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技术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问的双关效应——以宁波市为例
杂志文章正文
高技术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问的双关效应——以宁波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8        返回列表

■张 宇 刘景卿 宁波大学商学院

  [摘 要]近年来,人民币升值,劳动成本上升,加之国际对华“双反”措施的施行等因素影响,我国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导的外贸出口利润空间越发薄弱。为探寻外贸可持续发展,响应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号召,适时调整外贸进出口结构,保持经济增长动力来源持续不断,甚是关键。本文基于宁波市外贸高技术产品进出口的现状和竞争力水平的横向分析比较,通过相关指标,计量实证分析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地方高技术产品贸易的角度出发,探寻高技术贸易的竞争力水平,以及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建议。

  [关键词]高技术产品贸易 竞争力水平 经济增长

  学者们最先探讨经济增长与贸易之间的关系。早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重商主义学说开始,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讨论延续至今。英国经济学[来自wwW.lw5u.com]家亚当.斯密(Adam.Smith)最早提出来“外贸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此后,李嘉图(DavidRicardo),约翰.穆勒(John Stuart Mill),D.R.纳克斯(D.R.Nurkse)等人在他们的著作或是模型中都把对外贸易作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随后开始探究经济增长与技术,乃至技术产品贸易的关系,起于经济增长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等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构造了一系列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框架的建立,使人们对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和机制的认识得以大大拓展,开始关注如何利用出口促进社会创新机制的培育,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寻求一条依靠技术进步的内生增长路径。本文,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引进指数横向测量宁波市高技术产品竞争力水平,再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定量分析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具体关系。从而得出相应结论和对策。

  一、宁波高技术产品贸易现状和竞争力分析

  在科技兴贸的政策引导之下,宁波市的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由2001年的63910万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446192万美元,增加了7.95倍;高技术产品在整个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使得外贸出口商品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从图中的增长趋势可以看出,高技术产品进出口在十年间呈现上升趋势,但是相对于GDP的增长而言,增速显得平缓,当然这一方面是数值选取较大,不能够精确反应变化趋势;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相对于经济的增长,高技术产品贸易额有待于加强。下面计算了,十年里,宁波高技术产品在整个出口额所占的比重,更进一步说明情况。

  从这个可以看出,尽管高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绝对数值在增加,而且增幅比较大,但是相对于整个外贸的出口,比例改善并不是很明显,从2003年的13.31%到2006年的最大比重16.42%,回落到2011年的8.14%;然而与此同时,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的比重由2001年的17.5%一直增加到2006年的29.0%的比重,这都反应出了宁波市高技术产品出口相对改善不是很明显,横向比较,比值较低,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也能够解释下文的国内横向竞争力比较中,相对竞争力不足的一个因素。

表1 技术产品出口交货值按领域分布

  根据这几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创汇额及其成分可以得知,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创汇额增速较快,从2002年的14.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45亿元,增加了10倍;出口结构上看,主要集中在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产业额上 其中,光机电一体化在出口中占的比重最高。

  据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的看法,贸易与经济的同步增长,并不能说明贸易是经济增长的特殊贡献,为了更为准确的衡量二者之间的关系,他建议采用进出口贸易的GDP增长弹性来说明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侧重研究高新技术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采用的是高新技术贸易进出口额的GDP增长弹性来衡量。

  采用高新技术贸易出口额的GDP增长弹性与净进出口额的GDP增长弹性来衡量,设表示高新技术出口额增加的百分比, 表示高新技术出口额的GDP增长弹性。近十年的弹性系数(单位:%)见下表:

  当这个指标大于1时,表明出口额增加百分比大于GDP增加的百分比,在双向同步增长中,反应了高新技术出口增加快于经济增长。根据宁波市近十年的指标可以看出,大部分年限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这与宁波市的科技兴市战略不可分开。

  仅仅由这个指标还不顾完整,为了横向比较国内横向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引进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该指数是指一国某种商品出口占本国出口总额的比例与世界该商品出口占世界总商品出口总额之比,反映的是一国某种商品出口与世界平均出口的相对优势;本文中,采用宁波市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本市出口总额比例与全国该商品出口与整个出口值的比值。计算公式:

式中,RCAij>2.5出口竞争力强; 1.25<RCA<2.5具备较强的出口竞争力;0.8<RCAij<1.25具备中等竞争力;RCAij<0.8竞争力较弱。本文中,通过比较宁波市高技术产品出口与GDP的比值与全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国民收入的比例,来横向比较宁波市的高技术产品出口的相对优势。选取十年数据,如下图所示:

  整个比值均在0.8以下,在0.5上下徘徊,可以看出宁波市高技术产品的国内相对竞争力较弱尽管近十年间,RCA值有所上升,但是升幅不大,可以看出,国内横向状况比较而言,竞争力有待提高。

  二、高技术产品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分析,高技术产品的出口(lnck)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立刻有较强反应,出口增加了约0.25,但影响的时间不长,到第五期之后,就已经回到原来的水平;而高技术产品出口对GDP的一个标准新息最初影响较小,到第三期影响最大,达到0.04,此后,影响变得平稳。总得可以看出,高技术产品出口在十年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反观高技术产品进口,从脉冲响应函数可以得到:高技术产品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一个标准新息立刻有较强反应,产出增加了约0.18,此后开始回落,第二期最小值,此后影响力开始上升,并保持平稳的趋势。显然看出,宁波市高技术产品进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进口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更大,影响也比出口较为显著。

  变量GDP对高新技术CK的冲击影响呈发散现象,即起初时候影响几乎为很小,几乎为零,作用力持续增加,并且到第十期任然没有达到最大值,可以反映出,GDP对CK的冲击具有持久性并且作用力不断增强,这与宁波市政府近几年的科技兴贸策略是不可分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依靠传统的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已经不能维持外贸的持续增长动力;无论是微观主体还是政府机构,都开始意识到,只有发挥本地产品特点和加工优势,并紧紧与现代生产工艺和加工水平结合起来,才能够形成持久的内核动力;另外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增加,也反作用冲击gdp的高速增长,作用力也是不断增强,可见,增加对高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和增加出口是明智的做法。

  通过对相关系数的计量分析,可以发现,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与GDP的相关系数达到了0.899,可以见得存在很大的相关系数,进口高新技术产品对宁波市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由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以看出,gdp与高新技术贸易的进口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二者互相影响;而与高新技术贸易的出口之间却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由于取对数,可以降低异方差,会使得数据尺度缩小,使原来的10倍减少为2.3倍的差异,因此为了消除数据的非平稳性,对进口和GDP取双对数处理,结合计量分析,可以发现宁波市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度高。

  lngdp=3.51+0.95lnjk R^2=0.79 adjusted R^2=0.78 因此进口对经济的贡献不容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进口的作用应该提到与出口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事实上,国外学者,也有很多重视进口的作用,。罗德里克(rodric,1999)和罗伯特·Z·劳伦斯、戴维·E·温斯坦(2000)通过对日,美,韩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出口没有促进全要素的增长,而进口却促进了全要素的增长。

  三、结论和相应对策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面对国外的技术壁垒,反倾销措施以及来自东南亚、非洲更加低成本的冲击,依靠生产中低档制成品,以及考低成本出口竞争的可能性已经不大。所以我们需要通过进口高技术产品,消化,吸收,实现二次再创新,形成自己特点的品牌,进而走自主创新之比;通过做专产品,深耕化经营,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品牌,赢得了外商青睐,在外贸寒流中寻求到生存之机。

  另外,民营企业外部出口环境不通畅,重点扶持一批经营管理完善,对重点扶持技术和行业设立专项拨款,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立项融资,为资金融通提供协调,咨询服务和政策法规支持等。鼓励发展企业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贸易生产的技术含量。

  再者,进行技术的“跳跃式发展”,结合自身所具备的基本条件,创新出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新技术”,从而实现技术的赶超,拥有后发优势,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最后,继续全面实施和深化“科技兴贸”战略,加大我国的研发投入,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科研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政府继续发挥金融、保险、税收等在支持体系等在开放经济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于新东,牛少凤.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异同点与未来趋势[J] .国际经贸探索,2011(10)

  [2]史丹.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等发达国家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中国经贸导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