响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 40%。

(4)我国土壤环境污染隐患重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近郊土壤环境已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污染的土地面积早已超过1 5亿亩,污水灌溉引起的污染耕地约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约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且每年还在以大约15%的速度递增着。这些污染土地大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其主要的污染物有石油类、化肥农药类有机物、放射性元素以及重金属类等。其中有些难降解污染物在土壤中积累,能转化为毒性更大的化合物。

2.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存在的问题

(1)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导致发展的片面性。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些话都是完全正确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的发展必须保持较快的速度,这也是毫无疑问的。但是,经济的发展必须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自然规律,既要充分考虑经济发展速度又要考虑自然生态的承载力和环境容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们国家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经济增长基本上沿袭了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粗放落后的增长方式,所付出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空前的,留下的生态环境欠债是惊人的。

(3)非理性的消费加大生态、资源、环境的压力。社会消费和生产一样,都依赖于自然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生态赤字、环境欠债主要源于掠夺式开发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非理性的消费。因为正是这种非理性的消费,刺激、拉动,加剧了某些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由此导致的比如过度包装现象;一次性消费品现象;消费浪费现象等等一系列问题。

(4)生态保护领域方面的法律缺失。生态保护领域方面的立法不完备;已有法律过于原则,对具体制度的规定不够,缺乏可操作性: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执法机关不作为的问题相当突出;普遍存在企业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

三、对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些建议

1加强生[来自wWw.lw5u.coM]态文明的教育和宣传,为生态建设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生态文明意识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相关部门要把与生态文明和循环经济有关的管理理念和法律常识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多层次的、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还可以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的活动,进行多种形式的生态环境教育;对各级领导干部和企业法人、经营者也是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念的知识培训。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经济它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而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三R”为原则(即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1)循环经济在生态工业上的运用,一是大力促进工业园区内的生态化改造,培育一批企业内资源循环利用和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园区。同时,对各类工业园区进行整合,并对园区的主要污染物实施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二是调整城市经济结构,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和垃圾处理设施。三是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推进清洁生产,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设备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严格环境准入制度,禁止建设资源消耗大、污染重的项目。(2)循环经济在生态农业上的运用。一是加快绿色农产品生产,利用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标准完善、管理规范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体系。二是大力发展猪沼果模式。三是发展庭院生态农业,利用农村庭院这一特殊生态环境和独特的资源条件,建立高效农业生态系统,以种植业、养殖业为突破口,辅之以加工业,通过立体经营的种植业,链式循环的养殖业和劳动密集的加工业,进行综合开发,多次增值,形成一个无废弃物的循环式结构。四是发展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指在一定区域内,实行山、水、田、林、路、宅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各业合理布局,全面发展的综合生态工程技术。

3、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政府职能转换是关键。首先,政府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决策,就能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其次,各级政府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将各级地方政府领导的注意力从“以GDP为中心”.转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从直接的“招商引资竞争”转向更加注重投资环境建设,注重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上来。再次,实施财政补贴政策,建立绿色采购制度。政府对节能、节水、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实行优先购买政策,鼓励企业清洁生产,引导社会团体和公众积极参与绿色消费活动。最后,做好立法保障,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作保障。

参考文献:

【1】孙家驹:全球关注: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走向【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2】秦书生邓文钱:生态文明观视野中的循环经济U1.江南论坛.2007.7

【3】王喜满:科学发展观的哲学意蕴U1.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10

【4】赵章元:生态文明六讲[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12

【5】胡术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LJl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11

【6】邓水兰温诒忠: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实施江西跨越式发展UJ价格月刊.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