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关于提高《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
杂志文章正文
关于提高《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效果的探讨
发布时间:2024-07-01        浏览次数:37        返回列表

■林建红 韩山师范学院

[摘 要]《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基于该课程具有历史跨度大、涉及人物多、经济理论繁杂、阶级性突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经济学说史 课程特点 教学效果

《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经济学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学习本课程,能明了西方经济学说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了解今天流行的西方经济理论和政策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可以帮助我们总结过去经济学说的发展,吸收以往经济研究中的科学成果和经验教训,创立适应现代要求的新的经济学说,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可见,该课程的开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但从我国各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大多数学生反映该课程学习存在困难,学习缺乏兴趣,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拟从《经济学说史》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提出提高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经济学说史》课程的特点

1.历史跨度大,涉及人物多

《经济学说史》课程内容涵盖了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起至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经济学说止的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年代跨过几十个世纪,涉及众多的经济学派和经济学家。

2.经济理论繁杂

《经济学说史》课程以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的主要经济思想和理论为主要学习内容。其中包括重商主义学派、重农主义学派、古典政治经济学派、空想社会主义学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多个不同的经济学派,经济理论繁杂。

3.历史性强、阶级性突出

经济学说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产生和演变的,各个时期的经济学说,无一不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现实的某种反映,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所以,经济学说是具有历史性的。

自从奴隶社会以来的人类社会都是阶级社会,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分裂为经济利益对立的不同阶级。由于经济学说研究的对象直接涉及到各个阶级的经济利益,所以,在阶级社会中,各种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二、提高《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1.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第一,编制“经济学分段表”,梳理教学内容。目前我国的《经济学说史》教材不少,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篇幅大,内容庞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陷入大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搞不清先后,分不清主次,辨不明重点,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通过编制“经济学分段表”, 把重要人物、重要观点、重要事件纳入其中,使学生对经济学说的发展脉络有清晰的认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把经济学说的演变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古典经济学阶段,包括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以及原始积累时期的重商主义。第二阶段是古典经济学阶段,包括从18世纪下半期亚当斯密经济学,经过19世纪初期李嘉图和萨伊等人的经济学,直到19世纪中期的约翰.穆勒的经济学,他们是产业革命前夕到第一次产业革命完成和初期发展阶段,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经济学说。第三阶段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包括始于19世纪70年代初期的边际革命,到该世纪90年代出现的马歇尔经济学,这种经济学的支配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30年代末期。第四阶段是当代经济学阶段,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出现,标志着这个阶段的开始。

第二,遵循“以一为主,联系背景,平行兼顾”原则,介绍经济学派。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中,经济学派层出不穷,这些经济学派存续时间长短不一,影响力大小不同,代表人物众寡悬殊。但事实证明,无论哪个学派,其各个成员的观点虽基本一致,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必须遵循“以一为主,联系背景[来自wwW.lw5u.CoM],平行兼顾”的原则,才能使学生对这一学派全面了解并且印象深刻,记忆持久。所谓“以一为主”就是找出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对他的经济学说作重点介绍;“联系背景”就是在认识这一经济学派的时候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平行兼顾”就是在了解主要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说的基础上兼顾介绍其他经济学家的学说,并把它们与主要代表人物的经济学说比较着讲,对他们的理论的继承和批判关系进行分析。

第三,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法、经济分析法、阶级分析法”,对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作出客观评价。经济学说的产生和发展总是跟经济学家们所处的历史条件紧密相关,一定的历史条件赋[来自Www.lw5u.Com]予当时的经济学家进行理论研究的任务,也为他们的经济学说打上历史的烙印。因此,我们在评价经济学说时,要运用历史分析法,把当时的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对其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而运用经济分析法则要求我们在评价每一个历史人物或他的经济思想时要跟他的社会经济根源联系起来。另外,由于经济学说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因此,在评价经济学说时,还要运用阶级分析法,要看他是代表什么阶级说话的,在这个阶级的立场上,他的理论有没有合理的地方。综合地运用这三种方法,才能对经济学说和经济学家作出客观的评价。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第一,课前学习法。布置学生在课前将各个经济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重大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查阅、分析、提出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提问和概括。课前学习法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课堂辩论法。结合经济学产生发展过程中一些理论冲突和学派争论方面的重大问题,如经济学的前提假定,20世纪30年代“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问题进行课堂辩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辨能力。

第三,比较教学法。《经济学说史》课程中有许多知识具有相似性和可比性,针对这个情况,在教学中应该采用比较教学法,对这些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并抓住重点内容。如在学习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时,教师应该在对英国、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对两个国家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特点进行比较,明确异同点,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古典政治经济学派重要理论的演变过程和特点。其他的知识点如斯密绝对成本学说和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萨伊定律和凯恩斯定律等的比较都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3.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第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大量相关图片资料,增强上课的直观性。本课程纵贯几千年,涉及到众多的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派,通过利用图片搜索网站搜集大量的经济学家照片和相关图片资料,在课程上进行展示,使学生对经济学家们有一个直观的印象,增强上课的趣味性。

第二,课堂现场链接经济思想史网站和新闻网站,现场点评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学习《经济学说史》课程意义的理解。如在评价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贡献时,现场链接到“民意测验显示:马克思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哲人”的新闻网站;在讲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时,现场链接到“人口增长涌现重大社会问题”的评述文章并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深刻体会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第三,借助影像资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学习《经济学说史》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了解经济学说发展的历史过程、经济理论构建的逻辑过程,而且在于让学生了解经济理论与经济现实的联系。特别是本科阶段的学生,应增加其对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借助影像资料,可以很好地实现这个目的。如讲授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分析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所采取的相关政策时,可先播放“罗斯福新政”视频,让学生们了解凯恩斯理论和政策产生的大背景,然后进行理论体系的阐述,接下来再让学生们观看中央经济频道的“直击华尔街金融风暴”,分析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现实运用。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说史》课程学习难度大,单从教材内容看实用性不强,这种实用性和难度反差较大的课程很难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因此,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努力增强课程内容的实用功能,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枯燥无味的讲述。如在讲述亚当.斯密关于“看不见的手”的论述时,联系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实际;在讲述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时,联系我国外贸的实际;在讲述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时,联系我国现阶段的经济政策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参考文献:

[1]晏智杰.西方经济学说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陈孟熙,郭建青.经济学说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林祖华.《经济学说史》课程教学改革亟待加强[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11)

[4]冯琦.《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刍议[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

[5]蒋智华.“西方经济学说史”课程建设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0(22)

[6]智瑞芝,郭晶等.确立教改目标,探索改革方向——以高校经济学说史教学改革为例[J].教育探索,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