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大学生如何调节就业心理压力积极适应社会
杂志文章正文
大学生如何调节就业心理压力积极适应社会
发布时间:2024-06-29        浏览次数:64        返回列表

■胡爱珍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学院

  [摘 要]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来自社会、父母甚至自己的重重压力,表现出很多心理异常反应。本文从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的冲突心理出发,寻找其应对的措施,提出调适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方法,为促进大学生完善健全人格,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心理压力 心理调适

  我国现行的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就业机制,为大学生的就业搭建了广阔的平台,同时也提升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城乡差别和人为因素等情况,“双向选择”机制还待完善,大学生就业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就不了业就意味着失业的同时,许多毕业生不愿去边远地区,害怕离开大城市。但是,大城市、大企业的就业机会越来越有限,这样的就业心态也就越来越脱离现实,造成大学生在就业时产生种种心理压力。

  一、就业心理压力

  1.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挫折引起的,主要表现为恐惧、不安、忧虑等。毕业前夕,大多数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为过度焦虑。尤其是一些来自边远地区,或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或学习成绩欠佳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种焦虑使他们在择业时精神负担沉重,紧张烦躁。

  2.自卑。缺乏自尊心、自信心。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常表现为: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自惭形秽,缺乏信心和勇气。

  3.依赖。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来自wwW.Lw5u.coM]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4.自傲。这种心理在一些大学生身上反映比较突出。他们在求职时,好高鹜远,自命不凡,挑三捡四,怕吃苦,讲实惠,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自傲心理使大学生严重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的求职目标和现实产生极大的反差。当面对现实时,往往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等心理现象。

  二、就业心理问题归因分析

  1.自身因素。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

  2.社会因素。就业市场的不完善。目前就业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也成为毕业生就业中的困扰。如某些单位以办人才交流会谋利、虚假招聘信息、就业市场与协议缺乏权威性、大型的毕业生招聘会签约率不高等等。毕业生异地就业派遣、落户口、接档案,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方面还存在着种种壁垒。另外,大学生招聘或使用过程中,凭关系、走后门,搞暗箱操作等不公平竞争也时有发生。也有单位重招聘、轻培养,对招用的大学生,缺乏人文关怀,这也是大学生频繁跳槽的原因。

  3.学校因素。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在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方面力度还较大,对于学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方面还不足。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在毕业生创业教育,求职能力培养,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滞后。另外,高校注重“初次就业率”,强调“先就业后择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助长了毕业生仓促就业,随意毁约,频繁跳槽等随意矛盾不良心理的滋生。

  4. 家庭因素。父母期望值过高而毕业生急切地要感恩父母,这些家庭因素也是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问题的诱因。在现实生活中,相当部分学生都会选择尊重父母的建议,而抛弃自己的就业观念。

  三、调适和改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1.客观认识自己。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 对自身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能力水平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有全面的认识和评价。对于大学生而言对自我做出评估为的是确定自己具备哪些潜力、什么样的职业比较适合自己,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主动适应社会。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来自wWW.lw5u.com]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

  3.增强就业能力. 调整择业期望和提高抗挫折能力,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应根据自己的爱好、爱好和志向把握就业机会,主动出击,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4.合理掌握专业技能知识。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时代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 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2]李鸿雁,沈建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表现与调适.新西部,2009年第18期.

  [3]白文龙.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