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杂志文章正文
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4-07-05        浏览次数:37        返回列表

■许飞宇 郭 钊 昆明理工大学

[摘 要]欠发达地区贫困问题日益严峻,中国经历改革开放已有数十年,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仍然不见起色,甚至被发达地区的快速发展把科技、经济、社会等条件的差距拉的越来越远。社会发展中的不公平问题也愈加突出,如何消除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也成为热门话题,跨越式发展理念的提出,满足了这一需求,本文讨论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基础,以及对其实践过程提出建议。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跨越式发展 理论基础 实践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自改革开放以来,只有少数的地区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就,极少数地区能够达到发达地区行列,中国的总体经济发展非常不平衡也发展的不充分,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贫富差距等,都增加了社会矛盾,进而影响中国整体的发展进度及和谐发展。如何让欠发达地区成功实现科技经济与社会的跨越发展成为一项主要的问题。只有通过认真研究欠发达地区为何长期落后,其落后的根源及障碍是什么,我们才能够制定出合适的发展政策及战略,使欠发达地区能够实现快速、有效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尽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那么什么是跨越式发展,为什么跨越式发展可以帮助欠发达地区摆脱这一困境?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欠发达地区对发达地区走过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发展阶段的超常规赶超行为。既然是超越常规发展,这种发展模式就不是单纯通过加快发展就可以实现,欠发达地区对国际发展趋势有[来自www.lW5U.com]了正确的分析,以及对过去使用的发展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并且对我国现实发展状况和该地区的现实情况有比较明确的认识之后,这时进行跨越式发展才能稳步前进。

具体来说跨越式发展就是依靠提升科技和管理水平,加强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作为程度,降低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和负面作用,最大限度避免矛盾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过程中的破坏环节,从而使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更加合理便捷,此种发展理念即为跨越式发展理念。跨越式发展理念并没有挑战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而是在遵循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使其结合当代国情、社情之后的一种新的升华。

二、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适用理论

原本对欠发达地区研究是西方国家的人类学家的事情,他们热衷于研究发展后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的不平等问题,以及伦理方面的问题,二战结束之后西方的经济学家才对此产生了兴趣,但他们研究的目的大都是为了符合当时发达国家发展的经济需要及政治需求,而非本着科学的精神对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根本问题和普世的真理,他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也是源于西方的经济学。西方的经济学用于研究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或分析西方世界的问题可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为,西方世界和发达地区的市场环境已经发展完备,用这样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是有意义的。

但如果用于广大未发展的地区,则是不可取的,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环境、科技环境、社会环境等都没有发展到完善的阶段,直接使用西方经济学的这套方法是会有所偏差的,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研究应当根据实际问题来具体分析,其中需要考虑科技、经济、历史、地理、制度、文化、习俗、民族心理等各方面要素,必须要以动态的研究方法来分析欠发达地区的问题。

对于本文适用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经济增长理论:

新增长理论所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具有积极意义的,该理论认为一个地区的政府对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是具有十分巨大的潜力的。这对于欠发达地区发展也有一定的启发,比如,从制度层面研究开发激励发展的机制、人才引进的机制、技术和知识的扩散机制、教育的开发机制等,以这些机制作为基础,在欠发达的水平上实现赶超和跨越。所有这些相互联系的增长特征,都有一个共同因素和纽带,这就是“对技术创新的大规模应用”。于是经济增长存在一种内在的自我成长趋势:经济增长→基础研究增强→技术发明与创新→经济增长。换言之,经济的迅速增长使得基础科学研究成为可能,而基础科学研究又反过来导致技术的发明与创新,而技术的发明与创新则推动了经济更进一步的增长。

2.经济起飞理论

经济起飞或跨越论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是其从欠发达阶段跨越至发达阶段的重要理论支撑。所谓跨越,指的是现代化发展的初期用较短的时间来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及生产方式的转型。在满足跨越的基本条件后,其科技、经济、社会等都将逐渐步入内生可持续的增产阶段。

3.后发优势理论:

后发优势理论是一种隐性优势理论,它们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讲仍然是一种潜在的优势,利用的好才会转化成实际的增长。后发优势指的是,欠发达地区可以通过学习发达地区的先进科技思想、经济资源进行跳跃或不连续的方式,实现高速并且稳定的经济发展。此外,欠发达地区在学习和模仿先进技术和制度的同时要注意把外在的技术进步转化为内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否则按照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后发优势最终都会归零。所以欠发达地区若想尽快实现跨越,就要把握好机遇,把外来引进的技术和经验都转变成自己内生的增长力量,才能最终解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

三、欠发达地区实践跨越式发展的建议

我国在实践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已有多年的时间,从“西部大开发”到“十二五规划”,政府除了要根据合适的理论作出决策外,还要根据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战略规划。

1. 根据特色培育支柱产业

一个地区的发展往往需要培育其支柱产业,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欠发达地区应当根据自己的特色资源,发展支柱产业、优势产业。产业培育不是一个简单概念,它不止是一种或几种产品的扩张,也不只是一个行业的增长,而是一个复合型的增长概念。它以核心的支柱产业为主,再由多个行业相互联系、配合而成的产业集群,因此要使得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发展形成气候,就需要认真地研究产业链延伸的模式以及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作出抉择。

因此,特色支柱产业的培育、产业链的延伸、规模经济的形成,是振兴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其效应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可以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欠发达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的比重小,但这种不合理的结构不是靠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的,所以,第二产业即加工业和乡镇企业的充分发展,才是推动传统农业、手工业结构改变的有效动力,同时也能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各产业间相互联系、推动,进行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

第二,推动地区区域科技、经济跨越式发展。由于各区域间经济的贫富分化,对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形成严峻的形势,依靠常规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速度虽然稳定,但与发达地区形成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因此,应当依靠引进技术及外来资本投入来推进支柱行业的跨越式发展。以此实现重点突破,来带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

第三,延伸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利于产品的升级换代。所谓产业链延伸,就是把传统产业中的“废品”提炼出来,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深加工,将所谓的“废品”变成新的原料,一来节约了资源,二来也提高了生产率,这种循环增值的效应会逐级递增,其综合效应就会大幅度提升。由此可见,在培育产业支柱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产业链的延伸,以使得欠发达地区走出“富饶的贫困”这一怪圈。

2.政府营造合适的发展环境

欠发达地区能够成功的跨越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合适的政策能够保证发展高速而稳定,同时还能保证发展的公平性。欠发达地区的市场成熟度普遍不高,有些甚至处于市场发展的初期之前。那么在市场无法发挥其“看不见的手”这种能力之前,政府就要运用宏观调控手段,辅助市场的运行。

营造合适的发展环境十分重要,就像自然界中植物的生长,我们只是给予“揠苗助长”的手段和计划,并不能真正的帮助它生长,它的生长需要合适的光照、温度、水分等客观条件。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是如此,不是制定了宏伟的目标就肯定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不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或因为本地区的资料残缺不全,而制定的发展计划是不合理的。

合理的政策环境应当有利于资源的配置,能够提供好的教育环境、卫生环境等公共资源,同时还要提供合理的竞争环境,能够激励创新,促进增长,起到催化剂的作用。合理的政策环境还能够吸引外来的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一个有力的政策环境能够保证技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会选择流入该地区,而不是流失。

3.实行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在前期发展中,由于技术能力不足、环保意识不够清晰及单纯注重经济指标等因素,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很多地区由于长期贫困,当看到外来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后,不顾引进的后果,最终造成了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再无资源可供发展。因此,注重生态发展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生态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生态产业的发展。生态产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产业是按照生态经济原理和生态工程技术以及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和谐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或生产环节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节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1生态产业的建设具体体现在生态园区的建设,以生态模拟的方式研究环境的承载能力。区别于传统产业,该产业拥有群落性、循环性和增值性等特点,通过生态多样发展的原理,迫使企业改变其产品结构,最终实现转变的绩效。

第二,生态工程的建设。生态工程的建设是利用和模仿生态圈的功能和模式,借鉴其特点使新生生态工程融入自然,谋求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双重发展。生态圈本身的特质有很多主要有物质的循环再生原理,此项特质的功能是避免环境污染及其对系统稳定性和发展的影响;物种多样性原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越高则系统的稳定性和免疫力就越高,生态工程同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生物数量不超过环境承载力,便有利于系统平衡;④系统与整体性原理,通过整体—循环—协调—自生—共生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两条主线,改善和优化系统结构,统一协调系统中各方面的关系,保证系统的平衡稳定。

第三,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设。生态的恶化及管理措施的贫乏是构建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当务之急,而政策机制与法律机制则是生态补偿的核心。在此基础之上,基于不同尺度上的生态建设问题以及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应当针对当前生态补偿面临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需要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和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财政制度,生态税费制度和市场交易模式,以及重大的生态工程建设。

注解:

①周鸿 人类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2006重印)

参考文献:

[1]张培刚,张建华.发展经济学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2]胥留德.特色经济与云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7.

[3]周鸿.人类生态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006重印).

作者简介:

许飞宇(1987—),男,汉族,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STS,循环经济;

郭钊(1986—),男,汉族,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