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锚定效应对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杂志文章正文
锚定效应对股票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82        返回列表

■门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李奕西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

[摘要]建立在投资者完全理性的基础之上有效市场假说是现代资本市场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许多重要的金融理论都以此假说为前提。但现实市场上存在的种种异象却不能为有效市场假说所解释。新兴的行为金融学从投资者心理、行为特征和认知偏差的角度对投资者完[来自wWw.Lw5u.coM]全理性的提出了质疑。锚定效应就是行为金融学提出的影响市场有效性的心理效应之一。本文建立了具有锚定效应的投资者“反应延迟”模型,以此分析这种心理效应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

[关键词]锚定效应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

一、锚定效应影响市场有效性的原理概述

行为金融学认为,人们在进行投资决策中无法做到完全理性。投资者与生俱来的心理效应、行为特征和认知偏差都会对理性投资行为造成干扰,从而价格将不能迅速、完全地反映各类信息。“锚定效应”就是影响[来自WwW.lw5u.com]理性投资的心理效应之一。锚定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把对将来的估计和已采用过的估计联系起来,这使得人们对于历史信息更加看重而对新信息反应不足。1锚定效应的存在影响了人们预期价格的形成过程,人们对证券价格的预期不再以证券的内在价值为基础,而是以一种“误差调整”的模式形成预期,即根据本期价格和上一期预期偏差决定。在这种行为模式下,证券价格会对信息表现出粘性的反映,存在延迟。本文的主旨是对锚定效应造成股票市场上价格不完全反映信息的机制进行研究。

二、具有锚定效应的投资者“反应延迟”模型

1.模型假设:

(1)假设股票市场上存在两种类型的投资者:第一类投资者属于“完全理性”投资者,即他们能够依据公开信息对股票价格形成科学的预期,从而其预期价格能够完全反映公开信息和历史信息;第二类投资者属于“不完全理性”投资者,他们对股票价格的预期并不依据公开信息,而只是对历史信息的反应,因此他们的行为据有“锚定效应”的特点,即他们将根据本期价格变动情况形成下期预期价格。在上述假定下,我们进一步假设第二类投资者预期价格按下式产生:

3.参数含义与稳态分析

非理性投资者预期价格调整参数β代表了非理性投资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如果β高,说明非理性消费者对价格变化反应强烈;β较低说明非理性投资则会对价格变化反应缺乏敏感。k代表了市场上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的比例。

三、结论

综上所述,如果市场中存在一部分非理性投资者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股价将不能完全反映公开信息。股票价格或者表现出对公开信息~定程度的延迟,或者表现出对公开信息的不相关,或者出现巨幅震荡并偏离合理价格,这取决于理性投资者相对于非理性投资者的比例和非理性投资者的调整系数。因此,在存在锚定效应的市场上,市场将无法达到半强势有效。

参考文献:

【1】詹姆斯·蒙蒂尔:行为金融:洞察非理性心理和市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05

【2】张元萍:数理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6

【3】余希: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高教研究.2006年第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