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依托京津冀区域经济优势探索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杂志文章正文
依托京津冀区域经济优势探索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8        返回列表

■罗京艳 钟 蕾 天津理工大学

  本文属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度校级教改项目“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研究部分,项目编码为TB11-61

  [摘 要]高校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如何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根据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市场需求,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本文主要以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优势为背景,分析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工业设计 教育 工学结合 工作室制

  京津冀地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近几年来,京津冀区域发展热点不断,如北京提出打造首都经济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天津加快滨海新区的开发,河北提出打造沿海经济发展带、环首都绿色经济圈等。这些热点的出现体现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新阶段。 “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已经被写进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这也标志着京津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已进入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对于京津冀地区来说,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一次正在大步迈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新征程。京津冀地区也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的中国的“第三极”。

  工业设计是提升产品附加值、提高品牌知名度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工业竞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工业设计的发展与地区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中国经济在世界舞台中逐渐发挥重要的作用,工业设计也逐渐与世界接轨。被誉为中国经济双引擎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同时也是中国工业设计最发达的地区。京津冀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将推动本区域设计产业的发展。京津冀地区拥有大量的设计院所、设计公司,工业设计资源非常丰富,国际设计机构和企业大量涌入,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国内设计需求不断增加,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和发展为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教育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工业设计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脱节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京津冀地区的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比例正逐年提高,制造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北京地区的高端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并已进入第三产业主导阶段,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前北京地区产业发展的核心,从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的文化创意产业对于推动北京地区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天津地区以中高端制造业为主,新兴制造业成为产业发展的主导。河北地区的制造业则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工业设计的迅速发展的同时,该地区工业设计教育也在逐渐发展壮大。从理论上看,高校设计教育培养的学生正好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恰好给工业设计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本来看似双赢。然而现实情况是,一方面京津冀地区工业设计人才匮乏,导致公司企业难以聘到合适的设计人才,另一方面该地区工业设计毕业生就业难,毕业生找不到本专业的相关工作。造成此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毕业生还不具备胜任工业设计工作的能力。就以上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培养目标与地方经济发展偏离

  对于工业设计而言,教育的最大目标就是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而一个良好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设计人才的基本保障。就我国目前的工业设计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来看,主要还存在以下的一些问题。首先,我国《高等学校工业设计本科专业规范》所制定的培养目标是: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工业设计基础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并能从事以产品创新为重点的设计、管理、科研或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从专业规范的角度为人才培养制定目标,显然限制了不同地区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不同模式的工业设计人才的可能性,这种培养目标显然无法与各地区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其次,培养目标与区域经法发展的协调性不高。近年来京津冀地区文化创意产业逐渐发展壮大, 北京真正努力打造成高端研发和现代服务基地,天津要实现制造业升级、服务业升级、科技跨越等目标,河北则要实现经济发展的整体转型。企业开始意识到工业设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培养目标并没有及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征调整对人才的需求,仍停留在专业的扩张和招生的规模上,缺乏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等总体的发展。

  2. 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滞后

  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往往由于缺少市场调研,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导致学生们的实际设计能力相对薄弱,缺少工程技术、制造方面的相关知识,课堂教学大多是照本宣科、闭门造车,教师本身的实践经验不足,学生们掌握的仅仅是设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学生们普遍缺乏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力、缺少材料与加工工艺的相关知识和对前沿技术的应用技巧等,大多数毕业生不能具备完全胜任工作的能力,不能很深入地进行实际的产品设计,那么,找不到工作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设计艺术的水准是由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的,而人的综合素质靠单一的“生产线”是不可能完成的。设计艺术教育不仅要培养创新型的设计师,更要培养大量的实用复合型人才,即那些不仅精通本专业知识,而且艺术视野宽阔,对相关科学的知识都能有所涉猎,对其它人文知识有浓厚兴趣的人才。然而,目前的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结构单一、设计思路狭窄,很显然这种课程体系是不符合新时代地区经济发展对于设计人才的要求的。

  3. 教育环节与实践能力培养脱节

  近年来,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逐渐提高,设[来自www.Lw5U.coM]计师的实践动手能力更是考核其设计水平的关键因素。设计实践逐渐被大多数院校所重视,一些院校设置了市场调研、假期实习、企业实践等相关教学内容,但是这些往往流于形式,缺少实质性的内容。设计实践教学没有被落到实处,最后学生缺乏实际生产环节中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致使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不能尽快找准角色以适合工作需要,实践动手能力差,有新意的设计少,有使用价值的设计少。用人单位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用于新员工的培训,刚毕业的学生需要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来学习在学校未曾学过、但又是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使我们的设计教育沦为一种形式,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这样也致使企业不愿意招聘没有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设计实践能力主要来自于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以及设计艺术实践经验,而现在的毕业生多是生活经验狭窄,设计经验极其缺乏,创新能力差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与市场需求对接不上,那么一方面企业招聘不到合适的设计人才,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的现象出现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二、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京津冀地区被确定为北方的经济中心,高校教育应立足京津冀地区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地调整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发展战略,增强人才培养的区域针对性,实现高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以提升工业设计学科在服务地区经济和技术型市场发展中的高度。依据国家创意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国家建设京津冀都市圈的有利时机,拓展学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服务区域经济的社会职能,加强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完善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工业设计学科成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器。

  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必须通过设计实践来提高。进行互动式、项目式、融合式的实践教学,是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增强其创造能力、激发其创造欲望的有效途径。工业设计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更需要将设计理论应用于设计实践,只有在实践教学中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因此,必须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改革与进步。“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或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改革途径。工作室是一个小的教学单位,一定程度上说就是一个小型的设计公司,教师以工作室为平台来承接社会上的设计项目,开展完全真实的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工作室的建立,可以突破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为教师与学生提供新的实践平台,同时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教学成果也可以快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也把教学实践切实地融合到实际的设计过程之中。我们国家的一些设计院校已经开始了“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探索,例如中央美术学院,设置系的同时设置了不同的设计工作室,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应该成为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方向。

  三、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

  1. “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设置

  “工作室制”教学作为一种实践性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教师讲课的形式,将课堂由教室转移到工作室中,实行工作室制的教学和管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专业课进行整合,通过大量实际的项目训练,让学生通过实践式的学习,通过对设计方案的讨论和课题的研究,学会知识,提高设计能力,并得到实际的设计经验。“工作室制”教学的核心是专业教师负责制,由教师通过承接项目、组织学生参与,以设计实践的形式把项目融到教学中去。工作室的设立应立足本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根据专业特点和发展方向,以教学为中心,完成教学实践任务、培养学生所需专业知识技能。例如,京津冀地区的高校可以根据京津冀地区高科技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情况,设立相关类别的产品设计工作[来自wwW.lw5u.com]室。

  2.“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特点

  (1)开放式。开放式是工作室教学的一种主要教学种方式,学生是开放式的,学生可以根据所制定的专业方向去选择不同的课,比如相关的知识讲座,哲学、管理学、美学等与设计相关的课程,自主地去学习一些与设计直接或者间接相关的内容,同时课程学分要求学生去参与这方面的课程。另外,设计管理,设计心理学等知识,学生也可以通过其他渠道去获得,这些都是工作室之内并不直接教授的,这也是教学开放式的一种体现吧。工作室的设立,针对于不同的课题方向,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工作室也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将来择业的不同方向,选择进入不同的工作室。

  (2)互动性。“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课模式,而是通过互动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主动的去掌握设计知识,感悟设计思想,提高设计能力。这种互动性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中国与国际之间,不同文化、不同经验、不同理念思想的交融。当我们得到了一个实际项目,那么不管是前期调研,还是中期草图,后期设计深入,都离不开讨论和交流,那么这个过程就是互动性的一个体现。设计应该是团队性的,而不是个人性的,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也就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团队精神。

  (3)实施性。传统教学模式缺少实践环节,往往只注重了设计创意性,根本谈不上设计方案的实施性研究。“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通过实际的设计项目,让学生能从最根本去做起,保持最原始的心态和对事物的敏感性,去发现事物、社会,发现文化中的亮点,以及生活的变化,设计不是空中楼阁,设计是实实在在的。这种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师生通过项目研发等环节,完成了从“课堂”到“社会”,从“作品”到“产品”这一完整过程。

  四、结束语

  京津冀区域经济的发展,给工业设计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对工业设计的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培养设计人才的高校,也应及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的对于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转换教育理念,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工作室制”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论高职环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2]叶德辉.工业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改革研究.广西轻工业.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