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汇改后汇率支出转换效应的实证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汇改后汇率支出转换效应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9        返回列表

[摘要] 2005年7月汇改以来,我国人民币不断升值,但我国国际收支依然持续巨额顺差。这不但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复杂性和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国际贸易摩擦,影响对外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我国面临着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国际压力。终究汇率与我国贸易顺差有什么关系,本文将就汇率支出转换效应做一次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实际有效汇率实际经常项目余额国际收支

一、实证分析

1.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

在检验汇率支出转换效应的过程中,需要的指标主要有两个:汇率和经常项余额。

汇率指标有很多种,本文采用人民币兑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 REER),这是一种加权平均汇率,它以某个时间点为基期,统计样本期间本国货币与其他主要货币实际汇率的加权平均值。权重一般选取的是相应国家贸易额占本国贸易总额的比重。之所以选择实际有效汇率,是因为它不仅考虑了主要贸易对象国货币的变动,而且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的扰动,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货币对外价值的变动。本文使用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数据来源自“和讯数据库”。

经常项目余额的数据可以从中国历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直接获取,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经常项目余额的变化中,我们同样应当剔除物价变动因素的影响。因为我国经常项目收支通常是以美元计价,因此,我们这里所考察的是经过美国消费物价指数( CPI)调整的实际经常项目余额《RCA)。```

由上图可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和实际经常项目余额的数据系列的ADF值仍大于各种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因此,序列是不平稳的。

综上所述可知,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实际经常项目余额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稳定关系,或者说汇率的支出转换效应不显著。因此,无论中国经常项目盈余扩张还是美国经常项目赤字累积,都与人民币汇率没有直接的关系。利用人民币升值来改变国际收支顺差的状况显然是无稽之谈。

二、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十几年保持顺差的原因 1.国内储蓄高于国内投资导致的内部失衡。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高储蓄的结果是一国必须通过实物输出(出口)或资本输出(对外投资)的方式将自己剩余的资源借给别人用。同时高储蓄不能形成足够的消费需求,不能有效转化为投资,导致生产与消费的不平衡,我们只能依赖出口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2.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鼓励政策。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执行了力度很大的“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以扩大出口创汇,如为出口企业提供优惠贷款、贴息、出口补贴、退税等。

3.国内金融市场和外资政策的扭曲。虽然国内储蓄很丰富,银行积累了大量的储蓄存款,但是许多潜在投资者如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得到足够的融资支持;资本市场不发达,储蓄也不能通过其他渠道转化为国内投资。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4.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5.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由于我国处于全球国际分工的低端地位,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出口产品结构。近年来,全球分工格局调整过程中跨国外包与供应链重组加速发展,对我国外贸失衡影响至关重要。从国际产业转移规律来看,劳动密集型生产和服务通常趋向于率先外包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而我国恰恰具备了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因此,加工贸易成为我国货物贸易出口的主体,而高端的服务贸易则持续逆差。我们知道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和欧盟,但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这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过来了。这种粗放型贸易增长方式是我国贸易顺差大量积累的根源。

6.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压力不减。心理预期对我国的资本流动始终具有很强的影响力。2003年以来,受国际、国内的很多因素影响,我国出现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投机者为赚取人民币升值和利差等收益,境外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大量进入我国,使得短期资本流入急剧增加。同时外国政府一直向我国施压使人民币升值,国内一些专家学者也认为目前的升值幅度不足。

三、改善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1.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政府应该加大财政在这些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减弱居民对未来的风险预期程度,以减少居民的预防性储蓄,持续有效地启动内需。同时要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劳动力的成本,提高中国劳动力待遇,只有国民收入增加才会增加内需,减少我国经济增长对净出口的依赖。

2.取消一些吸引外资的政策,对内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引资的多寡已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政绩的最主要考核指标。外国的跨国公司在技术、管理方面远远高于我国本土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再给予他们各项优惠的政策,无疑是剥夺了本土企业与跨国公司公平竞争的权利,使本来就落后的国内企业更加落后,不利于发挥内资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在引进外资时,必须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此外我国还应该立足于本国企业的发展,通过提高自身技术和改善技术约束,增强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我国引进FDI的问题。

3.完善汇率制度。不断完善汇改后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汇率制度变[来自[来自www.LW5u.coM]www.Lw5u.com]得有弹性,要能有效防范国际投机资本的流入。其次还应该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密切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动向,及时披露真实的金融信息,有意识地引导公众的投资行为,进行有效的市场干预。

4.完善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提高资金利用率。加快资本市场改革进程,增加居民投资渠道,将储蓄和外汇储备转化为投资,充分利用闲置的社会资源,可以减少引进外资和对外资的依附,发展名族经济,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就业。降低对外直接投资审批门槛,通过对外投资把直接出口变为间接出口,实现顺差转移。运用直接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企业“走出去”。

5.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对部分产品出口实施限制,完善进出口协调机制,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对于出口,要尽快取消鼓励出口导向的优惠政策,降低出口退税率,取消地方政府对出口和旅游外汇收入的贴息补贴;培育自主品牌和增强国际营销能力,限制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商品的出口;使出口产品的劳工成本、环保成本和资源成本得到合理反映;继续发展加工贸易,大力发展配套服务贸易,使其与加工贸易相互促进,同步提高。对于进口应继续要求欧美等国家放弃对华技术出口和高科技产品出口等的限制,促进国际收支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