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评级机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以两次金融危机为例
杂志文章正文
评级机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启示——以两次金融危机为例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58        返回列表

李睿超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刘彬 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摘要]评级机构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金融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在第一部分简单介绍评级机构的产生发展的历程;在第二部分着重分析了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次贷危机这两次金融危机中评级机构的表现并分析了评级机构对危机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这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评级机构发展的启示,指出我国的评级机构的缺点,并提出如何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评级机构东南亚金融危机次贷危机金融监管结构性融资产品

一、引言

信用评级源于美国,20世纪初,约翰·穆迪创办了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经历了30年代的经济危机之后,评级机构征服了投资者,从此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走上了经济发展的历史舞台。中国的资信评估公司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发展的.1987年成立的吉林省资信评估公司是中国的第一家资信评估公司。1997年有9家公司可以从事企业债券评级——大公、中诚信、北京长城等。1998年,中国的诚信证券评估公司与惠誉国际信贷评级公司成立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信用评级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现在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业务日趋复杂,多数公司难以依靠自己的力量选择合作者,因此特别重视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评级的变化往往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对一个经济体的信心,因此评级结果对经济体至关重要。

二、从两次危机中分析评级机构的角色与作用

1.东南亚金融危机

(1)东南亚金融危机简介

1997年危机爆发后,以穆迪公司为代表的国际金融评级机构一直表现活跃,对金融危机的加深和蔓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97年4月,穆迪降低泰国主权信贷等级后,又[来自Www.Lw5u.com]降低了泰国三家主要银行的信贷等级,并称此举是泰国经济和金融形势恶化的必然反映。穆迪的降级行动非常引入瞩目,成为投机者攻击泰铢的信号.最终引起了金融危机。其后的一年里,穆迪公司及标准一普尔公司又降低了韩国、日本等国的债信等级,严重损害了东亚金融体系的稳定,打击了经营者和投资者的信心。1998年7月至1998年9月,三大评级机构前后发布60一70次降级、 “观察”或“负面”通告,多次下调泰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主权信贷等级,引起区域性股市震荡有10多次,对具体国家(地区)股、汇市的负面冲击则更为显著,印尼、马来西亚和俄罗斯等国由于多数重要债信指标被降为“垃圾级”,陷入严重信贷危机,进出口受阻,加剧了经济的恶性循环。

(2)评级机构对东南亚危机的影响

①消极方面

马来西亚、泰国和香港政府都曾表示穆迪和标准一普尔的评级结果不公正、不客观,指责这些评级机构忽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体制的差异。目前知名国际评级公司均是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立场等都是西方国家的。它们基本遵循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思路,专注干债权人的风险,强调金融自由化和透明度。有些国家和地区若不照章办理,必然面临被降级的威胁或现实。在金融危机中,评级机构对问题成堆的日本和俄罗斯网开一面,而严密监视东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金融状况,不能不让人怀疑其政治上的目的。东亚一些经济体金融状况的败坏早有征兆,但穆迪等在危机前并未充分重视,却赋予这些经济体较高的债信评级,鼓励了盲目放贷,扩张了金融泡沫。

②积极方面:

评级机构主要依赖公开信息进行分析,在当前缺乏统一的金融机构透明度标准,一些经济体严密封锁的情况下,要求评级机构独具慧眼也很难。评级机构的不少降级举措,对一些国家造成较重的现实损害,其出发点和效果值得质疑,政治和道义形象欠佳,但评级公司在危机中作用的发挥,却有符合经济规律的成分,因为评级公司确实承担了强制纠偏的职能。评级机构大多数结论,如实反映了一些经济体的事实经济状况,有利于避免进一步的信贷危机,保证借贷人利益,有助于有关国家和经济体正视问题,加速金融整改。如印度核试验后,穆迪和标准一普尔随即对其主权信用评级进行降级,是十分正确的。因此我们需要辨证的看待评级机构。

2.次贷危机

2007年,美国次贷风暴席卷全球,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评级机构也因在次贷相关的结构性融资产品评级中的“次级”表现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上。次贷问题在2006年下半年已经显现,尽管当时三大评级公司也发出了一些警示,但直到2007年7月,三大评级公司才开始调低部分次贷支持证券的评级。银行家们承认,他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所投资产品的风险,并且过分相信分析师的推荐。银行盲目贷款是整个危机的源头,但如果贷款没有被重复证券化,风险会保留在银行体系内,正是由于投资银行和评级机构的介入,风险被引入到资本市场,而且成指数扩大。信用评级机构在其中扮演了扩大风险的催化剂角色。

[来自wwW.lw5U.com]

我们可以发现危机的基本过程:危机发生前期,美国利率低,房价高涨,住房按揭贷款呈现繁荣的形势。银行一方面降低贷款者的信用等级要求,另一方面将次级按揭贷款加工成房产抵押债券(MBS)。评级机构将不同风险程度的MBS进行评级,并将低等级进行重组形成各类CDO.通过对CDO进行评级提高其出售能力。评级机构的评级使得次贷风险被层层掩盖,导致大量的投资者只看到高评级的证券化产品,而不能发现其基础资产的风险。一旦虚假繁荣的现象被某些触动因素如利率、房产价格、就业等破坏,不同机构和投资者的损失将会成倍增加,最终引发次贷危机。

(1)次贷危机中评级机构角色及其评级误差问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如果风险只在第一层,则损失基本能被控制在银行体系内部,但是从危机发展到现在来看,危机的涉及面已经超过了银行体系能够控制的范围。引起扩散的关键是证券化产品,而真正促使其成为危机的原因是评级机构的错误评级对投资者的误导。由于评级中的主观和客观因素,真实的评级出现了明显的偏差,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利益冲突问题。结构性融资产品的评级与传统评级的重要区别在于:评级机构不仅评一吉信用风险,还参与产品的构建。在这里评级业产生利益冲突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发行方付费的业务模式。二是业务多元化发展。

第二,结构性融资产品的复杂性。结构性融资产品构造非常复杂,经过了多次组合和分层,使得评级公司很难完全了解这一工具的本来面貌。而且结构性融资产品评级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评级经验有限,只能大量依靠贷款机构和投资银行提供数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评级质量。

(2)小结

尽管评级机构在金融危机中表现不尽如人意,但不能因此全部否定评级机构的作用。金融危机本质上是由一些国家内部问题及国际金融体制弊端共同制造的,评级机构是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它可能点燃导火索,但不能左右全局,将危机的发生整个归咎于评级机构是不公正的。评级机构及其负责人有政治倾向性,但作为众目暌睽下的经济法人实体,评级机构在金融市场上扮演了十分关键的角色。对待国际性评级机构,既要尊重他们的专业地位,又不能盲从他们的判断。

三、我国评级机构在危机中得到的启示

我国信用评级产业发展到现在只有20多年,很多评级都不符合现实。我国信用评级产业中存在很多问题,通过金融危机我们应该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存在的这些问题并努力从中得到启示,不断发展和改善我国的评级机构。

我国评级机构存在着银行内部i平级占据了大量市场空间、监管体系不完善造成谭级结果失真、评级市场的开放带来了新的问题等问题。作为经济大国,中国在信用评级方面应该有自己的话语权,国家有必要支持民族评级机构,有些业务涉及敏感行业,数据信息只能提供给本土企业。中国的经济要进一步发展、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就需要建立适合国情的评级体系。这次次贷危机对我国的评级机构有很多启示:

第一,推进商业银行对外部评级的应用。在当前银行信用占据社会信用主体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应协调各商业银行,要求和指导商业银行在各个业务环节中充分利用外部评级结果,内外评级结合,更为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商业银行应停止为企业对外出具评级证明,评级结果只供银行内部参考使用,以杜绝无序竞争,促进企业信用评级行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加强对评级机构的监管。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加强了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评级机构监管。现阶段必须培育与监管并重,坚持“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保障民族评级业的健康发展。对我国来说,由于民族评级机构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实力较弱,因此要建设适度监管的模式,既要规范又不能设置过高的门槛。

第三,提高评级机构的透明度。人民银行通过出台《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关于填报资信评级机构统计报表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建立了信用评级机构的统计报告、业务报备及信用评级报告管理制度。下一步,可以深入研究如何在保护评级机构商业秘密和客户数据资料的前提下,向投资者公开更多关于评级机构数据来源和评级方法的信息,提高评级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