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108        返回列表

■徐依成温州医学院

【摘要】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科学把握它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研判,构建合理高效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不但是推动高校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题中之意,更是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内涵。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舆情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在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在当下的语汇中,舆情意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场域中,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产生、发展和更迭,民众对国家决策及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或倾向。追根溯源, “舆情”一词肇始于《旧唐书》。唐昭宗李哗在乾宁四年(公元897年)的一封诏书中感言:“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翼小康,遂登大用……”无独有偶,它也出现在南唐诗人李中所作的《献乔侍郎》中: “格论思名士,舆情渴直臣。”从古及今,“舆情”与“民本”、“民心”等词汇息息相关,传达着社稷苍生的心愿和诉求。

在全球互联网风起云涌之际,以Web2.O、RSS、Podcast等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网络媒体逐步进入寻常百姓家。舆情跨越现实平台在虚拟空间日益壮大,网络舆情应运而生:它指网民对自己关心的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热点焦点问题或者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的集合。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

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在北京发布的《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中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已经达到1.95亿人。大学生网民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之一,该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其中搜索引擎、网络新闻使用率分别达到84.3%和88.9%.即时通信和电子邮件使用率分别达到88.7%和81.4%。与此同时,在北京召开的网络新媒体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卫红强调要有效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当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文化的重要主体,在网络世界中就某一特定的事项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各种思想见解逐渐汇聚成网络舆情并主导着事项的发展趋向。如何建构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当下高校思政队伍全新的课题。

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渠道和方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主要形成于校园新闻网、贴吧、学生网站、网络论坛( BBS)、网络聊天室(Chat Room)、个人博客(BLOG)、维基(Wiki)、QQ、MSN、网上访谈、网上调查、网上签名等。

探究高校网络舆情的成因,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

1.国内和国际媒体热力报导话题的触发。从中央到县市各级政府经济、政治、社会和教育等政策法规的出台、各类维稳事件的发端与处置、高压反腐斗争的进展以及领土争端、主权争议等其他具有重要影响意义的国际问题都是触发高校网络舆情的导火索。

2校园内外突发偶发事件的激化。由于部分学生猎奇心理的驱使导致在网络上过度关注和阐释此类事件,然而,它们具有较强的爆点、震撼性和不可知性,很可能形成共振效应并在网络上迅速播撒。

3.与学生息息相关事项的网上诉求。譬如评奖评优、违纪处分、学术不端、团学招聘、入党争先等关涉自身成长成才的以及餐饮住宿、水电供应、网络闭路、教学设施等外部环境的事项均是学生聚焦的话题。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大致遵循如下模式:首先,网络媒体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或者大学生通过各种网络平台呈现某一事件;其次,通过新闻跟帖、论坛讨论、网络日志、电子邮件或即时通讯工具畅所欲言;最后,在互动过程中汇集成带有某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的高校网络舆情。

在秉持和传承“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理念的高校,网络舆情除了具有匿名性、多元性、聚合性等一般网络舆情的特点之外,还拥有其自身显著的特点,并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别样的挑战:

1.特殊性。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其年龄、心理以及思维模式等与社会上其他阶层的网民有着鲜明的差异性:一方面,着力彰显自我意识、勇于表达、富于质疑,激情四射、活力无限:另一方面,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逐步成型之中,与社会接轨也日益频繁,但仍缺乏各种处世经验,情绪涨落大.自控能力不强,常随波逐流。网络舆情的自由开放性与舆情主体的特殊性相结合,一旦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并煽动发布各种负面虚假信息,将对高校学生造成恶劣不可控的影响,对构建和谐稳定的校园也是严峻的考验。

2突发性。综观近十年的高校重大网络舆情事件,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它们都是由国内外重大、突发事件或者校内或者校际之间热点事件引发,同时,所在地的高校学生第一时间将相关事件的文字、图片甚至视频发布于网络中,引起强烈反响和激烈辩论。网络舆论的形成迅速快捷,它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第一时间把握正确的舆情导向,并试图扭转或者消除错误或者偏差的舆论风向。

3群体性。据某权威媒体的一份调查显示,大学生面对同一突发事件时,在网络平台产生群体化倾向的几率是现实生活的两倍多,而通过BBS更是将此可能性以几何级的方式生发开来。法国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 Gustave Le Bon)认为“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并且只有在这些条件下,一群人会表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它非常不同于组成这一群体的个人所共有的特点。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与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渠道相比照,网络最凸显的特点之一即具有有双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通道。大学生们在论坛里发帖、跟帖、回贴——纷至沓来的个体意见在最短的时间内凝聚成公共意见,网上与网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往往造成强大的意见声势。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策略

科学把握高校网络舆情的发展规律,对其进行有效的引导、研判,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不但是推动高校网络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题中之意,更是维护高校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应有内涵。

1.构建网络舆情引导队伍

网络时代,高校中的信息公开透明是沟通引导的必备条件,否则容易造成漫天信息的反复博弈和小道虚假信息的蔓延,导致高校学子的心理恐慌和校园的不安定。首先,建立和完善网络发言人制度。2006年1 0月25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要求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网络发言人制度是新闻发言人制度在互联网空[来自wWw.lW5u.CoM]间的延伸和拓展,旨在为高校各有关部门和莘莘学子之间搭建一条政情民意互动的新通道,保证网络舆情的权威性与可信度,提高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关注和培养“舆论领袖”。“舆论领袖”的概念是由美国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即“在将媒介信息传给社会群体的过程中,那些扮演某种有影响力的中介角色”。舆论领袖是网络世界中的舆论掌控者和引导者,在网络舆论表达中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感染力。重点提携和扶持“舆论领袖”,将他们有见地和代表性的言论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标注置于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引领舆情新动向。

2.完善网络舆情研判制度

如今,在各大高校,网络舆情研判越来越受到校内各部门领导的重视,并在不懈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制度。高校统筹安排,建立由校主管部门领导、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各学院政治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两课教师等多方联动的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团队,制定规章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同时着力建设和培养一批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宣传教育工作规律,又能较熟[来自wwW.lW5u.com]练掌握和运用网络技术的骨干力量,遵循由点到面、由形到势、由问题到建议的原则,进行网络舆情研判。尤其要加强学生对突发网络事件反应的监测与应急机制的建设,及时发现和控制学生群体中的苗头性、倾向性意见,力争将学生的不良情绪疏导、化解在初始状态。

3.增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亦称为媒介教育,简言之,在大众传媒时代,针对各种媒介(包括新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其具备正确使用媒介、有效利用媒介,并能独立判断和甄别各种信息的意义及其价值的能力。

首先,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网络文化建设,牢固掌握网上舆情主导权。通过网络在线名著阅读、名片观赏和名曲聆听等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定期邀请高校各学科专家学者开设网上文化讲坛,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精心打造喜闻乐见的“红色网站”,使大学生认知新媒介的各种不同形态和本质。其次,组织开展广泛深入的网络宣传活动,大力推行实施“绿色校园网络规划”。传播学者拉姆斯丹和加尼斯认为“正反两方面消息较之单方面消息的优点之一是对后来的说服工作可以建立起更有效的抵抗力。接受正反两方面消息的人就像打过防疫针的人一样,对后继的反宣传的‘病毒’有一种天然的抵抗力”。通过构建制度完备、管理规范、系统安全、内容丰富、信息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积极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上网习惯,赋予他们完备的知识构型,提高对负面舆论的免疫力和自身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掌握信息使用的主动权。最后,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评判意识。媒介环境学的开山鼻祖马歇尔·麦克卢汉以为“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一切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都结合起来,以点的速度产生内爆,这就使人的责任意识提到了很高的程度”。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是防止网络失范行为发生的基本前提。宣扬健康的信念观、法制观,促成大学生明确在虚拟网络中的道德操守和道德义务,增强实践网络道德行为的自觉性,从而建设自主型网络道德,共享欢愉的网络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