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经济性刍议
杂志文章正文
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经济性刍议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王 源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摘 要]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世纪初的高速发展,也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是在资源利益匮乏、环境愈见恶化的情况下,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必然会遇到瓶颈。要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污染问题,我们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施行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本文从发展循环经济的角度着手,分析了循环经济支撑体系的经济前提与构建要点,旨在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资源 循环经济 支撑体系

  一、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工业的经济发展主动力分析

  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其中的工业。从产值比重上看,我国2010年工业产值为40.1%,虽比上年有所下降,但仍占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2/5。从生产拉动上看,虽然从2007年起我国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逐渐落后于同期第三产业产值,但第三产业2010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贡献仅为4个百分点,低于于工业的5.1个百分点,这强调了工业的经济发展主动力事实。

  2.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源背景

  我国现有的工业发展模式,对资源的依赖程度较高。而我国目前的总体资源情况却不容乐观。简单来说,可以归纳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少、高质少、后备少。在主要能源资源中,天然气资源总量居世界第15,人均占有量却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4.5%;矿业资源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水平的58%,且缺乏大型和超大型矿床,贫矿、难选矿和共伴生矿较多;石油资源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1/6。可见,资源的相对缺乏将会是我国工业后期发展的瓶颈。

  3.资源型工业发展下的社会环境弊端

  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大国,我国依靠的是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发展模式,这两种发展模式在一定时期能够获得较高的发展速度,却无法长时间延续。资源的匮乏、环境的破坏,都将是未来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阻碍,若以传统工业发展方式继续发展,在经济增长的背后,是环境资产不断恶化的恶果:2010年我国GDP同比增长10.4%,已连续九年实现9%以上的增幅。在高增长率的背后,是环境进一步恶化的代价: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增加4.7%、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9.4%、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增加18.1%、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增加14.5%。

  4.对现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考

  旧的工业发展模式中,经济的增长需要物质资料资源的持续大量投入,对资源市场的依赖性较强,对销售市场的的抵抗性不高,因此产品的附加值和利润空间都较低。同时,资源大进大出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又会造成大量的资源耗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虽然我国在近几年来有意引导发展向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转变,但由于污染物排放的历史积累较大,环境形势依然很严峻。显然,如果不能有效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以我国环境目前的承载能力,我国工业化的进程迟早会因为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走到尽头,以劳动力成本与资源供给为基础建立的国际竞争力,也迟早会因为环境和资源成本的提高而失去支撑,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空间会受到越来越大的挤压,我国加快向循环经济转变的已是刻不容缓。

  二、加快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体制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该以循环发展为主要的发展方向。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改良生产方法、应用新技术之前,首要的还是建立支撑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

  1.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框架

  循环经济强调循环生产,环境保护等功能。实现这些目标的前提,是建立一套有利于循环经济体制运行的支撑体系,其中包括经济发展政策、经济法律规范、民众参与监督机制等。

  2.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体系的经济性前提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体制首先需要具有结构的融合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所需的政策体系、法律规范、公民守则,不是单独独立的,它要与现有的环境经济政策、环境管制手段、公序良俗意识相协调,是这些现有机制的有益补充,是其的新概念延伸。

  其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体系要关注效率上的最优性。以现有的技术发展状况,完全杜绝发展对环境的危害是不可能的,要求立刻减少发展对环境的污染也是不现实的,“涸泽而渔”就不是理性的方式。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应该是一步步分阶段的实现,支撑体系的内容,必须要符合我国当前的工业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要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逐步推进转变。

  然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体系要有经济上[来自www.lw5U.com]的公平性。公平性是经济发展政策能为经济主体接受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的经济发展规划会导致资源有不同的划分结果,经济公平不是要“平均分配”,而是强调在经济发展效益最大化、经济发展持久化的前提下,对资源的循环利用选择最合适的方式。

  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体系需解决的问题

  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崇、对经济发展外部性的忽视,是环境资产受到削弱的根源。从经济视角上看,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可以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缓解市场失灵

  众所周知,市场机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但市场机制起效的前提是清晰的产权、适度的公共物品、趋于完全竞争的市场。这些条件的满足,是市场机制实现最优配置效果的保证。我国目前的资源型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这加剧了市场失灵的效应。①产权的利益并不清晰,产权的预期效益不甚稳定,资源权利主体往往为此采取掠夺式的短期开采行为,加剧环境的伤害;②资源经济活动的损害与处罚不平衡,资源经济活动对市场的外部不经济性未能体现在价格体系中,于是本该由企业承担的环境保护与治理责任落在了政府及社会的身上;③我国的资源市场价格体系还不完善,未能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资源资产的价格被低估的后果即是形成所谓的“资源物价、原料低价、产品高价”的循环怪圈;④不少资源被用于公共物品,不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容易产生“公地的悲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体系的构建将明确产权机制,完善资源价格体系,在经济发展中将体现资源的实际价值。

  (2)改善政府失灵

  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市场信息的不充分、宏微观经济主体之间的目标矛盾,常常使得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实现不了预期的效果。以补贴政策对资源开发的影响为例。

  SM曲线C是社会边际成本,PMC是企业边际成本,D(MR)表示需求曲线,当产品的边际等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即Q1=P1的时候,社会总效益最大;但企业生产存在外部成本,企业的实际成本会小于社会的边际成本,因此企业的最优量为Q2,社会总收益因此减少ABG;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往往会提供资源补贴,此时资源价格若降为P3,社会净效益的损失将再增加FGBC。在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内,政府的可以使用环境管制手段与环境经济手段两种类型,对于资源经济市场展开干预,有效减少政府失灵。前者以制定环境标准为基础,实行强制性行政管理;后者以市场化政策为平台,注重“调节市场”与“培育市场”。

  (3)促进社会参与

  社会公众对循环经济的积极参与是对政府行为的一种有益补充。公众不但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更要参与决策执行过程中的监督。公众可以通过环境监督、环境咨询、环境诉讼等议政或法律途径参与到环境管理监督中。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即是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管理的积极性。经济学中我们认为人是理性的,当人的行为在成本与收益的比较中能获利,则行为是有意义的。我们假设一个人的预期行为所能带来的不同环境效用差额为B,其实现效果差额的主动性概率为P,参与活动时将获得的心理收益为D,付出的成本为C,我们使用效用函数R=P*B+D-C来分析人的参与积极性:当R≥0时人的环境监督管理参与积极性就高,当R≤0时参与的积极性就低,这其中,基于个人价值观、环境信息公开以及社会公共品供给使用的不同,个人对环境参与的积极性实际上是难以描述的。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环境政策、制度,促进资源环境信息的公开,有效提供公共品供给,提高公众的环境管理参与效用,最终实现推广公众环境监督管理。

  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撑体系的构建要点

  2009年我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出台,我国循环经济的支撑框架从此有了一个初步的雏形。随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的进步、循环经济发展程度的加深,《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经济性缺陷与完善性不足也突显出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对于我国循环经济的深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1.政策、法规、民众三位一体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支撑架构应该是一个立体、多层面的体系。首先应建立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理念要求的政策和制度体系,将循环经济倡导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原则”融入经济发展的促进政策中,明确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与原则,从观念上改变对经济发展的模式的思考;其次可以将经济发展中的外部性行为以法律的形式加以规范,发挥产权机制在资源发展中的效用,将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结合,实现和谐统一的发展;最后,要注重群众简单的有效性与必要性,发挥公众、环保组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将其吸纳为政府决策的有益补充。

  2.激励引导

  循环型经济发展模式的支撑体系,应该以经济效益为手段,以经济增长为目标,推动循环经济的健康向上发展。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尚未建立,中央财政主要通过支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及可再生能源发展等措施,对循环经济发展给予支持。尚未规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统计、考核、责任、奖励、准入和淘汰等制度;也没有实施专门财税政策支撑体系,鼓励[来自wWW.lw5u.com]工业设备、家电、照明等量大面广、节能潜力大的集中用能产品建立能效标准、能效标识体系、节能监管体系;至于资源税改革、开征环境税、完善消费税等税收政策的调整更是未到位。在当前形势下,这些不足的完善,是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发挥作用的关键。

  3.明晰产权

  明确资源的产权是规范资源使用、发挥资源资产效应的前提。虽然从体制上看,从《宪法》开始,包括《森林法》、《草原法》在内的多部法律,都明确规定了资源的国家属性;从理论上分析,这些法律制度能很好的优化我国的资源配置;但在实际中,产权体系的单一性让人们在使用资源时往往强调资源的自然性、丰富性,强调最大速度、最大限度的开发,产权的国家性又造成资源的价格低下,滋生“利益至上”、“搭便车”、“机会主义”的思想,这使得我国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性发展,生态赤字高于财政赤字也就不足为奇。循环经济发展支撑体系,应该完善资源的产权,强化产权的管理性,将资源的产权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中,实现权利与利益的统一,从根本上扭转“产品高价、原料低价、资源无价”的现象,促进循环型经济的有力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J/OL]. 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2010[2011-5-29].http://www.mep.gov.cn/pv_obj_cache/pv_obj_id_2664F11057268A0849A1871670B91BB09D7C1200/filename/.

  [2]许晓鸣.环境领域中公众参与行为的经济分析[J].中国人口.环境与资源,2004,14(1):127-129.

  [3]陈丽萍,杨忠.中国生态赤字核算与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