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刍议
杂志文章正文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刍议
发布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40        返回列表

●张福堂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研究项目《广东省财经类专业群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09tjk153

[摘要]文章在分析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点的基础上,就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

[关键词]高职 财经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各高职院校“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构建体现高职教育特色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高职教育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以服务社会特定需要为价值取向,在一定教育理论和有关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相应的教育教学保障设施、监控评价方式的实践操作体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解决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人”和“怎样培养人”这样两个根本性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等构成要素,并规定教学内容选择、整合的方向,同时也制约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

高职财经类专业涵盖了商贸、管理、金融、财会等各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要求和规律,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应具有鲜明的财经特色。

一、局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虽然各高职院校基于自身情况构建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作为同一类型的高等职业教育,也有其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徐挺在分析部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八大特征,即基于职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开发、基于“素能本位”的工作与学习过程相结合机制、基于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基于“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基于能力培养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基于数据采集平台的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基于“总分式”框架的多种模式探索。

区别于其它高职专业、尤其是工科类专业,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岗位指向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面向现代服务业,主要是生产和市场服务业。作为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通过专业服务与各种类型的消费者打交道,除了要求日常事务处理和基本管理能力外,更要求具有服务行业所必须的良好情感与态度、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和应变能力。

职业智能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培养的是以管理和专业服务为特征的高等技能应用型人才。其工作对象的多变性和工作要求的综合性,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行为特征是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活动不是机械地模仿和简单的劳动,而是在“应知”基础上“应会”的智能行为。

实践社会性特点。高职财经类专业不仅与其它高职专业一样具有实践性特点,而且更具有实践社会性特点。这是由于“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体系是关于人际关系和基于这种关系而建立的各种社会机制架构的,而基于人际关系而建立的社会机制是无法人为复制的。因此,要培养能‘零距离’就业的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直接进入管理、服务一线工作岗位进行现场实习是必由之路”。基于财经类专业的社会性特征,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更必须包括深入社会、深入企业的社会实践教学。

二、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定位

1.人格本位的目标体系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 “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体系必须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坚持全面发展,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能力本位的目标体系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确立能力本位的目标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能力,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财经大类的行业通用能力包括财经基本理论、经济法规的应用能力、会计信息的解读能力、市场调研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具有普适性的特点,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础,职业核心能力适用于各种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职业核心能力又可分为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两大类:方法能力是指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处理信息的能力;社会能力是指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8项,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

3.就业导向的目标体系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需要,强化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产业发展和岗位迁移的基本能力。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础,积极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通的双证书制度,使之成为高职教育满足企业用人要求的制度性保障。

三、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

1.基于专业群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可以是基于专业群的“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所谓专业群, “就是由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建设专业作为核心专业,若干个工程对象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学科基础相近的相关专业组成的一个集合”。按专业群划分进行财经类专业的设置与布局,并着力打造各专业核心竞争力,不仅有利于各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也有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财经类专业群的“平台”课程既包括对高技能型人才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所设置的课程,也包括针对财经类专业群的共性发展和专业特征要求而设置的专业大类课程。前者应使学生尽可能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思想道德、数理基础、外语交流及信息处理能力、学习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后者(包括经济学基础、经济法基础、管理学基础.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基础等课程)则为学生构筑一个财经基础理论较为扎实、行业通用能力要求明确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与迁移[来自wWw.lw5u.coM]提供必要的准备。

财经类专业群的“模块”课程是根据不同的专业(或专业方向)而设置的专业方向课程,是具有明确职业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和就业导向为目标的教育教学内容。模块课程可以分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模块课程应该是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体系。就是要在课程建设中以财经类职业岗位需求为依据明确专业定位,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出岗位工作对应的行动领域,进而整合转化为学习领域,并进行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根据高职财经类专业的特点,采用理论内容实务化、实务内容实践化、综合实训整合化的专业课程开发原则,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构建专业课程体系,以案例、实务、问题、流程等为主选取和序化课程内容。

2.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高职财经类专业要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实践教学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融合、 “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同时构建企业岗位认知、专项技能训练、[来自www.LW5u.coM]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项岗实习“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专项技能训练涵盖在相关课程之中,专业综合实训则通过专门的综合实训课程来完成。要实行课堂内与课堂外、校内与校外、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相结合,把校园文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四、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系

1.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

实训基地是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条件。要改变财经类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薄弱的状况,根据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切实加强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相结合的实训基地建设。由于财经类专业学生到实际业务部门实训和实习存在诸多限制,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校内实训基地要满足专项技能训练和专业综合实训的需要,以仿真实训为主,努力营造仿真环境,模拟真实的业务流程,开发基于企业业务过程的训练项目,建立业务管理信息系统,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提倡高职院校通过校企合作在校内建立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而把实践教学提高到新的层次,使工学结合落到实处。

财经类专业还要切实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社会实践的需要。要以现代产业体系为依托,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共同体,充分发挥企业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2.基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

作为实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关键,加强基于“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师资队伍建设首要的是师德建设。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健全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双师型”教师评价、聘用制度,促进职业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制度,针对现有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普遍缺乏企业实践经历的实际状况,要采取切实措施鼓励专业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落实专业教师每年不少于两个月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制度,努力改变专业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要深化学校人员聘用制改革,全面推行教职员聘用制,形成以聘用制和岗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用人机制。建立完善教师转岗、退出机制。探索建立以能力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以贡献为目标的科学合理、分类量化的学校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要采取实际步骤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如在专业教师中开展“5个1”活动,即每个教师都要建设一门课程,开发一个教学项目,指导一个学生团体,联系一家企业,开展一项社会服务。要做到主讲课程要建成精品,开发教学项目要推进教学资源建设,指导学生团体要有实践成果,联系企业要成为校企合作资源,开展社会服务要取得实效。

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高职教学管理体系有利于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职教学管理体系包括教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应重点加强课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在课程管理方面要重视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标准的制定,重视体现职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课程(包括综合实训课程)开发,重视精品课程的建设。在实践教学管理方面要重视实践性教学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制定实践教学的评价橡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制度建设,鼓励教师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要完善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改革考核和评价方法,努力实现评价成绩过程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多元化,以期达到提高学生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