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跨国公司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跨国公司对产业集群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5        浏览次数:35        返回列表

●樊亚妮 暨南大学

[摘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跨国公司在集群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而我国当前大量的集群研究都忽略了跨国公司在产业集群中作为主导力量和重要参与者的突出作用。本文通过理论和案例阐述了跨国公司对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指出了跨国公司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跨国公司 产业集群 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大量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在以往关于产业集群的研究中,中小企业被视为构成集群的中坚力量,应该承认中小企业在集群中的地位不可替代,然而我们也应该同时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交通与通讯科技的迅速提高,区域经济与马歇尔时代的集群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们不再仅仅是彼此独立,封闭的地方系统,而是与全球的经济网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从跨国公司的角度研究地方产业集群已成为当前西方国家集群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和新趋势。

对于跨国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关系,首先认识到这一问题且引用率相当高的文献是美国学者Markusen A(1996)的文章: “光滑空间中粘性的区域:产业区的分类”的文章中,马库森指出至少存在三种其他的产业集群类型与“新产业区”在公司定位、内外部联系、治理结构上都彼此相异。Hayter R(1997)在研究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时指出以大企业或跨国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应该区别于中小企业集群。Birkiashaw J(2000)以斯德哥尔摩的IT产业集群为例,研究了跨国公司对产业集群升级地影响。Thompson(2002)运用香港服装生产公司的案例研究了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集群化问题。我国集群研究中最突出的学者王缉慈(2001)认为跨国公司在现代集群中的参与不占少数,但现有理论对其论述不多。任胜钢(2004)探讨了跨国公司与产业集群的互动关系,指出跨国公司对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集群影响着跨国公司的母子结构变迁。正如美国学者SPorper(1997)指出,集群与外界的联系和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定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而跨国公司作为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在集群区域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容忽视的重要角色。更值得关注的是集群中跨国公司的参与己经非常普遍,无论是硅谷,纽约的金融区,还是跨国公司贴牌生产的传统性产业集群,这支力量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游离于集群研究的视野之外。

二、跨国公司对其参与地产业集群的促进作用

1.跨国公司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跨国公司参与集群的方式有两种,一是间接参与,跨国公司没有直接进入当地的生产系统,而是作为集群的重要客户将部分生产性价值链外包,通过外部化方式获得柔性专业化生产效率和灵活性优势。例如我国台湾新竹IT产业集群就是当地企业给跨国公司做OEM中发展起来的。第二种是直接参与,跨国公司是集群形’成的重要成员。这类集群不胜枚举,如日本丰田产业集群、美国的斯帕坦堡的制造业集群、印度班加罗尔产业集群、国际化城市的金融产业集群、我国的东莞、苏州产业集群。首先,跨国公司为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它们在空间地理上的集聚是集群赖以形成的经济实体。其次,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的同时,提供了市场需求,吸引了自身的供应商从外部迁入在当地扎根为营,并同时促成了当地小企业的产生,这对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跨国公司推动产业集群参与国际分工

根据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分析,跨国公司国际生产体系的布局呈现出空间集聚化的新特征。跨国公司倾向于把其海外分支机构的区位选择在与其具有后向联系和前向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集聚的地方,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集聚效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商品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不同阶段。围绕某种商品的生产形成一种跨国生产组织体系,把分布在世界各地不同规模的企业、机构组织在一个一体化的生产网络中,从而形成全球商品链。跨国公司在当地投资建立的机构,是跨国公司全球组织的一部分,它与公司内其他机构保持着联系,尤其是与公司总部、研究与开发机构(R&D)以及相关的生产机构紧密相连,通过这种联系,跨国公司内部和彼此之间的人才、资金、技术、设备的穿梭流动将集群与外部环境和全球经济紧密相连。

3.跨国公司推动产业集群技术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维持全球竞争力和实现其全球竞争战略,必须建立全球研发战略,创新对维持跨国公司的全球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海外研发本地化,提高了东道国的整体技术水平。其技术开发研究的成果将带动上下游产品的开发,为产品和工艺创新提供溢出效应,对东道国整体产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间接得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引起东道国国内企业采取防御性的跟进策略,促进了相关产业的研发竞争,从而扩大了投资区域的研发规模,有利于提高整体研发水平及效率。特别是向产业集聚地区的集中促进了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产业集群的投资能吸引辅助配套企业的跟进,进而提高集群相关支持产业的技术水平。

4.跨国公司参与的产业集群促进了当地新企业的孵化并走向国际化

在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中,不仅存在新企业的孵化,而且有些新企业以及一些当地的中小企业高速成长,并很快地走向跨国经营,成为跨国公司。在我国台湾地区新竹产业集群中,巨大、宏基是起步于集群内的小企业,在为跨国公司做贴牌生产的同时,迅速走向国际化,发展了自己的品牌,并打入国际市场,进行了大量的对外投资,成为名副其实的跨国公司。在奉为典范的高技术产业集群区域——硅谷,当地小企业迅速发展为跨国公司的现象更是不甚枚举。网景公司、Oracle、Adobe都是在硅谷孕育成长,并发展为市场领袖的跨国公司。1996年美国100家发展最快的电子公司中,有39家成长于硅谷。新兴公司除少数失败外,大多数以每年45%~ 50%的速度增长。上世纪80年代,硅谷就崛起了像Sun微系统、硅谷图像(Silicon Graphics)这样的新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三、跨国公司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在认识跨国公司对集群形成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同时,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跨国公司整体的战略毕竟是基于全球化的视角。充分认识跨国公司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对我们正确运用跨国公司对集群的积极作用是有益的启示。

1.跨国公司的区位发生转移

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与中小企业集群最大的区别之一是集群并非完全自发演化而成,而部分借助了外力推动的作用。从跨国公司的进入到跨国公司融入集群网络是外力推动与自发演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缺乏地方网络培育的政府推动,跨国公司完全有可能因为区位条件的改变,而生撤资或转移的情况。之所以称我国很多招商引资的工业园区,外向形加工地域只具备产业集群的雏形正是因为形成产业集聚的社会软环境,具有地方根植性的创新化网络还远远没有形成。正因为如此,跨国公司对我国许多外向型工业区还没有形成“扎根”性的需求,不会使核心技术在本地被模仿和迅速扩散,而这些工业区对跨国公司的吸引力还停留在原有的区位优势上,跨国公司有可能再次发生区位转移,使我国开发区发生“空洞化”的现象。

2.垄断结构对集群优势的侵蚀

一旦跨国公司的规模在集群扩大到一定程度,则跨国公司内部的等级制度会破坏集群的网络组织。底特律产业集群原来类似于马歇尔式组织结构,大大小小的企业共同发展了多样化的产业网络组织,然而,在二十世纪30年代,集群的组织结构向轮轴式结构发生了转变,汽车产业的[来自wwW.lW5u.com]三大跨国巨头在集群中占据了核心地位,它们对资源的控制降低了集群经济的多样性,破坏了集群的网络结构,集群的发展迅速走向衰落。可见少数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在集群中居于主导地位,必然使等级制度部分替代了集群的网络结构。在这种情况下,集群的发展命运几乎完全控制在少数几个大型的跨国公司手掌之中,跨国公司战略的重大调整可能对集群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3.跨国公司的集聚网络使东道国本土企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跨国公司之间的集聚生存是彼此在生意模式、价值观、商业目的等方面多有相似之处而形成的合作组织,是长期作为合作伙伴累积的结果。如追随瑞典宜家( IKEA)进入中国的全球最大的物流服务商一丹麦马士基(A.P.Moller-MAERSK)集团,承揽着宜家在全球的物流任务[来自www.lw5u.Com]。彼此长期的合作关系,使双方相互信任和认同,并可以开放地谈判,一起协调成本、公司战略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相关企业显然没有机会与宜家合作。当然马士基不可能只连着宜家,它还承揽着耐克、米其林轮胎、阿迪达斯等伙伴公司的全球物流服务,这种现象在整个跨国公司集聚网络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显然更愿意携着自己的伙伴来中国,而不是选择中国的本土企业。又如UPS(United Parcel Services联合包裹公司),UPS是追随IBM、戴尔、耐克、3COM、思科、通用、大众及惠普等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的,UPS承揽着这些公司的全球物流任务。而UPS本事也有一大批为自己提供服务的跨国公司伙伴。可以想象,像UPS这种庞大的国际化链条一旦全部移植到中国,其优势将是惊人的,中国企业显然无法望其项背。

四、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公司在集群中的参与越来越普遍,这些区域内大量跨国公司投资的集聚促进了集群的生成,促进了区内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同时也加强了区内与区外经济的联系,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对于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政府的战略决策、政策选择、方案制定对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领域,政府可以大有所为。

1.发展跨国公司的集群战略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引进外资的集群化,强化集群意识。招商引资的规划布局要突出空间集群的特征,不要“星星点灯”式的星罗棋布。因此政府在制定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时,应树立集群发展的战略意识。将各种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地区倾斜,逐渐转向对集群的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在跨国公司集聚的地区,加强跨国企业以及当地企业间的联系,使外资成为本地集群发展的“苗床”。此外,我国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应该要从单一项目招商引资向产业链系统项目招商引资方向转变,这样既有助于按照科学的发展观形成我国区域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合理系统布局体系,避免产业发展的低水平重复,同时也有助于我国本地中小企业的孵化与成长,全面地介入到跨国公司增值链的各个环节,提高跨国公司对本地的根植性,使我国真正地成为全球生产基地及制造业中心,更多地获取我国在当代国际分工体系中应享有的利益,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飞跃。

2.根据区位特点,发展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

我国20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股建立高新区的热潮,各地政府各自为政,规划的高新区一夜之间纷纷而起,相互之间竞争激烈,地区优势并不明显。在国家认可的12个高新技术领域中,各地高新区均选择了相对成熟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机电产业,彼此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因此造成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重复引进,重复生产,导致产业结构雷同,企业规模小,在国际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因此,各地应该根据各自的区位特点,发展不同类型的产业集群。政府在招商引资的政策措施中,侧重点也应存在差异。欠发达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产业特点吸引某类产业跨国公司制造厂商的进入,政策的重点主要在于各要素成本优势、税收优惠、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建设等等。而对于中心城市,政策重点则应该集中在高技术人才优势,市场环境、制度的开放性建设等等。

3.利用跨国公司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桥梁作用,实现集群产业升级

全球价值链就是相关企业间的利益联系,它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把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概念开始,经过研发和生产的不同阶段,交付给最终消费者而获取价值的全过程。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在东部沿海所自发形成的一些中小企业集群大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属于被动纳入国际生产体系。毫无疑问,跨国公司是当代全球价值链的主导者,因此,获取外部联系的主要策略应该是融入跨国公司全球制造体系,找到稳固的技术、资本、市场依托,成为国际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策略需要政府部门大力促进中介组织的发展,为中小企业集群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此外,要加强与国际同类产业集群和有关国际经济组织的联系,争取取得国际机构的指导和支持。

4.促进集群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沿海一些地区如东莞、苏州的IT制造集群的发展往往以低成本的初始优势为发端,以跨国公司的进入为动力,然而必须认识到这种制造型集群一旦形成并发展,其低成本优势往往会因为大量公司的进入,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使各要素成本上升,因此外资可能会为了进一步降低成本,而将附加值低的生产活动转移到区外。例如,台湾地区曾经因为低成本优势而成功地发展了电子制造产业集群,然而,现在由于其成本优势相对大陆而言已经丧失,甚至日本电气索尼公司停止了在台湾生产摄像机、光盘和DVD,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大陆珠江三角洲地区。鉴于此,必须促进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应积极发挥相应的作用:一是营造区域创新的软环境,注意整顿市场竞争秩序,优化信用环境,积极倡导信任与合作的文化,促进区内企业间的非正式交流。二是加强大学、培训机构的建设,吸引高级人才的进入。三是积极培育当地中小企业的成长与发展,鼓励创业,并可适当提供一些优惠的政策。四是加强中介机构、商会组织的力量,积极组织和定期举办一些社区活动,促进区内人才的流动,企业间的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