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论当前通胀压力增大的原因和货币政策调控
杂志文章正文
论当前通胀压力增大的原因和货币政策调控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9        返回列表

徐静波 洛阳市财经学校

[摘要]当前我国通货膨胀压力异常之大,这是由来自国内、国际两方面原因引起的。针对这次通货膨胀的成因,我们在货币政策的治理手段上应较以往有所不同,在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上要有严格的针对性。

[关键词]通货膨胀投资膨胀货币政策流动性过剩国际热钱

一个“涨”字贯穿了2010年全年的经济生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1 0年最后三个月我国布伦特原油价格上升了5.5%,铜价上涨14.4%,黄金涨了11.75%,玉米涨了44.76%,白糖涨了21.5%,大豆涨了15.4%,中国的棉花期货价格更是达到了国际棉价15年来的新高。与此同时,关系千家万户的房地产价格在中央政府的强力调控下,见效甚微。人们惊呼新一轮通货膨胀来了。通货膨胀往往对政府的税收、名义收入,对企业的名义收入有利,但是对于老百姓是不利的。伴随着高物价、高房价,百姓扣除价格因素以后的实际工资增长是有限的,一方面直接提高了当前的生活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改变了人民群众的财产水平。低收入者在这轮物价上涨面前困难更大。那么,导致当前通胀的原因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吗?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

一、造成目前通胀压力增大的原因

1.成本上升成为推手

2009年以来,直接或间接来自农业的农产品价格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 “油你涨”、“糖高宗”、“苹什么”、“棉花掌”、“药你苦”、“煤超疯”等“侃市场”词汇在彰显网民智慧的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目前我国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疯狂地飙升,部分商品的零售价格呈现轮番上涨的态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上各国政府为刺激经济发展,纷纷实行量化货币政策,加大了投资的力度,为中国的企业带来了很多商机,订单多了,但国内却出现了“用工荒”,为解决这个问题,很多企业用给职工加工资的办法来吸引工人来打工,由此也出现了连锁反应,导致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快速增长。劳动力成本增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新的劳动法的出台,对劳动者的保护,尤其是对农民工的保护更加全面,各地劳动者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制度的落实,加上“用工荒”问题的推动,这样整个社会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好多。

所以北京大学教授厉以宁认为:我国经济当前遇到的新问题是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的形成来自各种成本价格的上涨,一方面原材料短缺,农产品供不应求引起成本上升。同时劳动力成本也在攀升。而土地价格和房产价格上升也使成本增加

综上,一些直接或间接以农产品为原料的行业,原材料成本上升了,地价上涨了,房产价格涨了;一些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人工费用增长了。这些都导致了整个社会成本的上升,从而推高了本轮物价上升的幅度。

2.货币超发是温床

“通胀无论何时何地皆为货币现象”——这是货币学派创始人弗里德曼的一句经典名言。按照货币学基本原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每增长出1元价值,作为货币发行机构的中央银行也应该供给货币1元,超出1元的货币供应则视为超发。而在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化改革等原因,资源商品化过程加剧,广义货币供应量适度高于经济发展GDP增长也是合理的。但过高的货币供给却极易带来通胀。

通货膨胀与货币超发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得到众多中国学者的认同。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经济学家周其仁近日即在其博客中警示“货币老虎越养越大”。据统计,2009年底,我国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 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可以说,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根据官方的数据,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从目前的趋势来看,广义货币供应量与GDP之间的比例在进一步加大。根据央行数据显示,2010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了69.64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前三季度GDP达26.866万亿元计算,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有学者认为,近年来的货币超发,其最大的诱因,是金融危机爆发后带给中国的通货紧缩之忧。超发的原因也在于为尽快摆脱世界性金融危机,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高就业率。

玫瑰石顾问公司董事、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这样说: “我[来自Www.lw5u.Com]们看到包括绿豆、姜、蒜、辣椒在内的农副产品轮番上涨其实都是央行货币超发的结果,多余的钱在市场[来自Www.lW5u.com]中乱窜,多年累计起来的过量货币已经给中国经济实体带来了巨大的通胀风险。”

3.投资膨胀

目前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贷款规模都比较大,已经出现了经济过热的苗头。2008年以来,面对出口规模大幅度下滑,我国向实体经济注入了4万亿的投资,主要目的是想拉动内需,刺激国内需求,但这笔资金的流向和实际效用如何呢?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我国经济出现了过热,并且是是结构性的过热,一般消费品还是生产过剩,但是重点领域:如钢铁、原材料、能源、房地产还是过热的,这是投资带来的,不是消费,不是最终需求带来的,投资膨胀所导致的投资品价格在供需矛盾出现时,拉动商品的价格往上涨,从而增加通货膨胀压力。

4.国际热钱的涌入和炒作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悄然出入我国的热钱有所增长,特别是2002年以来,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升值预期以及中外币利差加大,热钱流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尤其是最近以美、英、日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为应对世界性金融危机,推动本国就业和刺激本国经济发展,在大幅降低本国利率的同时(美联储甚至将美国的利率调至零利率).先后多次出台了量化货币政策,开动印钞机器,大量印制钞票,投入到实体经济中,这部分资金会流向利率和汇率都较高的新兴经济体国家,加大这些国家的通胀预期,而中国就首当其冲。热钱流动与我国目前货币政策方向和目标是不一致的。我国目前中央银行为抑制通货膨胀而提高粗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这时热钱看到中外存在巨大的利差,大量涌入我国后,会迫使我国被动增加货币投放,抵消了相关货币政策的效应。

另外国际热钱是以套利为目的的,大量涌入我国以后,其利用资金优势通过多种炒作,对商品价格推波助澜,加大了商品价格的涨幅,增加了我国通货膨胀的风险。

5.其他一些偶然性、临时性因素

2008年以来,我国天灾人祸频仍,发生了一系列的诸如地震、水灾、雪灾、旱灾等严重的自然灾害,一方面灾害造成了很大的人员和物质损失,灾后重建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需要大量的物质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像水灾、旱灾和雪灾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牧业的发展,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我国农副畜牧产品、建筑材料价格的上涨。

二、面对通胀压力,我们该如何更加有针对性的应对

1.面对货币超发,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国内投资膨胀的问题,需要我们运用综合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

(1)要运用好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要控制流通领域额的货币过剩,即流动性过剩,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缓解和释放通货膨胀压力,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更需要运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

随着经济的逐步市场化发展,价格机制的作用会更明显,人们会更倾向于通过价格来进行调节。

在货币政策的“工具箱”中,利率和汇率是非常重要的价格型工具,它们在缓解通货膨胀压力中具有独特而有效的作用。在货币政策的各种传导机制中,利率都是非常重要的传导环节。不管是货币渠道、信贷渠道,还是汇率渠道、资本市场渠道,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首先影响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利率,由利率变动再影响贷款、汇率、股票价格,社会财富,因此引起投资变动,最终影响产出。

提高利率一直被认为是治理通货膨胀的一剂“良药”。中央银行可以运用多种利率政策手段来对付通货膨胀,抑制货币信贷的过快增长。通常我们只注意到存贷款利率,实际上中央银行可以调整和调控的利率很多,既包括我们通常所讲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实际上还包括中央银行可以直接调整的再贷款利率、再贴现利率、央行票据利率、存款准备金利率,中央银行可以调控的利率如货币市场利率,债券市场利率,甚至贷款浮动幅度的改变,结息和计息方式的改变等也可能影响到利率水平。

(2)货币政策应采取总体适度从紧

总体适度从紧:央行将M1、M2和信贷增长控制在“货币信贷政策箱”以内,即经济增长9%,物价上涨3%-5%.M1、M2和信贷增长为12%-20%以内,低于12%适度放松,接近20%适度从紧。

(3)松紧搭配,供求双重调控,重点扶持三农和服务业,增加农产品和原材料的供给

松紧搭配:对房地产、基建投资以及部分加工业从紧,防止虚假投资需求和投资泡沫:对钢材、水泥、汽车等也适度从紧,防止其过分超前;对“三农”和服务业适度放松,以此增加粮棉油农产品的供给,缓解就业压力。

供求双重调控:在供给方面包括减税,增加补贴;同时对农业生产资料采取价格控制,增加农副产品的供给,以及服务业的供给;同时,适度增加进口,从国际市场增加国内供给。在需求方面,央行继续采取灵活的货币政策,对第二产业以及引起投资过热的信贷需求要分类控制,同时发挥利率等市场价格的调控作用。

另外,对于中央银行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各地应在货币政策创新方面加大力度。

总之,货币政策措施选择要有针对性,目前总体应适度从紧,重点放在结构调控、分类指导、供求双重调控上。

货币政策要在促进消费和投资平衡发展上下功夫。我国货币政策应当注重在引导投资和消费的平衡发展上下功夫,对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行为以预防为主、以治理为辅,同时采用结构性信贷政策鼓励消费增长:一方面对住房装修、家用汽车、电器。通信设备、教育、假期旅游等领域的消费信贷继续给予优惠;另一方面也应实行较为宽松的消费信贷政策,培育农村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群众的良性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2.防止国际热钱因素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

第一,强化对资本项目的管理,保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对资本项目下人民币自由兑换应持更谨慎态度,以有效管理国际资本、尤其是热钱在我国的自由流动。有关部门应加强国际收支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对异常的外汇流入要跟踪调查。同时,增加热钱进出的风险和成本,从而抑制其进入。如考虑在必要时征收托宾税,即对短期资本流动课税;为防止热钱混入经常项目下,可规定外贸公司与上年业务量适度增长相应的结汇的最高额度。

第二,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适度扩大汇率浮动幅度。我国目前可以选择靠近固定汇率制的一个中间解(将来我国的汇率制度必然要向浮动汇率发展).增强汇率对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的弹性,尽可能化解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冲突。此外,进一步扩大外汇远期市场的规模、品种和交易范围,缓解人民币升值(或贬值)预期对汇率稳定目标的压力,缩小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汇差,从而降低国际热钱的获利空间。

第三,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利率调控机制。在利率市场化以后,中央银行可通过调节基准利率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不同期限的国债等货币政策手段调节市场利率,这样既能够保持对国内经济调节的自主性,又能增强在非常情况下对国际短期资本调控的主动性,控制短期资本的顺差或逆差规模。

第四,改革强制结售汇制度,使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变被动吸纳为主动操作。首先,允许企业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并根据不同时期国际收支和国内经济的情况灵活调整这一比例。其次.适当放宽对内地居民和企业购买外汇的限制,扩大结售汇的参与者范围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覆盖面,这样有助于平衡外汇市场的供求结构,使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上吞吐外汇变得主动自如,弱化热钱流动对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冲击。

3.要实行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并举,尽早抵制通胀势头

与1992-1993年不一样,目前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主要采取引导性、指导性政策,行政约束在弱化。因此短期内来看我国还不能阻止通胀势头。从信贷增长上看,表面上看是银行行为,但背后实质是政府行为。因此必须要采用行政手段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和贷款规模。在重工业偏重领域应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因为局部过热有可能导致全局过热,同时货币政策要选择结构性,要用结构性货币政策调整局部过热现象。 央行可以使用一些直接和间接的信用控制手段,比如提高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资本充足率,限制房地产贷款、窗口指导等方式。一方面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行政信贷检查,对部分商业银行不顾审慎经营原则,盲目发放贷款的行为,通过各种方式予以制约。另一方面,要及时公布行业政策,并组织力量,研究并及时发布各行业产品海内外市场供需、有关产品产量供给动态等方面具体信息,供各银行参考,帮助银行尽可能减少决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