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民族地区旅游体验和文化保护的均衡模式探索
杂志文章正文
民族地区旅游体验和文化保护的均衡模式探索
发布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37        返回列表

■许家森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

[摘 要]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这已引起了学界的极大关注。纵观以往相关研究,在文化真实性的保护与旅游者的真实性体验两个方面一直难以得到平衡。本文针对以上矛盾,提出了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展示的主要框架,继而在均[来自WwW.lw5u.com]衡利益的原则和目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探索了文化真实性保护与旅游真实性体验双向兼顾的民族地区旅游均衡发展措施。

[关键词]民族地区 民俗文化 旅游体验 展示框架 均衡措施

一、引言

近年来,民族地区旅游业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美好景象”,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水平。但就在旅游管理者为民族地区的GDP手舞足蹈之时,民族真实的精神和文化正在欢笑中一点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已经衍变了的“真实性‘形式’”。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已经成了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特别是自从MacCanell(1973)将真实性问题引入旅游研究领域之后,民族地区民俗文化保护便与旅游真实性问题联系起来了。

王秀红(2011)在对七个类型景区对比研究基础上提出:在一般情况下,旅游者对自然型景区和文化类景区的客观真实性认可度要高于海南三亚海滩度假景区;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旅游客观真实性与旅游动机的相关性表现为客观真实性旅游者更注重知识功能动机,而对自尊动机和自我实现动机等反应平淡。

鉴于此,民族地区大多以当地特色民俗为主要文化产品,同时依附其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开展旅游,从范畴上讲,特色民俗旅游应属于旅游知识性功能的范畴,而原始生态环境为体验性因素,所以,主打文化类产品的民族地区在开展民俗旅游时应该注重体现其知识性功能和原始生态环境的客观真实性,但是这也与民族地区民俗文化及环境的保护目的有着冲突。所以如何进行二者之间的平衡是学界应该特别关心的,研究客观主义真实性对于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考虑到以上所述的旅游主体与民族地区双方的需求矛盾,民族地区应该首先确立民俗文化展示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择旅游管理及运营机制,以达到既保护文化真实性又传递具有一定真实度的民俗文化之目的。这里强调“一定真实度”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民俗文化起到根本的保护作用,这也是对于民俗地区利益的保护,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他们本应有属于自己的清静生活而不受外来人口的打扰,这是他们权益的体现。

二、民俗文化展示框架

遵循兼顾双方需求和保持双方利益[来自wwW.lw5u.Com]的原则及目的,民族地区应该确立以下几个方面的展示框架:

1. 文化本底类展示

这是反映民族地区文化本底的一类展示元素,主要体现在当地居民的礼仪、服饰、信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此类元素在对外开放旅游时,应该注意解决本底文化原真性的保持与文化涵化及践踏之间的矛盾。

2.旅游环境类展示

旅游环境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氛围,具体体现于建筑风格及其装饰元素、景观及道路布景特色、自然生态环境等,这些方面将民族地区文化本底展示出来并将其固定到一定的客观事物上,旅游者处于这样的环境包围中,能够从中感知当地的文化及自然氛围。

3.旅游服务类展示

旅游服务是旅游者与服务者进行交流的主要途径,集中表现于接待、住宿、餐饮和娱乐活动方面,服务类的元素展示体现于服务者的待人接物方式及服务设施的本地特色化,是旅游者在某些方面从观察者到互动者的一个跨越。

以上这几个方面是民族地区旅游展示的基本框架,也是旅游者选择民族文化类旅游目的地特别希望感知到的真实性旅游客体。通过确立此框架,可以帮助民族地区选择文化真实性体现的角度和内容。

三、民族旅游管理机制

基于真实性文化保护的角度,学界很早就提出了“前台、后台”理论,继而又出现了诸如“舞台化真实性理论”、“前台、帷幕、后台”等修善性理论,这些理论对于保护旅游客体的真实性方面有极大的贡献,但它们更多地从旅游客体原真性保护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对旅游主体——旅游者的文化真实性体验需求兼顾相对较少。而在旅游者体验旅游真实性方面,学界也有很多的理论著述,特别是存在主义真实性的提出,使得真实性的研究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但是目前研究只有理论高度,却难与实践联系起来,且这此理论与民俗文化的保护又或多或少地有某些错位。

笔者认为在进行民族地区文化保护的同时,还应该将旅游者对于真实性民俗文化体验的需求同样纳入思考范围,但是正如前面所说,应该是给予“一定程度上”的真实性展示。因此,对于民族地区旅游发展问题,本文尝试提出政府主导的下双向兼顾保护模式,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加强本土文化价值宣传。每个地方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特别是民族地区,独特和稀有的特点使得其价值更高。当地政府宣传部门应该切实做好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工作,唤醒社区居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保护意识,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所拥有文化的价值所在,才会消除文化自卑感,激发他们对于本土文化的热爱和珍惜。

2.民俗生活与旅游的隔离。这种隔离主要是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精神上和行为上的隔离,但允许二者一定程度的空间交集,即把进入民族社区的旅游者身份定位为观察员,这与旅游接待区域的身份定位是有显著区别的,在旅游接待区域他们是参与者。此种保护方式关键是需要由管理部门来控制地区旅游接待量,并严格限制社区空间访问量,这一方面有利于文化保护,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民俗文化的价值。旅游管理者应该注重维护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应因为旅游活动的开展而刻意改变生活和习俗的本来面目去迎合外来旅游者的需求。正常的生活就是要规律化,穿民族服饰、行民族礼仪、过民俗生活、按习俗过节庆,这样才能保持文化的纯真。

3.雇佣外来人员从事旅游接待。旅游接待工作不再主要由当地的少数民族成员来承担,而是采取雇员制度,由民族地区之外的人员来进行,本地人的工作就是过好日常的生活。结合前面的民俗生活与旅游的隔离机制,让旅游者成为安静地观察者,最大限度地实现民族文化的保护。

4.物质补偿是保障措施。在旅游经营中,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是旅游经营的最大股份,当地居民是最大的股东,实现雇佣机制来承担旅游接待工作的保障就是对当地社区居民进行物质补偿,以达到经济效益的均衡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区居民不过分地想去参与旅游接待工作,以此保证民俗文化的真实性。

以上几点综合起来就是通过将旅游者与旅游居民在意识上进行隔离的方法来实现民族文化真实度的保持,这种模式下,旅游者一方面可以通过观察的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真实性体验,另一方面也切实有效地保持了当地居民社区的原真性,这对于双方都是公平的。

参考文献:

[1]MacCannell,D.Staged Authenticity:A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e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589—603.

[2]王秀红.旅游客观真实性实证研究[J].旅游研究,2011(3).

[3]Goffman,E.1959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dan life.Garen City,New York:Doubleday.

[4]MacCannell,D.Staged Authenticity:A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t etings[J].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73(79):589—603.

[5]杨振之.前台、帷幕、后台——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新模式探索[J].民族研究,2006,(2)

[6]Wang,N.1999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6(2):349-370

作者简介: 许家森(1986.07—),男,四川大学旅游学院,研究方向是旅游开发与规划、旅游人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