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CPI变动成因分析——以中国2010年为例
杂志文章正文
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的CPI变动成因分析——以中国2010年为例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9        返回列表

●殷淑颍 内蒙古财经学院

[摘要]今年来,我国物价水平持续上涨,CPI变动显著,给我国居民的生活质量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本文以2010年CPI变动的最新数据为依据,利用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对CPI的变动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 CPI 马克思经济学原理 供求 垄断 货币流通 劳资关系

近年来,我国物价持续上涨,具体体现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持续上涨。今年10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PI)同比增长4.4%,创今年新高。持续上涨的物价已经给我国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中央也开始逐渐重视物价问题。本文旨在结合马克思经济理论,通过对我国今年状况的研究.结合最新的数据,探究我国CPI变动的原因。

一、对CPl的简要介绍

1.对CPl定义介绍

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商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l>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共分八大类,其中包括:食品酒和饮品、住宅、衣着、教育和通讯、交通、医药健康、娱乐、其他商品及服务。CPI是一个滞后性的数据,但它往往是市场经济活动与政府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CPI稳定、就业充分及GDP增长往往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目标。不过,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CPI的稳定及其重要性并不像发达国家所认为的那样“有一定的权威性,市场的经济活动会根据CPI的变化来调整”。今年我国通货膨胀严重,CPI持续上涨,给我国居民的生活,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因此,如何理解CPI指数便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2.2010年我国CPI现状

一月1.5%二月2.7%-月2.4%四月2.8%五月3.1%六月3.1%七月3。3%八月3.5%九月3.6%十月4.4%十一月5.1%。

2010年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6%。其中,城市上涨2.5%,农村上涨2.8%。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五涨三落:食品上涨5.5%.烟酒及用品上涨1.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上涨2.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0.3%.居住上涨3.9%;衣着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0.6%,交通和通信下降0.1%。从环比看,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6%,上半年,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0%。从环比看,6月份下降0.3%。上半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同比上涨10.8%。

2010年7月份CPI同比上涨3.3%.涨幅比6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2%,农村上涨3.5%。食品价格上涨6.8%.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3.6%,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3%。

2010年8月CPI涨幅比7月扩大0.2个百分点,同比上涨3.5%,环比上涨0.6%。分类别看,八大类商品价格六涨二降,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7.5%,居住价格同比上涨4.4%,为涨幅最大两项的分类指标。1月-8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8%,比1-7月份扩大0 1个百分点。

2010年9月CPI涨幅比8月扩大2.9个百分点,同比增长3.6%,环比上涨0.6%。

2010年10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9月份扩大0.8个百分点(涨幅创25个月来新高),其中,城市上涨4.2%,农村上涨4.7%;食品价格上涨10.1%,非食品价格上涨1.6%;消费品价格上涨5.o%,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5%。环比上涨07%。其中,城市上涨0.7%.农村上涨0.6%;食品价格上涨1.1%.非食品价格上涨0.4%;消费品价格上涨0.7%.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4%。

2010年1 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 CPI)同比上涨5.1%.环比上涨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扩大。今年1到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 CPI)同比上涨3.2%.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增长6.1%,环比上涨1.4%。今年1到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5.5%。食品价格上涨11.7%,非食品价格上涨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11亿元,同比增长18.7%。

二、用马克思经济理论分析CPl变动的原因

我国今年CPI从一月到十一月份有上涨趋势,从城市到农村,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数都出现了参差不齐价格指数变动,其中以食品类商品价格指数变动显著,下面对2010年CPI变动原因用马克思经济理论进行分析。

1.从供求理论角度来分析

虽然马克思没有建立系统的供给和需求理论,但涉及供求理论的多方面。商品经济的许多范畴都可以统一到供求关系之中。如研究商品关系的那些基本范畴:生产与消费、价值与使用价值、商品与货币等相互对立的概念。一旦把它们与市场相联系,实际表示的就是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在研究商品和价值的一般关系时不涉及市场,因而不以供求关系表示。马克思指出在市场上:“互相对立的只是两个范畴:买者和卖者。需求和供给”,“在商品的供求关系上再现了下列关系:第一,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买者和卖者的关系;第二.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尽管二者可以由第三者即商人来代表”。供求关系不决定价值,但决定价格的波动。供求关系虽然是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之一,但它对商品经济的本质关系——价值关系,却没有决定作用,它只作用于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价格随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但价格与供求是互动关系,供求的不平衡在“互动”作用下有自动消除不平衡的趋势。2010年以来,自然灾害频发,高于常年水平,一些省市的洪涝灾害水旱灾害严重,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全国18个省份遭受旱灾,26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损失严重,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减少,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消费者对农作物需求大大超过了农作物产品的供给,因此导致农作物产品价格的上升,由此带动了食品产业加工成本的上升,食品价格上涨,而食品产业的发展又会影响到其它产业的商品的价格。因此当前供求关系不均衡,供不应求是导致CPI变动的一大原因。

2.从竞争与垄断角度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剩余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的作用下,必然引起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同时形成生产的集中,生产的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凭借其拥有的巨额资本、独特的资源,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形成对一种或几种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的独占、操纵与控制,垄断只是限制了自由竞争,但没有也不可能消灭竞争。如今,我国社会贫富差距很大,两级分化现象很严重,大部分社会财富与资源集中到了极少数人手中,这些人对于财富非常的贪婪,他们利用手中的资源垄断了某些社会资源,通过散布虚假信息,蒙骗消费者等非法手段,拼命的哄抬物价,以谋取暴利,比如说房地产、大蒜、生姜等。当然以后这种东西还会有很多,如果说没能制止住他们的话。垄断是个可怕的东西,其实比富贾们的金钱更加历害的就是权力,绝对的权力,国家和中央希望通过某些手断制衡社会,但在个别人和地方政府眼里却只有暴利!CPI是一个综合指标,构成该指标的主要商品共分八大类,其中房地产是八大类之一。近几年来房地产的价格持续上涨,国家以及当地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房地产价格调控不到位,相关政策不能很好的落实,导致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居高不下。在我国这一轮经济增长中,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早已成为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不仅带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而且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带动了相关50多个产业产品价格的迅速上涨,并带动整个市场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可以说,食品价格快速上涨只是这轮价格上涨的最后一端。

3.从货币流通角度进行分析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流通是保证和促进商品流通的必要条件,为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在流通中要有一定的货币量,这个货币量的决定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就是货币流通规律。马克思指出: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在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指的是有价值的货币量,不过现在用纸币M代替了金属货币G.如果M>G,就意味着发行[来自www.LW5u.com]的纸币面值总额大于流通中所需要的贵金属货币的价值总额,这时币值就会贬值,货币贬值后,同样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更多的纸币数量.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物价的普遍上涨这一现象叫做通货膨胀。如今我国货币对内贬值,通货膨胀现象很严重。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除了国内因素外,如自然灾害导致供不应求;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如进行价格调整,提高了水、电、天然气的价格水平;中国市场经济不太规范,政府对房地产行业调控不例外,国外因素是导致中国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另一个原因。由于2007年前中国经济一直过热、流动性过剩,由于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后中国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货币量发行太多,理论上超过GDP两倍,市场流动的货币偏大,当货币供应偏多的时候物价自然要上涨;部分国家2010年遭遇干旱和洪灾造成粮食减产,因而国际农产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国内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2010年11月初,美国宣布采取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后,释放的流动性使得中国国外农产品、大宗商品及原材料(如原油)价格上涨,并传到中国国内,使2010年10月CPI增速超预期;发达国家物质产业的比较优势在长期内丧失,物质产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并且持续拉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逆差,全球化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物质产业转移出现了加快趋势,随着发达国家制造业的主体转移的加速,发达国家对主要发展中国家的物质产品需求越来越强烈,对发展中国家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对中国的商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形成越来越大的拉动作用,从而形成由外部需求拉动导致抬高商品价格水平和生产要素价格水平的通货膨胀。

4.从劳资角度进行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 “工资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工资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以货币数量表示的工资,也叫货币工资。实际工资则是指用货币工资能购买的生活资料和各种服务的数量。随着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社会需要的扩大,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构成劳动力价值的生活资料的实物量及其价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内容和范围扩大了,劳动者受教育的年限越来越长,知识水平越来越高,工人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公共教育等费用支出也越来越多,这些转移支付对一般工人来说,是直接工资收入以外的一种间接工资,是劳动力[来自wwW.lw5u.com]价值支付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劳动力在生产社会化的一种表现。当前经济形势下,工人工资、社会福利待遇的普遍提高是物价上涨的一个原因。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分,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厂商为了弥补这部分生产成本必然会提高生产产品的价格。对于工人来说,他们的名义工资水平虽然增加了,但由于商品价格的上涨,他们的实际工资水平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而对于一些福利待遇较低的工人来说,他们所能购买的实际物品越来越少,实际工资水平反而下降了,因此持续的物价上涨,通货膨胀会给绝大多数人们生活带来压力,产生负面影响,对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结论

本文运用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对CPI的变动原因进行了解释,其原因是比较复杂和深远的,除了我国自身原因以外,国外因素也是造成CPI变动的一大原因。今年国家制定的十二五规划明确规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就业持续增加,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是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而保持物价稳定需要国家政府实施正确合理的调控政策。这段时间来,物价上涨幅度较大,直接威胁到了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中共中央政治局12月3日召开了会议,要加强市场保障和价格稳定工作,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完善市场调控预案,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从政策上、措施上、资金上都进行了周密的布置和安排,相信在政府的英明领导下,物价持续上涨的趋势会逐步得到缓解,CPI会逐步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