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商场现代化》杂志

杂志等级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收录期刊: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国家图书馆馆藏 知网收录(中) 维普收录(中)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杂志文章正文
中国外债风险分析
发布时间:2024-07-03        浏览次数:36        返回列表

■卢灵娇 王 贤 宁波大学商学院

[摘 要]随着欧元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和蔓延,外债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将着眼点放在我国外债上,根据衡量外债风险常用的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率、商业性借款占外债余额的比率等指标收集相关数据,对我国外债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最后得出我国目前外债基本安全的结论。

[关键词]外债风险 偿债率 负债率 债务率

一、引言

随着欧元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升级和蔓延,外债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从 20 世纪70 年代,外债逐渐成为发展中国家增大投资力度、振兴本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工具,对外借款达到了一个历史的高点。第三世界国家通过借入巨额外国资本来发展本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营造了一片经济快速[来自wWW.lw5u.com]发展的繁荣局面。巴西、韩国、东南亚各国成为大量举债发展本国经济的典型,分别创造了“巴西奇迹”、“汉江奇迹”、“东南亚奇迹”,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了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但是自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外债危机问题日益显现,且愈演愈烈,全球性的债务危机接踵而来,几乎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资本流动阻塞,如20 世纪80 年代席卷全球的拉美债务危机、1994 年的墨西哥债务危机、1997 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俄罗斯债务危机、2001 年的阿根廷债务危机等等。沉重的债务给诸多国家带来了近乎灾难般的严重后果,极大的拖累这些国家正常的发展步伐。对于我们中国而言,从20 世纪90 年代以来,外债规模与日俱增,外债风险已有所显现。199[来自wwW.lw5u.cOm]8 年“广信事件”引发的对外窗口的债务危机已经向我们敲响警钟。而截止至2007 年年末,我国外债余额3736亿美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对外负债),比2006 年末增加506 亿美元,上升了16%。其中短期外债余额2201 亿美元,占外债余额的59%,比2006 年末增加365 亿美元,短期外债占比大大高于国际公认的25%的警戒线。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 年我国外债增幅减缓,截止到2008 年末,我国外债余额为3737亿美元,较上年末增长0.3%,短期外债占比下降4%,占外债总额56%。伴随中国逐步履行加入WTO 的承诺,经常项目下资本管制已经完全取消,资本账户下的资本流动管制也在逐步取消,国际资本流动势必更加频繁,规模也将大大增长,与之相随的外债规模也会随之膨胀。

那么我国目前到底会不会发生债务危机呢?外债风险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文从我国的外债规模,期限结构、币种结构、偿还能力等方面深入研究了我国外债的风险成分和合理成分,最后得出个人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二、 对我国外债的实证分析

由于外债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因素,因此各国建立的衡量本国的外债风险态势的统计指标体系都略有不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通常从结构、总量和其他因素三类来建立统计指标体系。衡量外债规模的总量指标主要有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利息与出口创汇比、国际储备实力指标等;衡量外债状况的结构指标有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率、商业性借款占外债余额的比率、主要币种债务对外债余额的比率、不同债务人(公共债务或私人债务)债务对外债余额的比率、不同利率债务(浮动利率或固定利率债务)对外债余额的比率、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率等。这些指标均具有安全线和临界值。下文便使用这些指标体系实证分析我国外债状况。

1.负债率分析

负债率是一国或类似经济体年末外债余额与其当年经济总规模(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负债率一般用于考察一国经济对外债的依赖程度和一国经济面临的总债务风险。国际上一般公认的负债率上限或者说警戒线为20%。在上世纪80年代爆发的国际性债务危机的国家中,同期的负债率都远远超过了20%警戒限,如拉美国家在83年平均值达到58.4%,巴西和墨西哥分别为30.3和66.4%。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一般认为15%更适合我国国情。

图2为我国自1985年至2010年债务率情况,从图上可以看出,仅从债务比率来看,我国大部分时间外债风险都在可控范围内,仅有1994年超出风险限值比较大,为17.2%,但未达到国际通行的负债率上限,随后逐步下降并呈现出倒U型走势。这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经济形势基本吻合。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国内经济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出口创汇能力较弱,出现巨额贸易逆差;受当时国内环境影响,直接引资受到约束。因而,我国不仅需要大量的外债用于支撑经济建设所需资金,还要用外债来弥补贸易逆差和平衡国际收支,造成债务率节节攀升,屡创新高,到1994年出现峰值。1994年以后,由于对外贸易出现持续单边的大规模顺差,外商直接投资状况也得到改善,资本账户出现连续盈余,对外债的依赖性已经大大减弱,更为主要的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国民经济基础不断增强,在基数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对外债起到了的稀释作用,增强了外债的承受能力。2008年我国负债率降为8.65%,进一步拉大了和风险上限指标的距离。这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及我国其他贸易伙伴为应对危机,都抽紧了信贷规模,进行自救,造成我国外债资金来源减少,外债增速减缓(2008年外债增幅仅为0.3%);而2008年我国国民经济(GDP)实现了9%的增长率,两方面的影响促成了我国外债债务率的下降。不过2009和2010年,由于全球经济复苏,各发达国家信贷有所放松,因此我国负债率出现略微抬头趋势。

2.债务率分析

债务率是一国或类似经济体的外债余额与其当年商品和服务出口外汇收入的比率。债务率可以反映出当期出口外汇收入对外债利用与偿还的支撑程度。由于外债主要由外汇偿还(当前以人民币计价的外债规模较小),而外汇来源主要来自一国的出口创汇收入和对外再融资等渠道。在缺乏外汇储备或者外汇枯竭的情况下,以对外再融资以新债换旧债的方式延长外债还款期限的策略实施起来相当困难,出口创汇则成为外汇的惟一或者主要的来源。因此,对于许多外汇储备不甚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债务率比负债率更多地用于测度外债负担及外债风险。国际上一般认为债务率警戒线是100%,世界银行建议我国的债务率警戒线设定为75%。

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债务危机的国家,大多数国家的债务率指标都严重超标,如巴西在债务危机中最高达400%,拉美国家平均也在250%以上,超高的债务率加上突然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在国家外汇创汇能力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发生债务危机也不可避免;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前夕,韩国、泰国等亚洲国都出现了巨额的贸易逆差,贸易逆差严重消弱了各国抵抗金融风暴冲击的能力。图3为我国自1985年至2008年的债务率指标变化情况,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在1988年至1994年期间,外债债务率指标超过75%(世行推荐指标),但未超过世界通行指标,出现一波“低当量”外债风险险情;自1994年以后,由于我国出现持续大规模的顺差,债务率风险指标逐年降低,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债务率指标为29.3%。这说明我国长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在出口创汇,增强外债吸收能力方面较为成功。但考虑到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在逐步加深,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我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面临着严重挑战,债务率指标有可能出现反弹。

3.偿债率

偿债率:偿债率指标是指一国或经济体当年的还本付息额与当年出口创汇收入额之比。偿债率是分析、衡量外债规模及一个国家偿债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般国家的警戒线为20%,发展中国家为25%,危险线为30%。当该指标超过25%时,说明外债还本付息负担过重,有可能发生债务危机。根据世界银行的建议,我国的偿债率以15%为安全线。

拉美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中,各国的偿债率指标都远大幅出国际安全线,平均水平超过40%,巴西在1982年的偿债率指标甚至高达81.3%,高额的外债负担最终促成了债务危机的爆发。图四为我国1985年至2010年的外债偿债率指标变化情况。从图中可看出,我国的偿债率指标远远低于国际警戒线25%。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的偿债率指标为当年中长期外债还本付息额加上短期外债付息额除以当年国际收支口径的外汇收入的数值,。按照现行的计算方法,我国26年间平均偿债率仅为7.4%,近十年的平均偿债率则更低,仅为4.83%。但这种算法没有把我国短期外债本金的偿还额考虑进去,这和国际的通行指标有所差别,这样从算法上整体上降低了我国偿债率的数值。考虑到我国短期外债近年来大规模的增长,及外债超强的流动性和对经济的冲击性(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就是由于短期外债的大规模进出造成的),全口径的测度偿债率指标可能更具说服力。

4.外债来源

从来源上看,外债有政府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商业贷款和贸易信贷四大类。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属于官方优惠贷款,一般期限较长,利率较低,但贷款条件较为严格,在使用方面也有许多附加条件。商业贷款的借款限度相对宽松,但其利率高,且多为浮动利率,易受国际金融市场波动的影响。此外,商业贷款的还款期较短,偿还期集中,客观上加重了债务国的还本付息负担。贸易信贷是指发生在中国大陆居民与境外(含港、澳、台地区)非居民之间,由货物和服务交易的卖方和买方之间直接提供信贷而产生对外负债,即由于商品的资金支付时间与货物所有权发生转移的时间不同而形成的债务。

从我国外债的来源看,借用外债的渠道不断拓展,贷款来源和币种构成趋于合理。由于我国借用外债都按时偿还,保持了良好的信誉,我国政府与20个主要发达国家建立了双边政府贷款关系,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确立了长期稳定的大规模贷款合作。但是相对来说,商业贷款的比例还是过高,这将会带来一定的外债风险。

三、结论

通过上面我们收集到的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的比率、商业性借款占外债余额的比率等指标的数据来看,我国总体上来说外债风险不大,近几年不会出现债务危机。但是我国外债中存在的以下几个情况也是十分值得警惕的:(1)外债快速增长,特别是短期和隐性外债的大量流入加剧了国内外供求和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2)国际商业性贷款比重过高,外债来源结构单一,负债成本较高,稳定性也较差,潜伏着因资本流入逆转而引发债务危机的不稳定性因素;(3)外债投向结构、使用效益欠佳,降低了潜在的外债偿还能力;(4)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我国外债潜在的市场风险。

参考文献:

[1]韩继云.中国资本外逃的现状、成因与防治策略[J].改革,1999,(6):86-92

[2]姜洪.国家金融安全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经济,1999,(7):9-16.

[3]李小娟.我国短期外债风险的控制不可掉以轻心[J].中国外汇管理,2004,(8):15-19

[4]陶冶.我国外债外汇收入与国民经济增长的计量研究.河南省情与统计,2001,(5):51-56

[5]魏清.我国短期外债的增长及其风险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3):60-65

[6]奚君羊.国际储备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7]杨大楷.我国外债规模的实证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1999,(4):7-10.