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论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四位一体”模式
杂志文章正文
论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四位一体”模式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3        返回列表

■王才领徐骏王绍让浙江工业大学

本文为2009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编号为09CGJY015YBX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公共危机的类型、形式也日趋多样化、复杂化,如何让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提高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是高校“育人为本”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针对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现状,探讨以危机教育课堂教学、危机教育活动、危机应对咨询指导、危机意识调查研究“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模式构建

公共危机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自然灾害、社会运行机制失灵而引发的,可能危及公共安全和正常秩序的危机事件。可以说,公共危机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伴生物,而且社会发展越快、城市化程度越高,危机发生的频率越大、危害程度越高。因此,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如何提高公众的危机防范意识,增强应对危机的能力已成为政府、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作为育人机构应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责任。

目前,大学生的公共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现状、高校公共危机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据有学者对川、渝、滇等地高校调查表明,在回答是否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准备时,14.1%的学生认为有充分的准备,74.1%的学生表示心理准备不足,11.8%的学生认为没有准备。浙江省大学生危机意识现状调查的数据也表明表明,62.9%的人认为大学生群体的危机应对意识“不足”,79.2%的人认为大学生的危机应对能力“比较低”,这透露出大学生对自身群体的危机应对意识和能力的评价非常低。另一方面,高校现有的公共危机教育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还比较淡薄,对从事公共安全教育的教师、培训主体、受众群体相互之间的关系,培训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研究还不足,在理论上仅仅停留在大力提倡安全教育,论证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层面,而在实践上也存在务虚的情况。

笔者认为,必须构建完整的教育模式,规范系统地推进公共危机教育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公共危机防范意识和能力。

一、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模式的研究现状

自2003年非典危机爆发以来,关于危机管理研究的文章越来[来自www.lw5U.com]越多,但重点都集中在危机管理体系的建立完善,或者是政府危机处置能力提高等方面,当然,也有学者由此认识到危机教育的重要性,可惜都是一笔带过,鲜有专门研究危机教育的文章。对于公共危机教育模式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目前国家仅有的一些危机管理教育也只是精英教育模式或者是培训形式,尚未有大众化危机管理教育,自然也未有系统的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模式研究。此外,尽管国外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由于受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局限,很难在我国推广,因此,还应加强对国外经验移植到国内的本土化研究。

二、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理论基础

[来自wWw.Lw5u.coM] 公共危机教育与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都需要一个理论基础作为教育实施的理论支撑。那么,一般科学知识教育通常是基于“人、自然、社会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规律性过程”的理论基础,也就是一种连续性教育。而就人的发展而言,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生命自然发展的连续性过程中往往受危机、挫折等一些非连续性偶然事件的影响,使生命的发展呈现出非连续性。德国教育哲学家波尔诺夫认为,“危机是一种打断日常生活的因果链而直面人生的突发时间和精神状态。”因此,危机是一种打断连续性的非连续性现象,由此得出,危机教育就是要告诉学生这种非连续性现象的存在,并告诉学生应如何正确面对这种非连续性现象。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可尝试以“非连续性教育”作为其理论基础。

既然危机是每个人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那么,随时随地树立起一种危机意识实为必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自己要有这种意识,而且需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使他们能在面对危机时不至于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而是坚强面对、沉着应付、全力承担自己的责任。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在有意无意中总是倾向于将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于是在学校里学生眼中的世界宁静而祥和,但现实中的世态并非如此,两者的不相契合将会使学生从学校毕业后与社会的磨合期漫长而痛苦。

三、“四位一体”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模式的内涵

有效的教育必须依托科学的教育模式,对于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的模式探索需要遵循遵循“导向原则”、 “实用原则”、 “协同原则”等原则。“导向原则”‘,即公共危机教育中应当充分体现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危机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危机防范应对知识的潜在动力; “实用原则”,指在教育内容设计上注重实用性、针对性、有效性,能够让大学生切实掌握技能、提高能力;“协同原则”是指教育模式运行中,‘教师、家长、社会等多个教育主体之间衔接汇通、教育者与学生之间交流配合。

我们对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过程的组织方式及相应实施策略进行了研究,初步形成了以危机教育课堂教学、危机教育活动、危机应对咨询指导、危机意识调查研究“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模式。

1.危机教育课堂教学

由于课堂教学具有全面化教授、系统化实施的优势,因此,笔者认为,在公共危机教育模式运行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做到“有课时、得学分”,大力普及公共危机知识。

公共危机教育内容广泛,且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进行扩充与完善,主要内容包括包括危机意识的培养,指防范意识、自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等;按照自然性公共危机事件和人为性公共危机事件介绍各类公共危机形态;处置各类公共危机的知识与技能;公共危机应对的模拟演练;危机心理的调适,等等。内容的广泛性需要将危机教育贯穿大学四年,且各有教学侧重。同时,危机意识的有效培养也需要长期性、全程性的教育。

在具体实施形式上可以采取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交流相结合的课程教育,并规范教学的实施与管理:在教学方法上需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的教育,注重教学效果,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公共危机宣传教育活动

针对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热衷于新鲜事物等特点,大力开展公共危机宣传教育活动,作为课堂教育的有效补充,积极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尤其要在形式多样化、内容实用化上下功夫,努力搭建各类活动平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

活动内容主要围绕危机意识的培养、危机应对技能的演练和危机心理的自我调适等。

宣传教育的载体可以包括多媒体教育光盘、宣传手册、海报、网络专栏、手机短信平台等多种形式。此外,还可建立。危机模拟实验室”,在实验室内利用三维影像等高科技术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情景模拟,让学生进入场景中体验,提高感性认识。

教育活动的形式可设计为危机模拟演练、知识竞赛、逃生技能比赛等,使危机教育不仅“进课堂”、而且还“进活动、进寝室、进网络、进手机”。

3.公共危机指导咨询

在普及了公共危机常识、树立起危机意识之后,学生将从被动受教阶段转入主动求学阶段,会主动思考危机、寻求答案。因此,必须设置公共危机指导咨询环节,借助网络等平台,创造互动教育的空间,为学生及时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咨询服务。

4.公共危机意识调查研究

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公共危机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对危机意识的调查研究工作,探寻教育的工作规律。学校在开展研究调查时,既要按照学生危机教育的工作规律进行普遍性调查,也要针对教育实践中的热点难点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总结中不断提高。

联合国提出了减灾战略的口号就是“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科学系统地实施公共危机教育,我们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